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探索

2018-06-11仇妙芹陶剑飞赵海鹏崔洪波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验式师生心理健康

仇妙芹 陶剑飞 赵海鹏 崔洪波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投入不足以及学生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体验式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发挥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作用、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有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体验式教学;心理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062-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高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所以,教师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注重学生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心灵的成长。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后

在信息资源的全球化共享的数字时代,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世界知名课堂,接受最为先进的知识教育。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仍旧停留在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输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建立在认知主义主张的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认为认知是心智对符号学表征的加工和操作,忽视身体的参与、体验和经验在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体验,缺乏实践,导致身心、主客及知行分离。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仅关注于知识层面的拓展,缺乏对渗透性隐性教育探索,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很好发挥心理育人功能。

(二)投入不到位

目前广东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逐年提升,但实施情况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一般由学校心理中心负责,学校缺乏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心理中心教师在日常繁忙的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之余,难于完全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课程,通常会请学院心理辅导员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组成教师团队,开展教学工作。学校对课程的投入不足,导致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紧缺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难以高质量开展。

(三)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主体反思欠缺

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态度是建立在个体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上。大少高校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期间,新生对大学生活还处于异常兴奋的好奇状态,有关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并未凸显。因此,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上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的程度,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喜好于知识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习惯于坐着听讲,不喜欢思考问题;喜欢参与互动,喜欢游戏、视频教学;不习惯回答问题,缺乏对自我的觉察、反思和知識的内化。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触碰人的内心,涉及三观体系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过程。教育者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递是远远不能达到效果的,“体验式”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以教师主体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之间“主导—主体”的双向沟通和对话,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真切体验,深入反思。通过情境体验、思想碰撞、深刻反思、理念内化等方式,把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内心的感受,在感悟与升华中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意义。这种教学模式是缔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型关系的有效模式,为达成教育效果的优化提供新视角。

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

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确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发展任务。然而,自我认知的发展容易受到成长经历、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压力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出现角色身份困惑或自我主体迷失。我们在“大学生自我意识”这节课里,通过循序渐进的体验活动引导大学生分析自我,通过生生互动的分享和师生互动的交流,帮助大学生探索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整合“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人生目标。

2.体验式教学有助于缓解大学生负面情绪

正处于心理“疾风骤雨期”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在承受着来自学业、情感、交往、经济和就业等困扰时,难免会出现自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而体验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沟通分享,通过游戏、绘画、音乐、讨论、分享等多种交流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情绪上的困扰,从而达到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目的,推动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然而,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如姚利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8.2%的学生存在着一般人际交往困扰,3.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交往困扰。体验式教学将知识学习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通过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场景,创设诸如宿舍人际冲突、师生的有效沟通、恋爱中的冲突等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思考和实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与课程目标相结合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目前,心理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习惯于“填鸭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忽视的心理技能培养和心理品质提升。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目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实践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引发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心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既要注重心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又要把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环节的有效指导,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体验式教学设计要求以情境创设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学生真实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参与和思考,重视课堂间的沟通与分享,是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交流分享——深刻反思,总结提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课时有限,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慕课和微课的形式探索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注意发挥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鼓励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方向流动。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体验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1)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者”“引导者”等身份,就教学重难点向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以及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觉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高质量的师生互动能使学生课堂学习处于高效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进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所表现的诸如沟通与分享、支持与反对、竞争于合作等关系会在学生间产生交互作用,引发认知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感染与行为的相互激励,提升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力。

(四)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需建立针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1)形成性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作业和小测验作为教学反馈的基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过程的特征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形成性评价渗透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和教学融为一体的评价体系。(2)形成性教学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3)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循环过程。形成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及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形成,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76-80.

[2]温金梅.学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8):20-22.

[3]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2000(5):49-51.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55-459.

[5]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76.

[6]张毓雄,汤跃跃.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8(5):59-61.

猜你喜欢

体验式师生心理健康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