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罪”课堂

2018-06-09辛斌辛欣

东方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师

辛斌 辛欣

摘要:每名教师都想让自己的教学优质高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美好的记忆。殊不知教师们在课堂上无论怎样努力,都可能犯下一些有意无意的错误,甚至成为伤害学生的有“罪”教师。教师应该不断的去反思和判断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自己的课堂是否已经犯“罪”,只有带着有“罪”观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促使每一名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生命。

关键词:罪;课堂;生命

2017年11月12日下午4时许,湖南省沅江市三中放假,本来应该是师生休息的时间,但是高三二班班主任鲍某留下学生在教室里仍然写作业。当时班上学生罗某杰(男,16岁)不想写,鲍称不写就要他转班,于是二人争执起来,罗就拿他随身携带的匕首捅向鲍某的脖子,鲍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因为事件里面所涉及的当事人之一鲍某是一名责任心强的老师,而杀害他的凶手罗某是一名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所以事件让人们感到悲愤的同时,更觉得不可思议。无独有偶,以前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让学生仇恨的优秀教师》,记述一名当地唯一一名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中年教师,他教的班级升学率总是名列前茅。高考前夕,这名教师得了癌症即将去世,去世前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学校教师们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高考结束,毕业班的同学们,包括在这个班上的女儿才知道老师在13天前就离开了人世。记者知道这一事件后,想去采访一些感人的事迹,结果让记者极度失望的是,学生们对老师的离世表现出惊人的冷漠,好像死去的老师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在简单的调查中,发现这名教师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理解,很多学生暗暗恨他,曾经有学生将他的头像嫁接上裸照发上网去。他的女儿当着记者的面都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把大家都快搞疯了!”

这两名教师都已不在人世了,再也感受不到学生对他们付出的心血所给予的嘲讽甚至血的回报了。但是在活着的人们心中,这种巨大的悲哀和困惑冲击着人们的灵魂,特别是在教师心中,可能会千百遍的追问,为什么?难道严格要求学生错了吗?难道现在的学生真不知道好歹吗?当流血事件在课堂里发生后,造成的阴影波潮也在教师们的心理扩散开来,常有教师流露出对当今学生行为的失望和对教学职业倦怠厌烦的消极情绪。

教育,不应该总与悲剧相联系,课堂更不应该让血来浸染。从教者面对校园出现的流血事件都应该进行深度的思考。课堂,对每名教师来说就像一名农夫耕耘的农田,这是由汗水甚至心血来浇灌的生命家园。但是正如农夫在农田里会犯下一些错误,教师在课堂里也会给每一个生命种子——学生——造成一些自己都想不到的错误,甚至犯下罪恶,最终害了学生,也可能害了教师自己。

有一名叫夏昆的老師,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追叙自己的“教育史”时,特别记录了一个细节——他的一名学生自杀了。那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努力,刻苦,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但是,因为高考失利,她服毒自尽了。在医院里,看到女孩躺在地板上,头发一丝不乱,表情很安祥,那个魁梧的汉子,夏老师“在所有人的面前痛哭失声”。当同事劝他,说女孩的死与他没有什么关系时,他说“当她为了成绩而哭泣的时候,我把她当做全班的榜样,当她过于看重分数时时候,我认为她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范例来教训学生,”并声称“我是有罪的。”——那个时候,他想起了一个朋友文章里的一句话:“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我们,都是有罪的。”[1]“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我们,都是有罪的。”这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值得每名教师好好的深思。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应该向自己质问:我的教育行为适当么?我有罪么?我对得起课堂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吗?

从字典里可以查到,罪:是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但把这个“罪”字与教师们联系起来,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是当我们对照一些教师的行为进行深刻分析时,罪,这个让人惊心的字眼切实与我们的课堂挂上了钩:

——浪费学生的时光。行走在大中小学的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课堂热闹非凡,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但是也看到一些课堂,教师有气无力,照本宣科,不断的重复一些枯燥乏味的语词。而学生在座位上东倒西歪,有玩手机的,打瞌睡的,讲话的,师生在课堂上彼此都是一种煎熬。可以想见,这种课堂除了浪费师生的生命时光,除了让学生更加厌烦学习外,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压抑学生奉献与进取精神。每个充满朝气的生命个体,无论在认知、情感还是道德意志上,他们在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不管是后天还是先天的,每一个充满强大生命力健康机体其潜意识中有一种为社会或他人奉献的心理,”[2]可是应试教育严重压制了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一个个本来鲜活的个体变得忧郁、焦虑、冷漠甚至敌对。使一些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前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心理障碍者。往往应试教育特色越突出的学校、应试教育气氛越紧张的课堂,学生的道德品质越差,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多。

