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证运动安全,要“堵”还要“通”

2018-06-09周小红

东方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器材区域

周小红

户外运动是幼儿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对很多事物既不了解又很好奇,因此,往往会发生一些安全问题,这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生存、安全、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儿要运动,要安全的运动,如何保障幼儿在户外运动中的安全是我们保教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幼儿园户外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安全防范的相关策略,旨在提高幼儿的户外运动质量,保证幼儿的运动安全。

一、堵:区域的设置与检查

(1)合理分配户外运动场地,精心设计各个运动区。

我园位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生态环境占地面积大,户外场地类型多样,根据幼儿园户外运动场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多次召开教研会议,教师深入思考“各场地容纳的班级数” “各场地分别适合开发哪些运动区域” “各区域运动功能的开发”等问题,开展集体讨论。大操场较宽敞,有一半铺设软质塑胶,适合摆放大型活动器材,适合玩“划木船”等需要软质场地的游戏,可容纳四个班级开展运动活动;小花园树木较多,充分利用树木设置成技巧性较强的运动区域,该场地树木多不开阔,可供三个班级幼儿开展运动活动;足球场也是一片开阔区域,可玩踢足球游戏,周围的几块区域因地制宜设置成车行区、小型器材区等,可供三个班级幼儿共同使用;山坡池塘区域地势特殊,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开展爬山坡、过小河游戏,该场地面积较小,最多容纳两个班级幼儿一起活动。基于场地与人员控制两大因素设置的区域,不仅能因地制宜开设个性化且有趣的运动活动,还能有效地保障幼儿户外运动时的安全。

(2)定期对运动区域进行安全检查。

运动区域的检查是保障幼儿户外运动安全性的一项常规工作。幼儿园发挥男教师的力量,将男教师组成安全员小组,定期对各个区域的运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及时的处理。例如,滑索终点处的树干上包上厚厚的软垫,避免幼儿撞上树干时受伤;把铁质运动材料的尖角处磨平;对靠近运动器材的墙面上的凸起部位进行软包,防止幼儿运动时意外撞伤;运动场周围的台阶都做上防滑条,防止幼儿上楼梯滑倒;滑板旁投放布手套,保护孩子的小手不被擦伤。

二、堵:材料的分类与投放

(1)根据场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组合材料。

因地制宜是开展户外运动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怎样的场地上需要怎样的材料?”“什么材料投放在什么场地上更适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园就该问题组织了研讨活动。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大操场较宽敞,有一半铺设软质塑胶较为平整,因此,有些器材只能在大操场上玩,如大型滑滑梯,而有轮木船、小汽车等有轮子的器材更适合在较光滑的塑胶地上玩;小花园自然环境丰富,充分利用树木設置成技巧性较强的运动区域,因此,应该多投放爬网、各类球、绳索、滑轮、弹弓等材料;足球场区域可投放各种球类、移动球门、软包球棒、梅花桩、手套、棒球帽等。

(2)材料分类收纳,按场地就近收置。

关于运动材料收纳是曾经困扰我园的一个问题。最初,我园所有的运动材料都集中放置在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的大厅内,晨间活动时先搬到场地上,结束后再搬回大厅,期间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厅离活动场地路途较远导致搬运时间过长;大厅只有两个通道,晨间活动结束时全园幼儿搬运器材通过通道,场面十分拥挤。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对运动器材的收纳方式、地点进行了调整。在各个场地周围创设了器材收纳库,添置了大小塑框、收纳架等,利用走廊边沿创设了器材摆放区,这些都让幼儿可就近取放运动器材;一些不易搬运的器械就近堆放,盖上防水布;一些不怕水的器械就放置在户外,如轮胎、橡胶软棒等。

三、通: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1)幼儿自主讨论制定规则。

如“勇敢的战士”游戏本身很受幼儿喜爱,只是需要一定规则才能更加保证游戏的安全。于是,教师尝试让大班幼儿分组讨论“怎样才能让小朋友都玩到游戏,并且在运动中不会发生危险”。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商量对策,得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根据讨论,幼儿最终制定了“勇敢的战士”活动规则:每次游戏人数不超过10人;必须在固定的区域里进行,犯规者被淘汰;每组幼儿玩8分钟,到时间必须离场,未轮到的幼儿不得进场干扰游戏。幼儿共同商定的运动规则帮助幼儿自我规范行为,减少了安全隐患。

(2)增设“小警察”,让幼儿自我管理。

规则制定出来后还需要执行作为安全保证,既然教师不停的说服教育并不受用,那就发挥幼儿的自身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小警察”的岗位一设立就受到孩子们的大力追捧,他们带上警帽、穿上警服,忙活在运动场上。“这是红灯,你要停下来。”一位小警察对骑自行车“闯红灯”的幼儿进行了阻止;“哎呀,你们都挤在船上,船会倒的。”小警察把一拥而上都要玩小木船的孩子叫了下来。一个个小警察们穿梭在幼儿中,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的“唠叨”常常“弊大于利”,容易冲淡幼儿对运动的兴趣,限制他们采取创造性的运动行为,“小警察”的设立实现了幼儿的自我管理,孩子管孩子似乎比教师管孩子更有效,以此营造安全的运动环境。

四、通: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1)教师商量分工,定点站位。对安全、运动强度进行密切观察。

每天晨间活动开始前10分钟,就近几块场地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商量,每班两名教师分工,一名关注安全,一名做观察记录,关注安全的几名教师分散定点管辖,各自负责一块区域,做到安全无死角。教师要想在前、做在前,做好提前准备。如提前检查场地上的危险情况,将危险因素及时排除;在活动开展前,教师根据运动活动的内容自行检查区域,可模拟游戏情节发现问题,排除隐患。

(2)教师巧用指导语,参与式引导游戏。

实践证明,与反复提醒相比,教师的参与式引导行为更能保障幼儿运动时的安全。在参与幼儿运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以及运动的兴趣,及时给予幼儿具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当遇到挑战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时幼儿容易选择放弃,面对小班幼儿,教师可给予安全性的指导——“别害怕,老师在这里陪着你”,面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多给予一些策略性的建议——“玩‘翻山越岭时,你可以先双手拉住上面的横杆,脚再爬上去。”逐渐地,幼儿能够独立在竹梯上攀爬,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

区域的设置与检查、材料的分类与投放、运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教师的参与和引导,都是开展幼儿户外运动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将关注点落到实处,才能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户外运动环境,确保幼儿快乐地动起来,实现各项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器材区域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分割区域
冬季户外运动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的城市月赛优秀作品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