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年海洋环境监测人的独白:「我喜欢出海的感觉」

2018-06-06海洋与渔业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监测中心风浪环境监测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途遇海鸟

每一年的《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都让社会公众对广东省的海洋环境状况有全面真实的了解。据透露,2017年常规监测全省布设各类监测站位就是 800余个,共产生监测数据 30余万组。这个庞大的数据的背后,都有海洋环境监测人的汗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已经连续 16年担任这项工作,与繁重的监测任务不对等的是,监测中心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仅有28人。

那么,海洋环境监测人平时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的?11年的海洋环境监测人熊增志说,就算开展工作时会被风吹日晒,会晕船,会舟车劳顿,但是,“我喜欢出海的感觉,我也喜欢看着我们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慢慢变得更好。”

“每次出完海回来都又累又晕,感觉地板都是晃的”

11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读水环境监测保护专业的熊增志到监测中心实习,从此就走上了海洋环境监测人的道路。“就是因为专业相关吧,当时也没想那么多。”他笑言。

在采访过程中,熊增志向记者描述了海洋环境监测人的一天:还没有出海之前,就要提前做准备。有时候还会为了赶在涨落潮采样,会看着潮汐表提前到码头。“现在广东各地海洋监测队伍基本上都是租用渔民的渔船,因为专门的监测船的话,养护成本太高了,再加上我们也不是天天出海,买来闲置着也是浪费。”所以很多监测工作都要在休渔期前后进行。

他说,在港口的时候,海面还是平静的。驶出港口没多久,风浪就一阵一阵地涌来,船体就随着上下摇摆,“风浪小的话还好,风浪大的话,大多数人还是会晕船,经常是晕了,还要坚持工作的,有时候就真的很不舒服了,就会吃一些带去的药。”

“安全起见,我们很少在渔船上过夜,除非是特别紧急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自己最长的时候有在船上呆了 27小时。近年来最远的一次是从虎门到珠海万山岛,差不多有60公里的路程。

“比较难受的就是晒和晕船,夏天的时候是又晒又晕;冬天的时候,就是又冷又晒。他早些年的时候曾被晒得脱了两次皮。“每次出完海回来都又累又晕,感觉地板都是晃的”。熊增志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想着以后再也不出海了,而任务一下来,还是出海了。

据熊增志说,监测的这些年来,监测人也掌握了一些技能。比如说采样的话一般会沿着航线,先到最远处,由远往近采样,以节省人力物力;而由于监测项目基本上时间跨度都不短,基本上一天都在海上,监测人员要随着渔船,不停地采样,“经常会出现饭吃到一半,就要开始干活。”对体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保存体力,监测人员在采样间隙,会躺在甲板上,适当休息。

“我很喜欢出海的感觉”

熊增志说,自己平时主要做一些采样的工作,如监测近岸海域中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否超标。一般是跟着航线出去多点采样,然后带回实验室检测。

采访中,肤色黝黑、笑容友好的熊增志向记者描述他难忘的海上经历。他说,有一年在汕头的南澳海域,出海碰上台风了,颠簸得船头都垂直插到海里了,被风浪抛来抛去。“我当时在驾驶室,当时没有特别的感觉,就觉得跟坐过山车似的,后来想起来才觉得后怕。”

2012年 3月 13日下午,一艘载有 7000吨浓硫酸和140吨燃油的韩国籍“雅典娜”货轮在汕尾碣石湾海域沉没,船上浓硫酸和燃油随时发生泄漏,一时谣言四起。当时,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连夜赶赴汕尾,连续开展应急监测监视66天。当时,熊增志说自己前后大概去了55天。最后,监测中心共用大量科学准确的数据及时反驳了社会上各种谣言,及时恢复了海上生产秩序。

“3月份的时候我们途径珠江口,突然看到两只海豚在离船大概一两米的地方,跃出水面,看得清清楚楚,把我们激动得啊!”熊增志兴致勃勃地说起那次奇妙的经历。

熊增志说,这些年做下来,就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当一名海洋守护者,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很令人自豪。“我很喜欢出海的感觉,闲暇的时候可以在在甲板上吹吹风,有时候赶早了,还能欣赏到海上的日出。”

今年将开展海水微塑料监测

2000年至 2017年,全省共记录赤潮等海洋生态事件190宗,其中赤潮事件185宗,绿潮事件3宗、水母、旺发事件 1宗、水库水华事件 1宗。1999年至今,临测中心共处理重大特大渔业污染事故案件 15起,其中涉外案件 8起,通过法院判决、协商等方式挽回渔业资源损失约1亿元。

“年后至今,我大概出海十多天,这是相对较少了。”据熊增志透露,早些年,每年出海的天数长达40~50天。他说,出海次数的减少,也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见成果的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很多监测任务下放到了广东省各地级市,监测中心主要提供人员培训和一些技术支持。“比如说入海排污口,地市基本上已经有能力做这个了。”而 2015年以后,也没有发生很重大的事故。

“另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提高了,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自发的组织,如珊瑚礁普查,我们也会对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熊增志说。

据熊增志透露,监测中心今年将要做的事情是开展海水微塑料监测,现在正在做一些前期准备。“我们23日就会去惠州大亚湾。”

据相关报导,2018年,正在执行我国第 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近日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说明微塑料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 5毫米的塑料颗粒,被称作海洋中的“PM2.5”。

熊增志说,如果让这些几乎肉眼难辨的塑料颗粒任意增加,那么造成的危害将超过人们的想象。因为微塑料可以随着洋流在海洋中扩散,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虽然尚未有微塑料影响人体健康的直接证据,但其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图:采样

下图:采样时风浪太大,甲板被泼湿了

猜你喜欢

监测中心风浪环境监测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不怕风浪的小船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East Side Story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砥砺奋进的五年
十二轮中央巡视首度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