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6-07王采荪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摘要】本文在阐述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交往理论 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94-02

一、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马克思主义把交往视作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交往实践观是交往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离开了实践劳动的需求,所有交往活动则无从谈起。交往理论成为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焦点话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巨大的思想张力,不断引发新的研究热潮,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层面来看,交往是人类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历史得以发展与延续,会伴随着物质生产的扬弃而发生改变,也会对物质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当代,在多元文化融会交织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亦或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较之从前都发生了明显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交往理论也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怎样深入挖掘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深思。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维方式的转换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客体的关系格局已不复存在,转变思维方式已是必然趋势,要及时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21世纪呼唤智慧型教育,马克思交往理论可以启迪师生双方的思维,给予对方以足够的尊重与理解。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载体与介质,依靠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来交换思想,实现理解与共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之路洒满了阳光,他们个性鲜明而张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希望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进行交流,传统思想教育的弊端日益突现,马克思交往理论将会使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二)理论基础的填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强有力的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启教育新领域、拓宽新视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以教育者的话语体系为中心,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非对象性改造活动,要以新思维、新理念审视问题,摆清教育者的位置,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育者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使受教育者得到有效培养。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种西方价值观强势登录,打破了一元化价值观占主体的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交往理论则进一步彰显出其深刻的理論内涵,使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陷得到有效弥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

(三)本真意义的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使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从马克思交往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交往,具有“人为的”、“为人的”两重意义。从交往理论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将受到挑战,将转变为“主体—客体—主体”关系。这样一来,教育内容的确定、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将学生置于最核心的位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被还原,使教育质量提升到新的层次,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审视

交往理论视域下,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交往是最关键的环节,成功地助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存在本质的一致性。从目前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教育理念的陈腐、教育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依然存在且占据主要地位,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居于被控制、被规范的地位,主体地位无从谈起。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始赶住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地位,但是未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多元化需求被忽略,久而久之,就会压抑学生个性,吞噬他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步入尴尬境地。

(二)教育方法缺乏人性化和现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科学和技术的逻辑建构和运行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固化在单向度的“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等,存在亲和力不足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的安排忽视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参与与互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少设计和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大学生为主,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不适应。而利用网络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并未得到有效的运用,而微信平台打造的“微课”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教学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人性化和现代化。

(三)忽视了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

关注人,关注个体生活,这是各个领域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实践意义来讲,交往就是为了使人的生活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生活因交往的存在而精彩纷呈。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重重困难,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与否,一直成为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依托于固有的理论与概念,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相脱节,极大地削弱了教育力量。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多元浪潮让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为思想教育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思想教育枯燥而乏味,过于强调理想信念,脱离了学生的本身情况,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这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活动,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反感情绪,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交往理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

在审视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的基础上,下文提出了交往理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建构高校内生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教育环境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精神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外生型结构特征。

内生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交往理论较为贴近,要在深入剖析社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大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育内容,通过最适宜的方式方法、策略与手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对教育的时间、机制等进行合理安排。内生型思想政治教育使模式化、整齐划一的教育格局被打破,教育者要掌握全面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积淀经验,以科学的方式来规划教育过程。

(二)推动大学生生活化思想教育方法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载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思想教育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有效缩短思想政治与生活实践间的距离,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使学生从熟知的事物中理解政治,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新课改活动在高校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学与生活间的必然联系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认可,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切实际、教育功能被无限夸大等,悲观主义、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毒瘤侵蚀了大学生的心智,消磨了他们的意志,甚至会滑向人生泥潭。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知识能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出生命线的作用,使学生的言行得以规范。

(三)构建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程式化的规则受到了支援,概念式的结论遭到了否定,当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他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明显改变,思考社会与政治问题的方式也受到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受到挑战,要优化网络教育资源,努力占领舆论高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微课、微信等,发挥其在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和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四)要构建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教育者视作唯一主体,大学生成为客体,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日益凸现,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在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师生双方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构建起新型、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把大学生当成独立性个体,使教育活动贴近于他们的思想实际,这与马克思人际交往理论相匹配,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诸多困难,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要积极探索新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人,以更加全面的视野塑造人,努力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吕慧杰.基于交往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5):91-92.

[2]马其南.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6.

[3]雷田田.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4.

[4]杨雪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王采荪(1988.7.1-),女,广东省广州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