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缓解老年孤独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

2018-06-07方佳祺肖欣马雨虹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4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大学生

方佳祺 肖欣 马雨虹

摘 要 老年孤独问题普遍存在,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数量庞大而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可以成功缓解老年孤独。但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会有稳定性与持续性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志愿服务团队亟待想出解决方法。因此,本文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完善的大学生志愿组织制度、设立奖励机制等措施,结合与社区的合作,全方位鼓舞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团队。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社区养老 老年孤独

基金项目: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10543008)。

作者简介:方佳祺、肖欣、马雨虹,湖南理工学院政法学院,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口老龄化也匆匆而来。当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健全后,少子化带来的晚年孤独成了老年人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而老年孤独也成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物质性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情况下,开始更多追求美好的老年生活。

一、当代社会的老年孤独问题界定

学者陈新国认为,老年孤独心理是指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因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在走访了社区20多户老人后,我们发现产生老年孤独现象的人群可分为两类:一是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曾参与过较知识化职业的老人;二是不具备普通知识,现代生活操作能力低下的老人。两者有着相似却不相同的老年孤独问题。相似之处在于两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过于敏感、情绪消极、孤立无援、否定自身价值、极少参与集体社会活动的特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仍具有与外界交流的能力,造成其老年孤独的原因绝大部分为心理障碍,而后者具有着心理能力双方面的因素。而两个群体数量均庞大,当代社区老年孤独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逐渐减少,社会角色逐渐模糊,极易焦虑抑郁,精神萎靡不振,在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英国医学家詹姆士对7000名美国居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两倍,孤独是老年人最大的安全隐患,它影响着老人的身心,引发各种疾病。具有孤独感的老人在生活方式上可能会选择抽烟、酗酒或者一些不健康的活动排解孤独,从而导致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孤独感的老人社会活动会相应的减少,使得老人身体机能也每况日下。同时,具有孤独感的老人心理更为偏执,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他们比常人更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与关怀,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中国的家庭日渐趋于小型化(直系型家庭或核心型家庭较为常见),往往两个人需要照顾四个老人,同时还要兼顾正在发展的事业,力不从心,引发各种家庭矛盾。

由老年孤独引发的社会问题是此刻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而社会上养老机构的存在数量远远小于所需数量,且养老机构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无法有效缓解孤独问题,单单依靠社会养老无法根本解决老年孤獨群体迅速膨胀的队伍。老年孤独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解决老年孤独是为当代老人解燃眉之急,它的存在应当被社会大众重视。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的优劣分析

大学生数量庞大,且常以班级或社团为单位组织活动,行动方便。相对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大学生众多人员一对一的服务老人有时甚至多对一的服务老人,能真正的、有针对性的缓解老人孤独。并且大学生群体灵活机制,多才多艺,可以根据老人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同时大学生群体拥有高度的服务热情与活力,能以最真挚的心给老人带来快乐。

首先,年轻的大学生服务热情高。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总是充满激情,积极而又精力旺盛。“志愿者”就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这种激情。他们积极的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行动增注活力。同时对于长期子女不在身旁的孤寡老人来说,他们这种热情,正好给老人带来欢乐,填冲了老人内心的空虚寂寞,更是深层次的给老人带来内心的欢乐。

其次,大学生的服务形式也是多样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一直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活,能使老人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传统的社区举办的活动都是固定的,活动形式单一,参与与组织人员也是较为单调的。而大学生这一志愿者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并且许多同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弹吉他、讲相声、下棋等等。大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就可以根据自身才能加上了解各个老人特点,有针对性的关爱老人,给老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欢乐。同时因为年龄的差距,让老人与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亲密接触,甚至亲自参与其中,调整自己原有的心态,重新与周围环境融合,真正保持愉快年轻的心态。

再者,大学生组织管理更加便捷。现如今,各个高校都有许多志愿服务团队,这些团队将“大学生”与“志愿者”相连接。这便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其他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不同。其它类别志愿者如社会志愿者组织一般来说比较松散,有时难以同时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或是其他私事,因此很难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社会志愿者成员来源广泛,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沟通。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相对来说时间较为充裕,一般由班级或者社团统一组织,时间协调方便,人员参与度高。

当然,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的一个特殊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等特性以及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也会有相应的劣势。

