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途径

2018-06-06张桂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张桂荣

摘 要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主要包括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4个部分,核心内容是构建 “十大育人体系”。民办高校要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探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施纲要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主要包括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4个部分,核心内容是切实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提升体系”。《实施纲要》的发布,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标准和目标,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指导方向。所以民办高校要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对标检查,探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途径,精准制定相关措施,及时取长补短,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意义

(1)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的落地和深入。

(2)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蓝图。

(3)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需要,为进入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引领方向。

2探索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途径

由于民办高校特殊的办学性质和不确定性的发展思路,导致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民办高校要按照《实施纲要》对标检查,探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途径,精准制定相关措施,及时取长补短。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民办高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专业教材进行修订、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课程改革要立足专业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专业精神等要素,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新入职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增加思想政治培训的比重,经过考核达标方可进行授课。每学年进行两次思想政治专项培训,可以学期末或者学期初进行,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基本要求。 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加大奖励力度。 将科研能力比较强的辅导员建立科研团队,让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加入,参与课题和问卷调查等。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对大学生发明创造、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科研获奖折算一定的学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常态化,打造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必须长期坚持打造品牌,例如燕京理工学雷锋连成立至今12年,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已经连续10年组织四川平南支农支教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同时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更大的提升。雷锋连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作风和传统,打造了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加大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实效性,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各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数量多、分布广,但是很多实习基地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些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即使有学生实习,形式化比较严重,缺乏监管制度,实习效果不明显。民办高校应该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并为学生们搭建有效实习的平台,校、企双方协商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目的。 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在实践育人中发挥联动作用,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等加入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为15%左右。 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局限性很大。创新创业教育课形同虚设,任课教师几乎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聘请创业达人或者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同時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培训,并给予“走出去”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方向。因为学校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必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繁荣校园文化。 成立各类文化传统的社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古诗词鉴赏社团、传统文化礼仪社团等组织各类活动或者竞赛,是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一种创新方式。 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例如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定期推出读诗配图活动,新闻稿可以选择性地配置古典音乐为背景。 资源共享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燕京理工学院的星火话剧团成立8年,表演的作品都以革命精神、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极富教育意义,可以利用五四、国庆节、一二九等重要的历史纪念日进行全校甚至全省高校巡演,同时将表演录制成网络作品,在德育网站进行展示,对广大学生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各高校建立学校艺术团的曲艺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排练一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全校巡演,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①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民办高校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培训,例如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或者“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等;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力度,编制《民办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②完善网络平台,发挥各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开设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开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 “网络名篇名作”等建设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③开设辅导员之家公众号或者电台,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案例、生动故事等录制成有声教材,提供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通过平台进行宣传,供学生们学习。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①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民办高校要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大一上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的目标。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打造“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③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师资队伍的建设。民办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④加强对辅导员团辅能力的专业培训,达到独立完成指导新生团队辅导的目的,保证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①完善校规校纪,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依据大学章程,修订和完善校规校纪和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②全面加强干部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进行选聘,并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①强化育人要求。民办高校要认真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中体现出来,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②明确育人职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民办高校全方位、全员育人功效不明显,应该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③图书资料服务中,购置科技阅览设备,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和馆藏利用率及服务效率。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①精准助学。学校对资助对象的认定要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家访、日常消费行为、谈心谈话和科学民主评议等手段,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②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助学金、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道德品质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确保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效性。③搭建感恩和励志教育平台。利用多媒体平台等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例如组织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学生成立“学生公益社团”,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有效地传递社会正能量。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①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設。组建各类报告团、宣讲团,通过“党员榜样工程”、“党员风采工程”等活动,切实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②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民办高校发挥组织育人方面要充分认识朋辈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提高对朋辈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完善朋辈教育的制度体系,加强对朋辈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朋辈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