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长短课时结合模式的小学数学教法研究

2018-06-07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王伟平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常规教学内容数学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 王伟平

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有的课学生学得兴趣正浓,下课铃却响了;有的课只上了一半,却已经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数学教材里安排了不少活动实践课,学生相当感兴趣,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实践情境中学习时,无情的下课铃响了,不得不让很多应该连接起来的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所以,在平时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老师拖堂或提前下课的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研究的兴趣。

一、数学长短课时设置的缘由:从无意到有意

我国基础教育中沿袭了数十年的老规矩是小学课堂每节课40分钟,但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不同的知识内容用同样的时间授课存在一定的弊端,且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所有课节都是统一的40分钟,缺乏机动性,也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特点,淹没了课程特色。于是,我们开始了长短课时教学的探索。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中小学悄然流行起了“长短课”探索,该“短”的尽量浓缩,该“长”的课也可以加长。各地的新闻媒体均对长短课做了肯定的报道。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灵活安排课时,依据浙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实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等,科学、灵活地安排课时。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教研机构从不同层面设计和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成效。我们有关长短课时的研究就是运用有效的方式将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数学长短课时设置的模式:从随意到规范

我们尝试把长短课时转化为实践层面,建立真正适应学生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1.长短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哪些内容适合长课,哪些适合短课,哪些又适合常规课时是一个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碰到时间常常不够的数学活动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需要学生操作的,如“综合与实践”一类以问题为载体、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块课程内容,主题性较强,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就更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时间支持活动,如一年级的《小小商店》。二是教材内容有很多概念又有计算的,如《年、月、日》。三是跟学生生活有距离,内容较抽象的,如《比的认识》。四是单元复习课。

网上的短课均指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教材内容而缩短课时。我们把短课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低年级为主的,特别是针对一年级而设,将常规数学课缩短为30分钟,剩余的十分钟给学生做数学游戏,可以跟当堂内容有关,也可以跟当堂的教学内容无关。如我们刚入学的孩子,有的连5以内的分与合都不能掌握,如果安排短课,给孩子自由玩小棒感知分与合,孩子接受得会更好。我们将高年级短课定位为辅助课程:一是新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在新授课前安排短课预热,如《年、月、日》可以安排短课先认识日历;二是新授课后来个短课归类整理,以学生讨论为主;三是两节常规课之间插一节短课来过渡;四是单纯的口算训练。

2.长短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实践中,长短课时易出现随意的状态,因此,长短课时从随意安排到有意设置,是构建促进学生真实发展的学校课程的必然发展。当前我们长短课时主要有三种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将40分钟的标准课时延长或缩短,长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达六七十分钟,短则十几、二十几分钟,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而定。首先,小学课堂每节课40分钟这个我国基础教育中沿用了数十年的老规矩被打破。其次,重视了课程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差异性特点,突出了课程特色。

3.长短课教学时间的安排

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的课堂基本都适合用长课的形式来完成,以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践探究时间,低年级的则更倾向于短课。其他的则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决定常规课、长课或者短课。

(1)关于长课

因为数学的长课不可能固定在哪一天上,因此我们每周安排一次课业整理时间给数学老师,无条件支持数学老师每周一次随意组合数学课和课业整理作为长课的时间(即数学需要哪天上长课的,可以将学生30分钟的课业整理改为10分钟)。这样长课的时间可以有40+20,共60分钟灵活调整上课时间。

长课活动中,我们采用大量生动、形象、活泼的为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每次活动中,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突出探究性活动,重视实践操作。

(2)关于短课

短课时间跟其他课程无关,只需要在数学常规课根据需要将课时分为30+10就可以了,由任课老师自定。常规课中往往有落实不了的环节,或者需要强化的内容,再用一节常规课似乎太浪费时间,我们就用短课来落实它。或者有的课程内容不需要一节常规课,我们就拿剩余的时间来做巩固游戏,如:教学《十的组成》,我们就用10分钟来教学生唱《凑十歌》,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常用剩余时间让学生玩扑克牌来加强计算能力。这种老师提供条件,学生自由活动的数学游戏,学生兴趣很高,而且效果很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和设计各种类型的长短课,精心安排不同指令组织教学,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