首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足。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尚在发展阶段,有时会缺乏坚定的信念、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行为,因此给志愿团队,志愿服务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从人员结构来说,高年级的志愿者一般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参与志愿活动的频率,有的同学也会因为参加活动累积增加而降低对活动的热情,一般会隐性化消极对待或者直接退出,这样一来,活动大多由低年级或者大一新生参与。他们对接任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各个老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导致许多活动无法顺利进行,老人重新适应一批学生又需要一个过程。其次,从时间来说,大学生最常服务的时间便是周末,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而且在这些节日甚至会产生“扎堆”现象,有时可以看见一个社区有好几支志愿服务团队在节日开展与老人相关的活动。在节日过后,志愿服务的频率降低不少,而且志愿服务质量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其次,有些大学生的参与目的与需求冲突。如今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服务他人的经验,因此许多大学生都是以锻炼自我为目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便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性不强,无法很好的服务社区孤寡老人,甚至有时因为学业,而没有太多精力每次给老人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样,服务的对象——孤寡老人对参与志愿服务学生的专业性期望与学生自身参与志愿活动来锻炼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冲突。

最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成本高,经费来源不足。随着志愿者服务行业的发展,服务的成本和资金的投入也随之增加。但服务成本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义务性、无偿性并不冲突。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一般由院或校来划拨,极少通过社会筹资,活动经费实在有限。这样便难以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取得企业单位或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如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敬老节助老活动,在舞台布置、服装道具、后勤物资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大学生本身就是消费者,没有过多金钱投入在组织经费上。因此,经费不足,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吸引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老人团队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是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要求、新期望。同时要坚持以高校为主导,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强制服务,在鼓励的同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不断完善组织制度,以此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第一,社会或团队应当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者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关爱和帮助城乡孤寡老人的能力,为共建共享美好的老年生活做出贡献。志愿者行动是十九大报告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与实践,是青年人挑起“中国梦”大梁的生动体现。学校、社会都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节目、书本教学等途径加大鼓励支持志愿服务孤寡老人的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可以开展共读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交流会,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号召。落到实处,即首先要逐步完善招募登记制度。招收志愿者时,优先考虑爱老敬老、有服务精神的同学。其次,要对志愿者要进行与孤寡老人沟通技巧的培训。要为志愿者们讲述孤寡老人晚年孤独的现状,同时肯定每一位志愿者价值。特别地,培训中要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志愿服务的新要求、新期望,让大学生们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第二,志愿团队应以高校为主导,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志愿组织架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老人团队的方法不外乎院团委组织、班级组织和社团组织,起初,这样的组织方式在志愿者行动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志愿者行动更深层次的开展,这种模式反而制约了志愿活动的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组织化动员看作隐含的强制性命令,很多参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有参与行为,但心理并不认同。”许多大学生参加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所持的观点是“要我参加”,并不是“我要参加”,由此造成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走形式,不走心”的现象,纪律松散,无法展现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这样的组织管理制度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全心全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此看来,我们要建立的志愿组织,最好是采取類似社团的形式,去掉强制力,用凝聚力来拉紧一个团队。依然坚持以高校为主导,呼吁一个地区的大学生参与招募,成立社团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有组织的在一起工作,才能碰撞出火花,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地越来越有影响力。

第三,团队要完善大学生志愿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激励双管齐下。要想使志愿服务团队经久不衰,必须要想出一套系统的、有效的管理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曾在1959年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激励因素才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也就是说,要想志愿服务团队运作,首先要建立保障制度,保障制度使志愿者愿意投入到工作中来;但是想要志愿者们在工作中更具活力,更具有长久性,需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使志愿者们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由此,想要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全面的权益保障制度,提供人身安全、心理保护等权益保障;二是建立系统的奖励制度,给予大学生适当的物质鼓励和充足的精神鼓励。前者消除了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疑虑,后者则给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满足感与自豪感,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在给予志愿者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与回报的,可借鉴国外的“时间存折”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登记,以便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得到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以此鼓励更多人投入志愿服务事业,壮大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团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参与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总之,老年孤独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焦点问题。组织管理便捷的大学生志愿团队服务热情高、服务形式多样,是缓解老年孤独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吸引大量高校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晚年孤独作为养老问题的切入点,以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化解老年孤独的新社会力量。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了解十九大的精神,明确青年们要担负的责任,从内心愿意为国家的进步而奉献,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此外,还要对比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志愿服务团队,明确建立社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志愿组织团队建立后,还要不断完善保障制度,让团队中的志愿者们愿意奉献,并能一直保持活力。最终达到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缓解老年孤独问题长效机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国.老年孤独心理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 (3) .

[2]陆育蕾.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探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

[3]杨嫦好.论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6(4).

[4]张红霞.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5]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4).

[6]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