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魂理心,无痕默化

2018-06-05张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剧班会课实践探索

张颖

〔摘要〕心理剧作为学校团体辅导的一种方法,可从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形成正确合理的人际认知、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降低情绪困扰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将心理剧融入班级管理和班会课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心理剧;班会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39-03

班会通常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能够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但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班会或停留在教师言语式的说教上,或停留在学生浅层次参与的热闹上。那么,如何使班会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德育工作者。校园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之一,具有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形式自由轻松、感染力强的特点。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充分释放内在情绪,观看者在共鸣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找出内心症结,并采取角色互换法、自我分析法及讨论法等消除心理困惑。通过预设情景、讨论定题、具体表演以及最后的分享交流,帮助学生在演绎或观看中释放情绪,认知自我,悦纳自我,从而达到纾解心理压力、自我调节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把校园心理剧应用到班会课中,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观看、体悟,并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因其突出了学生教育的自主性、尊重性原则,打破了一般班会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育魂理心,无痕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充分挖掘心理剧在班会中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心理剧所呈现的情绪体验中认知领悟,助人自助,从而实现育魂理心的教育目标。

一、愿识庐山真面目——在剖析中认知自我

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学会认识自我,具备客观认知自我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细微观察,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此,笔者设置了“对话自我”和“成长的烦恼”问卷调查,并与学生面对面谈话聊天,及时把握班里学生的心理动向。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面临着心理、生理发展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会出现内心的烦恼、困惑和冲突,如果调节不当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学习压力(学习方法、成绩排名)、人际关系(与父母的代沟、家庭矛盾、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青春期“恋情”、遭受挫折等。

在班会课上,笔者将调查结果以比例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讨论这些压力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些是不可抗拒的,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总结出共性的问题,来确定要解决的方向,确定心理剧主题。接下来,是认知阶段的主体——编写剧本,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开场暖身及预设情景,在过程中严把两个“必须”:一是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二是剧本中必须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学生在讨论中关注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并且开始积极地为改变作尝试,在团队合作中迈出集体转变心态的第一步。

以往的班会往往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常常因为没能真正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而通过这样的前期准备恰好能够呈现班级学生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心理过程,呈现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使心理剧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更能真正地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真实问题。

我们在班会课中展示的这部心理劇《与心灵握手》,从构思、剧本的编写,到剧务安排甚至班会程序都是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班会中和剧本安排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演员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都达到了很好的体悟生成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剧编演过程中,五个演员(同时也是心理剧的创作者)通过自编、自演自己以及绝大多数同学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有了更深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使演出的过程成为当事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主人公“大宝”的扮演者,平时是一位比较自我的女孩,非常容易冲动,曾多次无意间伤害到同学,而每次她都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心理剧的排演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但主动向曾经伤害过的同学道了歉,而且还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冷静”,以此时刻来提醒自己:冲动害己也害人。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坚定了她报考某重点高中的信心。之后她学习异常努力,达到了入学以来的最佳状态。这次班会后,班主任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借助校园心理剧直击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说教,充分体现尊重原则,引导学生自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分享中悦纳自我

校园心理剧既然是一种集体心理辅导法,那么它的演出就不仅仅要让参与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心理剧排练成熟后,最重要的环节是演出,演员们和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

在班集体建设中,我把心理剧分享给家长,邀请家长观看,让家长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化解学生困惑,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统一的良性沟通合作。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要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要设计一些让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得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这时,教育的痕迹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下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观众观看的兴趣更浓,演员的表演欲望更大,双方产生了共鸣。

经过几次“心理剧+班会”模式的教育,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进步,家长反馈非常好。有的家长说,原来孩子嫌家长烦,不愿意跟家长说心里话,现在能主动跟家长讲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家长说,孩子以前从不主动为班级奉献,现在经常会从家里默默拿一些班级需要的东西,可见学生对班级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在观看了心理剧演出后,学生们都能敞开心扉,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一个女生因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够融洽而情绪低落,曾向老师提出要退寝的想法,而又不愿说出原因。看完心理剧后,她主动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阅历的不同,她与同学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总感觉其他同学在孤立她、冷落她,于是想退寝。听了她的想法后,同寝的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通过相互交流,化解了隔阂。

很多学生说,从“演员”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在和自己对话;随着剧情的发展,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一次洗礼。这种形式的班会也促进了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看完心理剧《给心灵撑起一片绿荫》后,剧中男主角“昊”的扮演者的妈妈动情地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看完心理剧《给心灵撑起一片绿荫》,我感触颇深。同学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和发自肺腑的感悟,让我几次流下了热泪。作为家长,我深知教育孩子的艰辛。剧中扮演男主人公‘昊的演员是我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过早地涉入了爱河。在得知他恋爱时,我非常着急,绞尽脑汁,百般阻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似乎话越多,效果越差。他甚至为了‘爱情荒废学业,背着家长到外打工,挣钱供女友消费,但结果被女朋友无情地抛弃,但他还执迷不悟。通过编演校园心理剧,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妈妈,我错了,这是真情表白。这部剧为过早品尝青苹果的孩子们敲响了警钟:早恋既收获不到成果,又荒废学业,耽误前程。孩子的转变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心理剧是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希望学校能多组织这样的班会,解决孩子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家长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发挥“心理剧减压”的效应,构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分享快乐的班集体文化。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随着心理剧的编排、演出、反思,班集体的团队意识逐日增强。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们懂得了团体协作,懂得了团队合作时要明确分工,懂得了在出现分歧时要有集体意识,懂得了社会角色各有不同……只要尽自己所能做喜欢的事,为着一个目标共同奋斗,那种完成后的成就感便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

心理剧演完了,但是教育并没有结束。我们还要组织全班学生与表演者一起现场进行讨论分享,发表各自的想法。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及时点评,深化学生们对剧情的理解,让学生们分享心理剧情的同时,获得启发。

例如我们编排的心理剧《我长大了》,在学校现场演出中反响热烈。有些学生说“以后我要帮着父母多做一点家务事”;有些学生说“刚开始,小明太自私了,后来改正了,是好孩子。”实践证明,心理剧是让学生主动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达到自助的目的。而即时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每次班会课或演出结束后,我都会组织表演者和观看者及时反思,交流心得,畅谈想法。我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里话在集体中不能真正地释放表达,于是我在班级群里发出了“为心理剧写影评(推广语)”的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公开或匿名发表,这种方式就像是给表达披上了角色的外衣,让学生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抒发真实的感情,真正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反思是分享阶段的补充。分享具有即时性,学生的心理感知在演出或者观看后最为强烈,感受深刻但不能持久,这时加上反思来补充巩固,可以让强烈的心理体验沉淀为具体的行为方式,产生实质和持久的影响,达到身心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也是自愈效果的最终体现。

总体来说,随着校园心理剧的出现,学生把自身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排演中得到教育和熏陶。通过自编自演心理剧,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想像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心理剧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导,学生自主完成自我心理维护,真正做到了自我认知、自我悦纳,进而带动了班集体健康有序地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班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春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18(4):25.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邱小艳,宋宏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95-98.

[4]涂宏斌,郭霖. 體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9):54-55.

[5]叶华文.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7-39.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学,绍兴,312365)

猜你喜欢

心理剧班会课实践探索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浅析校园心理剧治疗对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影响
浅谈运用校园心理剧解决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探析与实施模式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