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2018-06-11李翠莉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院系载体队伍

李翠莉

[摘           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是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前提。以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出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新路径。

[关    键   词]  创新机制;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020-02

面对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新形势,高校只有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和途径,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吉林化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两年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认真查找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学校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好”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突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持续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找准结合点,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组织的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通过提升组织力,切实把院系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院系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师生群众、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还存在着党建责任向基层延伸的压力传导不够;党务工作队伍力量不足等薄弱环节,不同程度制约着基层组织力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中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点,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为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落实组织驱动、教育联动、管理行动“三动计划”

组织驱动是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联动模式。教育联动是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目标,完善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统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在内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管理行动是以学校党委为统领,形成以组织、学工、团委等部门协调,院系党组织配合,党员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工作中以强化“三个保障”推进“三动计划”稳步实施。

(二)加强政治建设和理论武装

在加强理论武装方面学校党委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政治把关到位、制度执行到位、教育管理到位。构建了学校党委(党校)统一培训、院系党委(党校)针对性培训、党支部经常教育的模式,使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经常性教育有序推进。注重丰富和拓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开展党课名师大讲堂、微党课教学,引进中成智慧课堂等网络教学。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学生党员铸牢理论思想基础、强化宗旨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打造政治过硬、理论扎实的大学生党员队伍。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推进党内活动形式创新

党内组织生活内容必须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和针对性,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列入基层组织基本任务,落实好大学生党员学做结合的“常态化”,使大学生党员在学的过程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党员做的标准,积极践行“四个合格”;立起改的靶子,解决摆出的问题。依托网上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创新活动、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和党支部活动,让党内活动活起来、党员身份意识浓起来、党员素质强起来。规范组织生活管理,将“三会一课”列为严格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事项,要求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防止形式化、娱乐化。

二、形成发力点,创建精、准、实特色载体

大学生党员教育特色载体能够激发组织活力,团结凝聚党员,树立党员良好形象。特色载体具有三个特点:(1)“精”,突出专业岗位特点;(2)“准”,与教学科研、师生紧密联系;(3)“实”,求实效,精准发力。特色载体能够强化大学生党员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风班风建设,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管理,是适应党员成长、助力党员作用发挥的有效平台。

(一)创建“三大工程”校级特色综合载体

学校党委创建了“三大工程”党建综合载体,组织实施了以“政治核心”强化工程(针对院系党委)、“战斗堡垒”巩固工程(针对院系学生支部)、“先锋模范”培树工程(针对学生党员),结合学校党建工作“三大计划”(意识形态工作植根计划、党建强基计划、纪检监察固堤计划)实施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推进,开展党内“创先争优,立功竞赛”活动,坚持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推动力,选树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优秀党员标兵,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在立德树人、团结凝聚服务师生等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保障作用;教育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党员要明初心、践初心,争做信念坚定、品學兼优、全面发展的时代先锋。

(二)推出“一院一品”院级特色活动载体

结合院系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在大学生党员中产生了良好的共振效应。特色活动载体“五进五强”通过开展“进课堂、强学风;进网络、强引领;进寝室、强管理;进班级、强示范;进社区,强服务”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积极参与服务管理学生工作过程中完善提升自我。特色活动载体“三亮、三比、三评”通过开展“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标准、亮工作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党员互评、支委会点评、群众评议”,将评比指标进行量化、打分、上墙、表彰,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推行“长白山先锋-e支部”微媒体载体

为进一步推动党员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大学生党支部中推广使用党建云平台暨手机客户端“长白山先锋-e支部”,实现了对党支部工作指导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创新。“长白山先锋-e支部”建立了“云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W支部”,开设了支部基础、支部生活、支部创新等专栏。实施大学生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大学生党员学习“线上”和“线下”管理有机结合,发挥党支部团结凝聚、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形成党员自我净化、完善、提高的内在自觉,全面激活了党的肌体各个细胞。

三、聚焦关键点,锻造高、强、专“三支队伍”

党支部书记、组织员、思政工作队伍是负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培养“三支队伍”,关键要强调学历高、素质高、热情高;党性强、意识强、能力强;专职为主、专注业务、专注学习。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断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学校党委组织实施了《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采取引进培养并行的办法,努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研究推动落实《思政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双线晋升办法》,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建立一支党性强、勇担当的支部书记队伍

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领头雁”,是党员队伍的带头人,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起到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领导服务党员的作用。学校党委着力打造一支不畏艰辛、开拓奉献,具备引领能力的党支部书记队伍。选拔政治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学团干部、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积极落实学生党支部书记政治待遇和激励政策。

(二)建立一支素质高、善管理的组织员队伍

组织员是学校党委联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纽带,负责指导和监督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近年来,新形势给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对组织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党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机构设施,设立了党委组织员办公室(处级建制),下设组织科,实现了院系专职组织全覆盖。适时开展校级组织员培训,制定实施了《专职组织员年度考核制度》,旨在打造政治素质优、责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组织员队伍。

(三)建立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思政工作队伍

学团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强化思政队伍专业培训,遴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参加访学研修和竞赛活动。启动思政精品课堂和教学名师培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努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思政工作队伍。

两年来,吉林化工学院党委在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1)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2)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党员在树立良好的形象、建设良好学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方面率先垂范,产生良好的“1+30”同心圆效应。(3)大学生党员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年,5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学生党员组织的“唯公益、爱无疆”吉林市安全宣讲公益服务活动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评价。据调查显示,2017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超过了85%。2017年与学校建立良好供求关系的就业单位数量与2016年同比增长了188%。

参考文献:

[1]关兵,杜培尧.新形势下关于高校黨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党建研究,2018(2):50.

[2]姜玉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优化管理策略,2017(12):125.

[3]谈志娟.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0):122.

[4]丛珊珊.浅析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J].基层党建,2017(1):73.

猜你喜欢

院系载体队伍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大雁的飞行队伍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还剩多少人?
机会的载体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