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四平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2018-06-09吉林省新农村办

吉林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建设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月27日,景俊海省长来此调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农业农村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一个时期以来,四平市坚持“农业立市”不动摇,围绕构建“三大体系”,推动“三农”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粮食产能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93.3亿斤,实现“十四连丰”,单产水平全省第一。二是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标准棚膜面积发展到8.3万亩,规模化棚室园区发展到77个。梨树高家村棚室园区发展模式全省推广。三是产业呈现融合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2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农业休闲、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业态竞相发展。四是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民承包土地确权,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8358个、2715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6%。五是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五改”纵深推进,省级美丽乡村达到55个,精品线路达到15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形势严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交织,农业面临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二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压力较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工资性收入不稳定,财产性收入作用不明显,保持稳定增收难度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四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达到57.1%,农业增加值GDP占比达到2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71元。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农业强则四平强、农民富则四平富、农村美则四平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既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任务,是四平能够干好、也必须干好的活儿,有信心、有决心、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上下必须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闯出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二、精准发力,全面谱写四平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四平振兴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立市不动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具有四平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农村建设排头兵。

具体推进中,要突出抓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

一要提升规划质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加快制定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规划,把问题想透、把方案做细、把工作做实,做到有任务目标、有思路措施、有时间节点,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二要健全规划体系。各县、乡、村都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涵盖乡村道路、水利、林业、农田、产业等方方面面的整体规划,做到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提早谋划、积极配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三要加强规划执行。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加强规划管控,深入督导检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对农业产业布局、村庄空间优化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真正让乡村振兴规划硬起来、严起来。

(二)做强“三大体系”,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有先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来企业,推动乡村振兴进入良性循环。当前,四平市农业大而不强、综合竞争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备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益为重点,延伸加工链,拓展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95亿斤阶段性水平。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调优青贮玉米、专用玉米、鲜食玉米,适度扩大优质水稻、酒用高粱、特色油料和杂粮杂豆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全市优质高效粮食作物面积发展到500万亩。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打造梨树白猪、双辽肉羊、伊通黄牛、辽河垦区肉禽等示范基地,今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要达到350个。要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抓住省里扶持发展棚室经济政策机遇,新建棚膜面积4万亩,新建扩建棚室园区20个,培育形成7个特色产业之乡、22个特色产业之村。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好大清鹿苑、玉米深加工产业园等项目,推进梨树白猪、双辽杂粮杂豆、伊通伊美大樱桃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50亿元。加快建设一马树森林公园等乡村精品旅游景区,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40个。

二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治理等重大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86万亩。要强化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河湖联通、梨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新增坐水种能力10.5万亩。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成50个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完成秸秆覆盖还田250万亩、农机深松326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要推进质量兴农。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要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创建梨树县100万亩玉米、双辽市20万亩杂粮等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提高生产效能为重点,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示范主体评选活动,切实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建中化四平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

(三)深化生态治理,大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中之重。必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要加强农业资源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确保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积极发展种养循环项目,全面完成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突出解决秸秆问题,全力推进秸秆还田、造肥、发电等综合利用。推动化肥农药替代化、畜禽粪便无害化、秸秆资源化,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二要抓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绿色技术,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项目。抓好“河长制”“湖长制”落实,继续开展好“清河行动”,着力解决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强力推进林地清收还林、退耕还林和防护林网建设,坚决保护乡村生态底色。

三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屯绿化、设施管护等长效机制,推进卫生保洁广覆盖。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做好“四旁绿化”,做到能栽尽栽、能绿即绿。推进34个省级重点村项目建设,建设美丽乡村60个、精品片区35个。

四要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能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就近接入,能分户联建粪污处理设施的分户联建,能集中收集处理的集中处理,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四)推动城乡融合,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构建城乡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新格局。

一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打通乡村“断头路”,建设“四好农村路”,完成现有农村破损公路危桥改造,全市建设150公里农村公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百万农村居民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以上。

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1%。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大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医联体,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硬件条件,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

三要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置业创业,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建立完善经济融合发展、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五)突出改革引领,激发农业农村动力活力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要积极稳妥落实各项改革任务,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成果,给农民吃上定心丸。积极争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试点政策,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开展以清产核资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伊通整县制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将林地、草原、水面、棚室等资源性资产纳入抵押范围。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基金,健全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乡村。以梨树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和双辽、伊通农地贷试点为重点,深化土地金融改革,推进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与“两权”抵押贷款衔接发展。支持棚室园区、高效农业等发展农产品保险,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四要扎实推进农垦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利益均衡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属地化三项改革,将国有农场所有办社会职能按照行政区划一次性移交属地政府,确保农垦企业平稳过渡。要做好前期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五要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简化农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破除束缚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形成强大震慑。推广“互联网+服务”等模式,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确保农村群众方便舒心办事。

(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当前,基层一些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极大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

一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二要积极培树乡风文明。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乡规民约等自治规范引领作用,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要加快建设平安乡村。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村霸”、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坚决查处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还农村一片“净土”。

(七)把握“精准”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下足“绣花”功夫,确保35个贫困村“摘帽”、10325人实现脱贫。

一要重点实施产业扶贫。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和扶贫项目,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筹建棚室经济、规模养殖等扶贫基地试点,推进23个重点村旅游项目谋划与建设,创办一批厂房式、分散式和合作社式扶贫车间,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

二要全面做好保障兜底。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扶贫,强化医疗保障扶贫,开展低保“四个一批”行动,加大养老保险补贴力度,确保特殊贫困人口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生活有兜底。

三要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贫困群众务工经商等基本技能培训,运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四要强化统筹合力推进。整合帮扶资源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持续用力,坚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坚决把农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对乡村振兴目标任务逐个分解、逐项细化,明确时间表和施工图,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各乡镇主要领导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头,想思路、谋招法、敢创新,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强化协作,在产业引导、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真抓实干,把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各地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将财政扶持政策与金融、担保、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要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把资金集中用到重大涉农项目上,切实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要抓住中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的政策机遇,积极主动争取更多国家资金支持。

三要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乡村振兴带头人,精心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着力打造善谋划、懂经营、会管理、敢担当的村班子,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领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要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制定实施“三农”干部培训计划,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培养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加强乡村教师、农业经理人等专业队伍建设,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四要突出典型引路。科学把握乡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坚持突出重点、典型引路,每个县(市、区)要在区位条件优、产业基础好、组织力量强的行政村中遴选2~3个村作为优先发展对象,打造试点、树立标杆,探索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为全市乡村振兴积累经验、探索路径,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崭新格局。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建设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