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

2018-06-07陈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理论自信教学原则

陈娟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需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实的人是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并始终遵循政治性与人文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理论自信;精神需求;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01-0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必要性

(一)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需要。思政课的力度、深度及温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与时俱进的解读传承,使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它的力量和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不是单一机械地宣讲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原理,而是充分运用其立场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它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实现这个目标,思想引导和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集合,既包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社会进步和变迁的智慧之光。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主导价值观,其理论价值与源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及其理论学说的伟大品格、崇高信念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鲜明的本质特色”[1]。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思政课通过自身特定的政治属性和知识属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传播和不断创新积极作为。

(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需要

众所周知,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价值观是意识形态表达的根本。“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即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关键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政治经济状态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精神指向。受体制变迁、阶层流动、利益分化等现实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曾出现过不同程度地弱化和淡化。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国治党治军等方面以壮志未酬的大气魄、时不我待的大担当和刮骨疗毒的大手笔,在积极的实践中推进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稳步提升。但值得警醒的是,尽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趋下降,却并不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高枕无忧,相反,当下它面对的是持续不断、多元复杂的挑战——既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思潮的沉渣泛起,又有民主宪政体制、普世价值观等理论的鼓吹渗透。应对这些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彰显其自信心,特别是“在价值观层面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辩护。”[3]

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就是在讲解和辨析中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使他们形成建立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认同基础之上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因此,理论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身由心地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才能使他们在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蛊惑时主动研判,积极抵御,才能使他们真正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思考

(一)现实的人是逻辑起点

1.个体的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任何教育活动的产生和实践都离不开作为个体的现实的人,同时,活动的效果也必须由他们接受并检验,高校思政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例外。“个体的现实的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足点,是其贯穿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基础。

首先,从教育者的个体角度分析。这里的教育者,指高校思政课的施教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必然表现为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中的主动引导、积极参与和创新创造。如果没有这些现实的人的个性化存在,思政课就会因为缺乏鲜明的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而无法肩负其主渠道主阵地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便大打折扣甚至夭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原则、重点要旨、形式方法需要“人”去制定;另一方面,贯穿过程要依赖“人”具体组织完成;再者,教育的实际效果是通过“人”的亲身体验得以证明的。总而言之,施教者的全身心投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保证。

其次,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角度分析。这里的受教育者,指施教主体的教育对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就是要赋予大学生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种‘接地气、达真知的致世伦理,使其能勤敏求知、修德向善、明辨是非、笃行实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托,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正能量。”由此可以看出,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被教育者指引并调控,表现出客体的被动性。但又具备作为贯穿过程主体的主动性,他们对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及吸收,配合程度的高低和选取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它的主客体都是个体的人。这种实践架构起来的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现实的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2.精神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性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改变并提升受众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这一实践持续稳定进行的前提是教育者施教和受教者接受的有序交互,而“有所用”的需求又构成交互的基础。“有所用”的需求可简单概括为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在生存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当代中国,发展性需求无疑上升为“主导性需求”,精神需求是其最为显性的关键要素之一。

严格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只有合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又能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积极向上的正向作用,才构成社会价值。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的激荡和社会思潮的起伏必然会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扰和疑惑、迷茫和彷徨是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常态。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既要充分尊重学情,又要时刻关注内容,给大学生们多一些思想引导和心灵关照,切不可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强势灌输,更要少些“围追堵截”式的蛮横压制。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价值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即意味着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解放、能力和个性的舒展释放以及人格和情感的完善稳定。这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所在,要在思政课教学的各环节精细渗透,努力达成。在此之前,必须首先厘清先前的模糊认识。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目的性价值。目的性是与工具性相对应的界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性目的,它是生活在当下的“现实的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因此,它不是暂时的,也不应当被称为工具或手段。大学生代表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代表着天马行空的新想法,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完整性,是强调与过往对比的进步和发展,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成效的提升,而是否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衡量质量和成效的唯一标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自我发展不足的现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忽略或曲解这个价值目标是最为根本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践性价值。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要“具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科技的、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世界的广泛知识”[6],知识的获取既要有沉静的聆听思考,又要有活跃的实践参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尤其是自媒体的传播兴起,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开眼看了世界”,也“抬脚感受了生活”, 但是,或纸上谈兵的悲天悯人,或空洞无物的呼号呐喊,都不可能使其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关键要素就是“接地气”,要摆脱以往高大上假大空的说教套路,沉下来,给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宽阔的舞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一)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而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毫无疑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突出这个特性,反对一切抹煞或淡化这一认知的错误看法。同时也不应忽视二者同存的文化性,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思政课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的传播渠道,承担着“以文化人”的历史任务。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政治性和人文性的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想理论作用的发挥”[7]因此,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首要是处理好这个矛盾。

坚持政治性统领文化性的正确导向。“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8],这里的德,就是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其目标和任务的制定要符合社会政治需要,对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把政治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思政课教学内容复杂多样,“但只有受政治制约的思想内容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9]。再者,吸收和借鉴具有政治倾向性的文化资源。这里的政治倾向性,多指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流、先进、大众的文化。

选择文化性凸显政治性的适当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必然要依赖于当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践效果也必然要回归到文化环境中去检验。过程环节的运作应由单一转变为多向。其一,教育模式。填鸭灌输有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已远不能满足如今个性化的需求,需充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全方位多维度地辐射和渗透。其二,教育载体。课本教材、新闻广播、书籍报刊固然发挥着重要的功用,但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广大教师与时俱进,抢占网络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其三,教育环境。当前的社会环境开放而复杂,思政课教学要“入耳”、“入脑”又“入心”,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优秀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二)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

如果说,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宏观方向上遵循的原则,那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则关乎微观,因为焦点在于贯穿的意义和方式。

如前所述,政治需要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就是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性特征。思政课教学须尊重个性化的特征,将关照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作为提高其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通过个性满足实现群体和个體的共同进步。既要将学生视为主体,教育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较为积极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找寻事实的真相和意义,在内心的体察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总而言之,应理解和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向度、现实维度和未来指向,不断提升其现代价值意蕴,在坚持中纠正现实里的偏差和失误,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衔接的自由顺畅。

[参考文献]

[1]刘国栋.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内蒙古日报, 2015-7-20(1).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3.

[3]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6):5.

[4]曹 群,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梅荣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M].红旗文稿, 2015-2-10.

[7]李国祥.高校思政理论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分析[J].学理论,2010(2):180.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9]柳礼泉,周文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文化性之关系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120.

Theoretical Analysis onSocialist Core Values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CHEN Juan

(Xi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ning 437100,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istcore values through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which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al perso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which should take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as the value goal,and alway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unification of political and humanity,group identity and individuality so as to make the socialistcore values effective,into the brain, and into the heart.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spiritual needs;teaching principles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理论自信教学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