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通道建设需解决若干关键性问题

2018-06-11陈刚

浙江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通道湾区义乌

□陈刚

大通道是现代化浙江的发展轴线,是浙江谋划支撑浙江发展的四大战略平台之一。本文尝试梳理开放大通道建设拟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并提供了相关的解决思路和对策。现阶段,开放大通道建设工作可尝试在如下几个方面寻求重点突破和提升,主要包括开放大通道建设中的政策复制的延伸、民生问题的改善、合作机制的共建、县域经济的转型、湾区规划实施的助力五个方面。

实现政策的复制延伸提高整体开放水平

作为打造浙江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区域共同体,如果不能实现政策的高效复制延伸,将很难实现大通道内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这突出表现为:以宁波、舟山为代表的浙江沿海地区正面临开放发展的转型期,如果不能带动腹地提升整体的协同发展能力,将影响大通道整体开放水平的提升;对衢州、丽水等浙江中西部地区而言,浙江开放政策、国家级试点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内地城市亟需通过政策的复制延伸,激发自身的发展潜力。解决这一问题,今后的突破重点应为:

建立健全义甬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整合港口、市场、产业和平台开放优势,统筹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健全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效应的共享叠加和推广复制。如可将义乌部分进口资质延伸到周边地区,进而达到共享叠加和推广复制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带来巨大的探索空间。

先行先试,以辐射带动创新。通过比肩学习、政策创新、制度改革,带动具有引擎作用的宁波、舟山、义乌等地示范效应的发挥。例如充分发挥舟山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以及未来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的作用,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思路和经验,从而充分发挥舟山群岛新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主体功能突出、区域协调联动的要求,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打开并完善浙西南山区向北的通道,使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水平的提升能更好地反哺和助力浙西南生态大通道建设,优化山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利用开放大通道建设增进人民福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开放大通道实现政策的复制和延伸,增进人民福祉,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放大通道建设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义甬舟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发展,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通道内自由流动。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推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内不同地区的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尤其是强化沿线地区与宁波-舟山和金华-义乌两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社会民生领域的高效对接,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同时分享城市的公共资源服务,使资源在区域流动整合的过程中,其释放的红利能被普通民众所分享。鉴于此,可尝试在异地之间开展在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推动医保“一卡通”、通信资费同网同价、金融机构取消异地取款费用、文化产品共同开发等方面的民生合作,振兴大通道内落后乡村以发挥其在通道内毛细血管的功能。

具体来说,如在义乌、宁波引入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大学,成立分校区或者是研发中心;加快推动大通道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地同城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国际社区、医院、学校建设,加强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培育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型城市,提高开放大通道对外的辐射范围和示范能量。

创新开放大通道合作共建机制

开放大通道作为综合性的大平台,需要创新开放合作共建机制,探索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合作、环境保护、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达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积极为此搭建合作平台,创造配套条件。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结合顶层设计和个性化设计,引导开放大通道沿线地区积极融入宁波-舟山和金华-义乌两大都市圈,通过高能级战略平台的创设,如利用县域的开放平台网络、国家级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好地实现与两大都市圈的资源对接,为更好地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搭建平台。

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尤其是强化开放大通道内各地区与口岸、空港、海港、陆港及关区、检区之间的对接,建立商贸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高效通关查验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和通关一体化水平,营造开放大通道内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探索开放大通道区域内建立分工协作和合作互惠的共建机制,促进口岸延伸、平台融合、资源整合,增强大通道深度战略合作,加快实现陆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强化通道区域内融合建设,试点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开展通道内不同地区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加大开放大通道内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新型智库的长期精准对接,为合作共建机制的探索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建议。

利用开放大通道实现区域内部县域经济的转型

地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间节点的县域,如何抓住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进而提升整体对外开放水平?重要的契机便是利用宁波、义乌都市圈的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资源与本地产业之间的合理配对。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切实找准功能定位,以功能融入为主线,确定和强化沿线县域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的主导优势和角色定位:如结合县域农业优势,打造开放大通道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结合县域工业基础,对接宁波-舟山和金华-义乌两大都市圈高端工业,从产业链潜入的角度,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构建纵向分工协作、横向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利用大通道高标准建设的线上开放平台,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充分利用浙江(义乌)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构建服务体系,搭建产业平台,实现零售革命和消费升级,同时也解决了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整合城乡资源流通等问题。

加快开放大通道内基础设施融合和对接,推动沿线中心城市获取城市经济发展高端要素,通过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整体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以开放大通道建设助推大湾区规划的实施

大湾区建设同样也是实施国家开放战略、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建设开放型经济强省的关键之举。如何借助开放大通道建设,发挥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战略平台之间的协同发展?基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引导通道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解决沿海大通道的交通短板。在完善大通道交通网络的设计中,应考虑完善基于湾区功能协同的交通网络布局,做到运输衔接、管理协同,使大通道建设能更好地完善湾区功能,实现湾区多元要素的集聚和整个开放水平的提升。

通过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化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强化宁波作为湾区经济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形成湾区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集聚;加快大通道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和整合,发挥其综合叠加效应,提高创新、金融等高端资源的集聚,成为湾区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继续完善和打造内联外畅大交通体系,使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畅通对外交通通道,打造以义甬舟通道为主轴、水陆空多式联运为支撑、绿色智能安全为特征的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扩展浙江湾区经济的腹地。

猜你喜欢

大通道湾区义乌
京港澳高速:版图上的“黄金大通道”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义乌展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关于物流大通道你需要知道这些
福建“物流大通道”畅通正当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