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毛井冈山会师与新时代强军之路

2018-06-08刘宇祥

党史文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朱毛人民军队建军

今年,是朱德、毛泽东率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90周年。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经过艰难转战,最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史称“朱毛会师”。从此,毛泽东、朱德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建军思想,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回顾井冈山斗争时期一代伟人的建军过程和建军思想,对于开创我党新时代的强军之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朱毛会面之前,两人胸怀宏图大志,都对中国革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朱德这两位伟人,在青少年时代都立有鸿鹄之志,忧国忧民,在救国救民的思想理念中,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救国忧民意识

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时,抱有读书救国的志向。到省城长沙读书后,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凌和政府的腐朽无能,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蔡和森等创办了新民学会,开始思索和探求中国的出路。1917年的中秋节,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聚集在一师后山上讨论救国之道时,果断地提出要“学梁山泊好汉”的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下,毛泽东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朱德早在顺庆府中学堂时就接受了新思想,懂得了富国强民、救国治国的新道理,这是他的思想从旧传统向新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在看清了中国的现实以后,他放弃了一直以来持有的教育救国思想,踏上武装反抗封建军阀统治的从军之路。他先后在云南陆军讲武堂、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军事和政治,又在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北伐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才能和领导艺术,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夯实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922年,朱德远赴欧洲,在柏林找到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朱德早年共同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后来朱毛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军队建设思想

毛泽东“三湾改编”。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由于连续受挫,伤病员增多,士气低落,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不足千人。不少人对革命前途感到迷茫,信念产生了动摇。这支弱小的队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关键时刻,毛泽东果断地对部队进行了改编。

根据部队出现的状况,毛泽东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三项改编:一是把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精干了部队,留下的是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精英;二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是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肃清军阀残余。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后来,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说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p65-66

朱德“赣南三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后,部队前往广东,准备联合当地武装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并进行新的北伐。但是因为采取分兵战术,部队损失惨重,加上连续几次战斗的失利,部队军心涣散。在转移过程中,为鼓舞斗志,朱德在赣南的天心圩、大余、上堡等地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朱德对部队先后进行了党的建设、思想教育、纪律整顿和军事训练,提高了战士们的军事素质,整顿了部队作风,坚定了战士们革命必胜的信念。

毛泽东和朱德率领部队转战上井冈山的过程中,所走的道路基本相同,所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他们都灵活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来建设军队,指导革命实践。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三湾改编”和“赣南三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建立根据地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前,毛泽东就在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他很快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他毅然决然地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开辟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朱德早年喜欢研究《孙子兵法》等著名兵书。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潜心研究西方军事历史。在苏联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军事学,潜心研究苏联内战时期的战略战术。这种经历使朱德形成了融汇古今中西的军事思想。朱德早年读《三国志》时在眉批中写道:“乱世有大志无力者,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功。”他此时就有积蓄力量、休养生息、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毛泽东、朱德这种建立根据地的共同想法,使得他们最终会师于井冈山。

(四)開展土地革命的实践

毛泽东、朱德都是农民出身,他们最懂得农民需要什么。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2]p137一语道出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

1927年1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到达湘南时,发动了湘南暴动,建立了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开展了打土豪、烧毁田契的斗争,有的地方还自发地分了土地。此时的朱德已意识到了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1928年3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南下湘南途中,在发动群众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酃县(今炎陵县)中村开始了湘赣边界最早的插牌分田运动。月底,毛泽东率领红一团在桂东沙田一带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之后,井冈山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荼。在这期间,进一步落实了土地革命政策,保护中间阶级和中小商人利益,在乡以上政府设立了土地委员会领导土地革命,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同时,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于1928年12月制订颁发了《井冈山土地法》。

二、共同的思想和实践基础,最终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一)朱毛互相派人,与对方取得联络

朱毛两支部队的第一次相互联系发生在1927年11月间。

在江西上犹,朱德在得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已抵达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时,立即派出毛泽覃前往井冈山联络。毛泽覃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第一四○团副官的身份,从上堡取道桂东,再进入湘东茶陵,11月中旬顺利到达井冈山,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朱德部的情况。

1927年10月,毛泽东派何长工前往广东寻找南昌起义部队。12月中旬,何长工辗转到了广东韶关,在犁铺头见到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1928年1月上旬,何长工回到湘赣边界,向毛泽东报告了他与朱德部联系的情况,并转告了朱德的意见和朱部行动方向。

毛泽覃与何长工的奔波联络,为朱毛两部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二)朱毛双方配合接应,促成两军胜利会师

1928年3月,湘粤军阀纠集了7个师向湘南进攻。朱德抵制了湘南特委强调的“守土有责”的错误意见,决定兵分两路撤离湘南:一路由朱德率领经安仁、茶陵向井冈山靠拢;一路由陈毅率领经资兴向宁冈转移。