——课堂里缺少尊重和理解,伤害学生,造成学生严重的人格和精神问题。在一所省级优秀高中,一名中年男教师正在上一节高二年级的地理课,课堂上教师因为一名坐前排的小个子男生偶尔打了一下瞌睡而生气,喊其站在讲台旁边。教师没有意识到这名学生是名高度胆小敏感的学生,根本不敢站起来。在僵持中这名小个子学生被这名坚持体育锻炼且个子高大的教师像提小鸡一样,从座位中提了起来。学生哭着冲出了教室,随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本来这是一名在初中常常考全校第一名的优秀学生,经历这次伤害事件后,这名学生后来不断的休学、复学,再休学,又复学,从此一辈子生活在焦虑、抑郁、敌意和恐惧之中,并长期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

——课堂上重视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形式,彻底摧毁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功利性的教育观,让课堂成了师生机械互动的场地。有些课堂,教师只是习惯性的把要考要记的内容交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对教材中的内容生搬硬套的去死记,师生要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分数!因此课堂上没有教学艺术美的体现,也更看不到师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造成学生的求知欲逐渐消失,个性也逐渐泯灭。在大学里我们看到大量这样的学生:言语浅薄,行为庸俗,想的说的与做的,大多都是吃的、玩的、刺激的,除了上几节课,完成一点作业外,将大量时间花在玩滑板、打游戏等低俗的爱好中,玩累了就躺着做一个个当官发财的美梦。

——为了个人出名,对优秀学生不断强化,对本来就是懂事的孩子,仍然不断的去强化激励他们,让他们成为教师们教书出名的金字招牌,结果却让他们变成了抑郁、焦虑、强迫的心理障碍者。为什么在中学或者大学,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大多是曾经优秀的孩子?他们有理想,进取心强,且善良自律,为什么恰恰是那些曾经在老师家长眼中最懂事的孩子出了心理问题?当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甚至疯狂的去激励每一名优秀孩子努力追求分数时,已经是强迫着把他们推向心理异常的深渊。正如前面提到的夏老师,他曾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但他面对自己的好学生成了一具尸体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时,那一刻他已彻底丧失了从教的信心,后来转行去从事其他职业了。

……

显然,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都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引导学生争分数的职业,更不是一个能凭借一点所谓的专业知识就能从受教者身上获得利润的工具。现在人们已经不太喜欢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因为教师早就被工匠化、庸俗化了。但是,教育的内在精神与灵魂不会轻易包容功利、庸俗而轻薄的课堂教学现象,现在课堂上不断上演的悲剧性事件,就是每个年轻的生命对当今从教者们一遍遍泣血般的拷问,你是教师吗?你珍惜人的生命吗?你真正懂得教育的真谛吗?

你在课堂上犯了多少罪?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不会去有意的作恶或犯法,但是由于内心的功利、或者性格中的弱点、或者环境的压力等等,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常常犯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和罪恶。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从没犯过罪。当一名教师带着有罪观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时,反而会更加促使自己去反思自己的课堂,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少犯罪甚至不犯罪。

应该凭借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去反思我们的课堂?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可以充当裁判我们课堂的尺度。但是一些最基本的切合人性、人道的哲学思想和长期的教育实践所积累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值得人们借鉴的。从当今课堂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犯“罪”的行为进行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目标的偏离。尽管社会、学校与教师都不断的声明“一切为了学生”,其实本质上是一切为了包括教师在内的他人,就是没有学生。武志红先生说过:“一切为了孩子,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课堂上让学生抄袭作假,家长以学生成绩当作自己的面子,社会办各种培训班在学生身上捞钱,等等)这些都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不幸成为了实现大人政绩、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最后还强调说是‘一切为了孩子!”[3]

教师心中只有所谓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只有唯成绩论,唯独没有了学生。“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这两种观点都不科学。教育目标是综合的,这一点学过教育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但是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只关注社会的需要,根本无视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可以说,在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理论界,并不存在个人本位论的系统观点。”[4]在我国,教育目标中最重要的一面,关于个人的发展是常常被忽视的。今天,我们要想自己的课堂少犯罪或不犯罪,就要让教育目标回归到人的轨道上。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言,教育应该“为了人发展,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并以学生的良好发展来检验这种理解、关心、爱护、体贴和引导的实际效果。”[4]

如果真正想在課堂上少犯罪甚至不犯罪,心中一定要对课堂上每一个生命充满敬畏,把生命的意义放在第一位。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围绕着生命存在的意义去开展。

参考文献:

[1]谢云,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承担 .教师博览(原创版2012第7期)51.

[2]辛斌,德育:还有天上的高度.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137.

[3]武志红,国内教育的实质是为了大人,而不是孩子.教师博览(文摘版2017年第5期).

[4]张楚廷,教育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0、295.

作者简介:

辛斌,男,湖南临澧人,湖南文理学院教育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及人格深层扩展技术研究。

辛欣,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