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物联网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11李则全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协作分组联网

李则全

[摘           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继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之后,又牵起了一次物联网科技革命,中职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中职生自身的学习心理、知识特点已经不匹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内率先开设物联网专业的中职学校之一,也在积极探讨物联网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职阶段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职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意识。从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内容出发,结合该校课程教学,探究中职物联网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必要性,就分组协作学习原则、教师角色、考核激励等方向解析物联网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具体应用。

[关    键   词]  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职;物联网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152-02

中职教学与普通高中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中职阶段对学生纯知识性学习的考核相对淡化,但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对书本知识理论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知识运用的方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与实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屡次碰壁,甚至会因为理论与实践无法恰当转化而遇到瓶颈停滞不前,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则是很好的润滑剂,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团结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会更为灵活,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内容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分组协作式学习内容概述

分组协作式学习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差异等,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组内合作的团队式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授课目标。

(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相关理论

1.内在动机激发论

学习动机是在指定的学习目标之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到结束,学习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的学者(例如马斯洛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在人与人之间交互、比较之中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那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最好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机制,在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下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研究,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划分与轮换,评价兼顾个人与集体等方式实现。

2.交往需要满足论

“需要满足论”的较高层次需求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个场所里也是无时无刻有这些需求,并为之付出,如学生在努力付出之后,学习成绩进步了,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尊重,他也觉得自己实现了超越,那么他的学习兴趣将会更加浓厚。所以,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努力程度。

3.认知发展促进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指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辩、商量、讨论、协调等进行头脑风暴后,整体达成一致的结论和解决方法。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产生有益的认知冲突、高质量的理解和恰当的推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4.知识建构学习论

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而学习活动中,相互解释说明,教的和被教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教的人越多,教者学到的越多,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发牢固了。

二、中职物联网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联网专业是当前中职教学的一个特色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宽广,就中职阶段而言,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能够依据规范选择适当的设备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能够依据设计,组织施工,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能够对既有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而这些技术型的工作,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各个工作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而在中职物联网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尤为必要。

(一)給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物联网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目前全面网络化的基础上,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对所有物品的统一、规范管理,实现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工作。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门牵涉范围极广、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分组协作式学习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搭建起一个宽泛的平台,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信息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当前网络已经从一个虚拟的存在渗透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大众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模式。中职物联网教学一定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理论框架识记层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将程序、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以编程、实践和创新为目标实现高效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分组协作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协助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个任务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一个学生的单打独斗来完成,这对提升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大有裨益。这项能力不仅在学校内部非常重要,在未来的工作之后,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因为时间紧迫、项目难度较高、客户要求繁多等,必须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实现整个团队的高效合作。在校时期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何借助团体合作达成共同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以后的岗位需求。

三、分组协作式学习在物联网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明确的分组协作式学习原则——差异化协作,组间公平对抗

在本校物联网专业课程C#程序设计中,笔者依据学生的原有C语言课程中成绩的排名,将物联网专业的53个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A、B、C三级,分别对应成绩优异、成绩中等、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三个层级。然后对应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里面,层级的人数比例如下:1名A级学生担任组长,2到3名B级学生,6到7名C级学生,同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方便交流和合作。笔者在课堂中也将案例分为A、B、C三个级别,C级案例的数量占比较多,难度也低,面向的是C级学生;B级案例是在C级案例上适当作些变化,让B级学生操作水平能有所提高;A级案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例题目,数量通常是一到两题,供A级学生练习提高。在发布案例要求后,学生上机操作,笔者巡堂指导,而各小组组长在完成自身任务后检查并指导本小组B级组员,B级组员和A级组员共同指导检查C级学生,各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组长在检查指导的过程中,其实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自己,同时同一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互相讨论和帮助,学习小组建立之后,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尽力帮助每个学生成就自己,因此我们鼓励组内差异化协作,组间公平对抗,以学习的积极性、成绩的高低来公平比武。实施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对该课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从而又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良性的循环。

(二)教师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要发挥引领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协作学习的推动者,在教学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课程开发者的三重角色。物联网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大量的实践性操作对所學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教材中也有大量的案例可供学生观摩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一些适合学生的配套训练,让学生自主摸索、实践,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其中的一些环节、思路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就此,笔者也结合实际企业中对岗位的技术要求和技能竞赛的要求,和“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物联网综合实训》校本教材,教材中添加了实际岗位中智能家居所用设备的软件开发、调试安装、维护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全部采用实际案例讲解,图文结合,内容由浅入深,趣味性强,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技能提高;教师课堂上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科学考核分组协作学习成果

中职物联网专业培养出的都是一批用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这批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胜任一些实际的操作工作,因此对物联网课程的学习不是以单纯的成绩高低来评判,而是最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专业的细致化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成绩和不足。因此,必须将考核的标准明确,不仅仅考核结果,更多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精细化考核。

具体到物联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笔者就任教的C#程序设计的课堂考核,实行了组内考核、组间考核和教师考核三部分。组内考核是A级学生对B、C级学生的评价,组间考核是各组之间交换作品后组长对别的组别的评价,教师考核是教师对各组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有对程序界面的整洁程度,交互程度,代码的逻辑性、正确性、简洁性、模块性,组长的责任性,组员的协助态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语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不仅适合物联网课程开展,而且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在组织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在明确分组协作学习开展原则的前提下,重视教师自己角色的灵活转化,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创新与进一步提升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张荣.任务驱动法在物联网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8).

[2]曹俊,康莉莉.基于物联网专业探究“教学做”在高职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8(1):335-336.

[3]江煜,许飞云,杨忠,等.基于项目驱动下的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7(35).

猜你喜欢

协作分组联网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身联网”等五则
风口之上,车联网系统将是“另一个”手机系统?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6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