三、小学数学长短课时实施的审视:从模糊到明确

两年多来,我们老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数学长短课实践研究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为了验证长短课时的有效性,我们主要采用了对课堂作业本完成的准确率分析及课后访问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1)课堂作业本完成的准确率的分析

为了对比长短课时的不同教学效果,以《烙饼问题》和《田忌赛马》为例,对学生课后练习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

从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的效果可得出以下结论:长短课时与常规课相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长短课时的有效性,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学习。长短课时的实施引起了教师对课时的重视,我们关注每一节长课和短课的实效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一节长课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和定位。长课时,教师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非常清楚明白,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照顾到每个角落的学生。短课时教师直奔主题,精讲精练,重点针对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通过对两种课时的观察与调研,发现长短课时结合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长短课时的兴趣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设置小小商店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像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整堂课轻松愉快。同时给学生创设勤于动脑、乐于动口、喜于动手的环境和时间,这样就激发了大家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而这些过程需要充足的时间,这在常规课中是很难保证的,因此比较适合长课完成。

当然,这个结论也有偶然的因素,如内容的可接受性、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等。

(2)课后访问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访问学生为主,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长课的时间控制及长课时的有效性。也以《烙饼问题为例》,非常喜欢这堂课的有22人,占73%,比较喜欢这堂课的有5人,占16%,一般喜欢的2人,占6%,感觉有点累的有1人,占3%,不喜欢这样上课的0人,访谈人数总共30人。

对于这个访问结果,我们认为首先是注重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每一个课时都经过了认真的备课环节,一般成功的课肯定是有充分准备的课。在备课时我们确保教学目标科学清晰明了,方向正确,教学目标的偏离将不能使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我们遵循教学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适当安排练习,做到教材内容的选取恰到好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法,结果就会有差异。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尽量使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多样地选择教法,给予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

其次是课堂的教学组织:我们在教学组织上做到语言准确,不啰嗦,风趣有效。不因老师的啰嗦而影响教学的时长和效果,在教学语言上,我们注意语言表达科学、准确、针对性强,要求教师做到清楚简练、重难点明显、富有逻辑性。

重要的是教学时间的预算控制。教学内容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我们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间。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上有不可预计的情况出现,比如不是重点的教学内容占用了很长的时间。此时就要求教师要统筹整堂课的时间,在预计的时间内安排调控好,完成教学任务,将长课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这样长课的安排就不是空洞的了。

另外,短课时也做到有效、高效:短课时上的练习都是精选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得到反复的练习,思维与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做到充分了解学情,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有效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短课时中得到升华。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我们曾经对课堂教学形式做了调查,“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动手操作”等为主的学习是少之又少。有少数老师认为自己时常会这样做,但也感叹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这样的形式很难,往往才开始时间就没了,而且也不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形式的教学有点走形式,更是在浪费课堂时间。而有了长课时,学生可以充分地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也能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要小组内几个学生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同组的4人所拥有的橡皮泥的颜色不同但质量相同,要求小组内两人每次互相交换半块橡皮泥,并用分数记录下来,学生充分操作后,发言都很积极,也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这样全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随机生成各种不同的结论。

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教育方式

在实施长短课时期间,教师会有思考如何做好课的过程,会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主动丰富学科知识,不断去思考问题,不断去超越自己。如一位老师在一次教研后写的体会(片段):通过这几次的实践,我有了青春焕发的感觉,内心不时地涌现幸福感,但也同时遇到不少的困惑。说起幸福,是因为我喜欢灵活的课时制度,与学生充分地互动尤其喜欢,当我看到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探究的热情和一究到底的精神,就会被感染,真希望每次课堂都是这样的。

从这位老师的片段体会中可以看出,长短课时的实践改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和教育方式。老师们真正“动”了起来,有困惑就会有思考,也才会有进步。长短课时的实践,让学校提高了教师专业活动的基础条件,如课时习惯已经被打破,教师将不受时间的约束,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交往的方式都有了更新,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不定期的学习和教师评价也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贾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创设研究[J/OL].学周刊,2018(11):21-22.

[2]刘彪.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OL].学周刊,2018(11):51-52.

[3]冯炳柒.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的引导[J].考试周刊,2018(31):76.

猜你喜欢

常规教学内容数学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常规之外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破常规 获巧解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