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心”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始于生活

2018-06-05徐中收朱业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走心中小学校生活化教学

徐中收 朱业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特征和策略的探索,强调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构建学生自觉、自主和自助的走心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生活化教学;中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32-03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同时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教学生活化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全体学生完成其发展阶段的任务,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而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或环境中的,任何有效的辅导都必须充分挖掘各种环境资源。因此,在辅导活动课设计时一定要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兼顾文化、地域性等环境的特殊需要,以增加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特定学校与班级推进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同时,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也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元、快速转变,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成长,再加上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都提示我们,这些因素是心理辅导课教学考虑中急需面对的挑战性因素[1]。因此,面对快速的社会变化,越来越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课程设计的考虑之内,以使活动具有最佳的实效性。

(二)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辅导质量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能够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相对而言都不重要,并且对行为只有微弱的或没有重要影响……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惟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体现了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它是在相关理论(后台)支撑下,由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系列活动(后台)构成,需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引起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的差异变成重要的学习资源,促使每个学生的心理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学生的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其应达成的相应任务,都要解决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和人生课题。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应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其次还要有如何促成学生顺利发展的对策思考。具体说来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学生个体或某一特殊团体在某一阶段的正常发展的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阻力?同时,该如何促进这些人的发展过程。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相关理论揭示的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与可能的困难,紧密结合学生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帮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在先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增进完成成长和发展的任务。

二、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一)情景性

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如学生入学适应、学习、人际交往、理想信念、职业选择、自我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以生活为教学内容载体并通过生活来进行有效教学。

(二)互动性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生活的主体、教学的主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应与教师一道构成教学的双主体。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摒弃说教、强迫执行和机械灌输等反理性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中要以激发、对话、互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思想和行动的真正主人。

(三)体验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对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学校里学到的具体知识,而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即“成长﹦经验﹢反思”。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经验的精细加工过程,属于记忆的多重编码策略,容易被学生掌握、吸收并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经验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处理类似情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四)实践性

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唯有为了实践、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才能找到其本来的意义。在生活化教学中,通过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从“知识课堂”走向“生活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抱负和人格等健全心灵的培养,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转化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建设生活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探究和辩论中提高认识。让心理辅导活动课立足于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生活,解决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自我的成長,其实它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生活存在。在教学互动中,师生增进了解,交流情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调动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回归生活,筛选生活化教学材料

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向生活回归,其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而应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它是以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普遍需要和问题为主线,以班级为单位所开展的活动。第一,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宝贵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生活困惑等,使教学真正具有针对性,才能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第三,要自觉挖掘自身的资源,并基于职业自觉而充分地将自己生活中有价值的见闻、体验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以“生命教育”这一辅导主题为例,教师既要充分考虑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进而设计切合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特点的辅导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活动才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学生所认同,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探究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生活化教学,主张变“教案”为“学案”,变“学案”为“问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及所遇成长中的困惑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能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发生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和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例如“我的二十问”——经典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活动。传统的形式是进行20句“我是 的人”的填写。后经过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使之变化成:“我是 ;我的同学认为我 ;我最大的财富是 ”等问题[2],但这种活动形式用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的话,仍会因为文字内容较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辅导活动的效果。有教师将这一活动的形式作了如下变化(见图),这使自我分析的具体指向更加清晰化。该设问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活动中也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创造和改变,使之为自己的活动主题更好地服务。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相应阶段成长的经验,而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得大多要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情境或活动才能完成。情境设计是否能达到协助学生发展的目标,有三个关键性因素:第一,角色的承担。心理辅导强调一堂成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动,让学生取得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安全的情境中开展体验性学习,并尝试新的经验和行为[3];第二,保持挑战与支持的平衡。在创设情境时,要向学生提供适度的挑战性任务。所谓挑战性任务,就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过分容易获取的成功体验,不具备强化的价值。与此同时,辅导教师还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如鼓励、指导等,力争使两者之间达成平衡;第三、促成持续发展。情境设计完成后,要注意妥善安排各活动或情境之间的次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突出整体效果的衔接。

(五)实践教学,激发学生感悟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在真诚、理解、接纳和鼓励的态度面前,学生感到安全和自由,“他们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力图发现那更本质、更接近它真正自己的东西,开始能真诚面对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罗杰斯)。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在较深的自我开放和自我卷入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内化,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4]。同时,要开展广泛良性的互动和分享,以引发学生领悟,开启其彼此改变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也要鼓励学生把课程中取得的领悟与演练的成果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布置一定的作业,确保辅导活动的效果在知、情、意三個维度上的统整。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有效推动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一堂走心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应该从生活开始,深深地根植于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引导其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58-64.

[2]叶斌.心理健康学本(高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陶丽萍.精彩,从导课开始——心理辅导课导课艺术初探[J].教育(文摘版),2016(7):299.

[4]刘际萍.“倾听、对话式课堂”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学,2015(s1):35-36.

(作者单位:1.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永康,321300;2.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永康,321300)

猜你喜欢

走心中小学校生活化教学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从“听”音乐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