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8-06-08马文漪

科技视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现象

马文漪

【摘 要】“丧文化”普遍存在于青年群体中,它以自嘲、绝望的语言行为特点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本文试透过“丧文化”现象解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正负影响,并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关键词】“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C912.64;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8-0204-002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Borrowing Culture” Phenomen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Wen-yi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 China)

【Abstract】The “begging culture” is widespread among the youth groups. It reflect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behaviors that are self-deprecating and desperate. This phenomenon has brought about an impact o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behavior culture” phenomenon on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Music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喪文化”现象的理论概述

“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饱受广受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的青睐,从“葛优躺”、“北京瘫”、悲伤蛙、马男波杰克、四脚咸鱼,到懒蛋蛋、佛系青年,他们的出现,成为“丧文化”现象特有的标识图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典型代表如朋克、嬉皮士、雅皮士,后来延伸到中国,例如香港的“Hea”,他们另类、反叛,以独特的风格来寻得更多的政治认同作为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和嘲讽。现如今的“丧文化”现象,除了具有青年亚文化的普遍特质,还融入了很多新媒体时代特色,随着自媒体时代来临,青年群体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态度融入到网络流行元素(包括网络流行桥段、图片、音乐)中去,通过重构这些流行元素来获得自我实现。例如悲伤蛙,原本创作者是把它打造成了一只快乐蛙,但经“丧文化”群体二度创作,它完全脱离原来的创作意图,成了一只充满丧气的悲伤蛙。所以,准确的说,“丧文化”主要是指90后青年群体拼贴重组某些互联网流行元素,借助自媒体揭露颓废、压抑的内心状态的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2 “丧文化”现象的主要形态特点

2.1 语言——刻奇

语言风格往往是不同文化之间最显著的区分点,为了让“丧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这类“丧青年”沿袭了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语言特色。例如“佛系”这个词,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把佛家思想中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借鉴过来,从而衍生出“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等一大拨“佛系”语言文风。不悲不喜、不哭不闹、不争不抢,似乎在这类年轻人身上到处弥漫着消极、不思进取的气息,事实上,这种无欲无求的网络自嘲不是一种自然流露,而是他们在面临压力时的自我宣泄,看似绝望顺从,却隐含了他们内心的倔强。

2.2 行为——刻异

网络是“丧文化”现象永远的精神寄托,熟谙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群体慢慢发现,冷漠的人际交往在网络朋友圈里迅速升温,互不相识的网友之间一个点赞、一个“互粉”让他们瞬间有了莫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时空限制的的网络空间让他们广结好友,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符号等方式尽情释放情感。

随着这股“反鸡汤”风的风靡,2017年4月,脑洞大开的“丧青年”开启了一股“丧文化”营销风,“丧茶”店率先在上海营业。能板脸绝不微笑的“扑克脸”服务以及“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买不起房玛奇朵”等单品的横空出世,让“丧文化”现象走下网络,走进真实。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你无法用钱买到幸福,因为你没有钱”,尽管“丧文化”到处充斥着对人生的绝望,但这种自嘲的姿态最终都会出现理性的回归。“丧茶”的营销无疑是边“丧”边奋斗的典型,再如在“丧界”小有名气的赵曾良,曾在微博中希望作业自己跑去门口吊死,最后还是在焦虑地玩耍后选择完成作业。

3 “丧文化”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促进教育理念更新

“丧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认同,很大的原因在于它逐渐成为青年群体消解矛盾的发泄口。“重智育轻德育”而导致的人文关怀缺失,无法施展个性的大学生急于通过其它渠道疏解压力,他们语言独特、行为另类,他们害怕被“标签化”却又希望得到认同,他们个性张扬,却又渴望归属感,这就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快理念更新的步伐,在大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时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构建双向交流模式,切实帮助他们化解矛盾。

3.1.2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交媒体渠道不断推陈出新,从博客到微博,从校内网、QQ到微信、陌陌,每一个新社交媒体都闪现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影。及时、公开的新媒体社交渠道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开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对社交媒体的网络舆情监管和价值观引导,既能有效遏制不良信息传播又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3.2 消极影响

3.2.1 主流价值观引导乏力

大学时期是青年从学生到社会过度的临界点,也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丧文化”现象往往会成为大学生之间不加甄别全盘接收的一种时尚,甚至把它变成自我沉沦的“麻醉剂”。面对转型期中国种种现实问题,大学生表现出反叛、消极情绪无可厚非,但这种异质文化的狂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传统的主流價值观经典而权威,极富个性的“丧文化”至少在态度上就与无法与其形成共鸣,“学业困难户”会劝导你“你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智商上的差距是不可逾越的”;“就业恐慌户”会告诉你“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后天的苟且”;“情场失意者”会提醒你“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理想信念的迷失,影响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多的还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转化。

3.2.2网络舆情监管受限

每一种社会文化的出现必然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告别了“天之骄子”的时代,社会阶层的板结化与独生子女身上特有的个人主义使他们身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群共同具有“衰、丧”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聚合,通过内心真实状态的释放和回归而实现人生、社会定位的成长。但随着商业营销的介入,“丧文化”现象一经网络个别操作,掺杂了过多炒作和利益后,就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占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原本假借“丧”外衣而透露奋进状态的一批人被侵袭。传播学理论中“魔弹论”所述,“强大的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从而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1]无主见爱盲从的大学生往往是最容易被“魔弹”击中的群体。受固化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及制度保障,尤其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舆情监管显得难上加难。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丧文化”现象应对策略

4.1 尊重理解“丧文化”现象,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者,首先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唯有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才能反过来推动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过于高高在上和棱角分明,这种教育理念往往是单向和主观的。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丧文化”现象的出现,恰恰反映了青年群体内心对平等和认同的渴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擅于抓住这一特点,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引导而非强制大学生挖掘个体生命价值,提高媒介素养,从而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转化。

4.2 重视新媒体,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人数最多也是网络活跃度最高的一类群体,面对网上各类新思潮、新社交渠道,他们具有较强的接收和适应能力。“丧文化”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新媒体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地掌握“丧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内心状态,就必须转变教育思路,学习关注大学生使用的各类社交媒体这一重要的隐形资源,通过网络舆论场找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挖掘大学生内心诉求,利于好网络的便捷性,及时实现舆论引导。

4.3 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活动

创造优质向上的物质环境,通过校园景观的改造,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校园优雅的环境相得益彰,这将对大学生文化的引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此外,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符合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文化活动,帮助他们走下网络、拥抱生活,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3.

[2]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3.

[5]侯定凯.从亚文化到多元文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03(3).

[6]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

猜你喜欢

丧文化亚文化现象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