为了策应朱德、陈毅部队上山,毛泽东决定分两路插入湘南。4月上旬,何长工、袁文才部在资兴与湘南农军第七师会合,并南下滁口阻击了向郴州进攻的粤军,随后退回资兴,与陈毅率领的部队会合。4月6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向汝城进军,先是会合了宜章独立营,后又会合了湘南农军第三师和第七师,并担任后卫,掩护湘南暴动部队往宁冈安全转移。4月28日,朱毛两军在宁冈龙市胜利会师。朱毛会师,保存了当时我党最强大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布军队工作任务,强调政治建军

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总结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的经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革命军队仅有打仗一项任务是不行的,明确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1)打仗消灭敌人;(2)打土豪筹款子;(3)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任务的提出,使部队的政治工作、军事斗争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为后来一系列建军思想的提出起到了先导作用。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三大任务”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制订“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强调纪律治军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上宣布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三项纪律”。1928年1月,又在遂川李家坪宣布了“六项注意”。同年4月,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部队正式颁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从而奠定了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亲自起草并由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本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多年,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出入。现在统一规定,重新颁布。望即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正因为有了严明的纪律,人民军队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五)总结“十六字诀”等一系列游击战术,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思想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红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军加紧策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进剿”和“会剿”。为了对付敌人进攻,毛泽东、朱德更加注重探索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根据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朱德就提出了“对湖南敌人取守势,对江西敌人取攻势”的对敌政策。在经历多次战斗后,又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战术“十六字诀”。

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系列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成为红军在井冈山以弱胜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思想。

(六)创办军官教导队和红军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起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1]p63毛泽东上山伊始,就非常注重对部队政治军事人才的培训。1927年12月,在宁冈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后来搬迁至茨坪创办了红四军军官教导队。1928年冬,首次建立了我军第一所红军学校,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干部人才。

井冈山斗争时期创办的军官教导队和红军学校,成为人民军队院校的摇篮。它不仅为部队和地方培训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为我军后来创办军事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一系列的建軍思想,对于确定党对军队的领导,永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有着重要意义,为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井冈山会师对于开创新时代强军之路的现实意义

(一)红军军魂的铸造是新时代强军之路的前进指南

习近平同志在建军9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井冈山斗争时期,朱毛及其所领导的红军部队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铸造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军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根基”之精髓和灵魂所系。

在革命战争年代,如何把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政党和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上”,开创了保证人民军队牢牢控制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历史先河,并在古田会议上得到完善和确立,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始终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强军之魂,鲜明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时代主题,开启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同时,“党领导一切”写入了党章,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顛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3]从井冈山时期传承下来的军魂原则,是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前提和政治保证,只有铸牢军魂,才能确保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才能确保人民军队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才能确保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和任务。

(二)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一脉相承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3]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把做群众工作作为三大任务之一,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多次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那是因为党和红军始终把群众放在心里,为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赢得民心,赢得胜利。

人民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活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难历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多次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巩固了新生政权,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赢得了和平环境,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进行了有效应对,为维护人民群众福祉提供了可靠保障,书写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就得靠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3],就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保好驾,护好航。

(三)红军的军纪军规是新时代军纪军规传承创新的重要资源

没有纪律和法治,就没有执行力。朱毛两军井冈山会师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军纪军规,到后来制定了一系列条令条例,都说明纪律是我军的命脉,是新时代依法治军的基础。在建军9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增强全军法治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实现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陆军第十三集团军时强调,要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政治建军要求、更加坚定自觉地落实改革强军战略、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军、更加坚定自觉地抓备战谋打赢,要求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官兵就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严明的纪律,勇于担当的精神,发展成为人民军队的“四铁”精神。因此,锻造“四铁”过硬部队是强军兴军的必然要求。人民军队铁的纪律彰显的是建立在实现伟大理想、维护人民利益基础上的高度自觉的纪律,凝结着政治为魂、以人为本、以严为纲的先进理念。人民军队自创建初就将纪律文化熔铸于血脉之中,并在不断传承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确保人民军队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人民军队90余年的光辉历程,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创立的“党指挥枪”等一整套建军原则,到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精兵简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到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百万大裁军,“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走来,改革创新步伐从未停止过。”[4]可以说,一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的历史。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井冈山,在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参观时深情地指出,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要实现强军目标,就要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官兵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纯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的光辉业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埃德加·斯诺.旅行于方生之地[M].纽约,1967.

[3]习近平.在纪念建军90周年大会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7-10/07.

[4]习近平.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EB/OL].网易,http://news.163.com/15/1127.

作者简介:刘宇祥(1963—),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博物馆管理学等。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朱毛人民军队建军
庆祝建军95周年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朱毛红军”称谓的来龙去脉
人民军队忠于党
王尔琢:“朱毛”手下“五虎将”之首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
“朱毛红军”的发展沿革及战斗历程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