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

2018-06-05倪薇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理课性别角色青春期

倪薇佳

〔摘要〕双性化人格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双性化教育拓展了青少年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青春期双性化教育课程的实践是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内容包括探索两性差异,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发展多元性别角色,整合双性化自我四大部分。旨在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

〔关键词〕双性化教育;青春期;心理课;性别角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29-03

青春期生理巨变使十几岁青少年的性别意识急剧增强,这一时期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目前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多为关于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而性别角色教育比较少;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涉及性别差异和优势互补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更少。

一、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需要性别角色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身份确认,即“我是谁”。身份中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性别。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女生,青少年需要确认“我是一个典型的男生或者女生吗?以什么为标准?”

个体自出生开始,从家庭、学校以及他(她)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认知,并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兩性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内化为性别自我的一部分,即获得性别角色认知、形成性别角色行为。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经历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别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别特征行为。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缺乏事实依据

提到男孩难免会有以下描述:进取、独立、富有竞争意识,即具有“男性气质”,男孩总是被鼓励参与社会竞争、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女孩总是被描述为温柔体贴、有同情心、优雅,即具有“女性气质”,女孩总是被鼓励照顾家庭、体贴他人、扮演依从合作的角色。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

围绕男女两性的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非常少的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有事实根据。David Shaffe在《发展心理学》中写道:“男孩女孩在言语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算数推理能力方面有微小差异,但男女两性在心理上的共性远大于差异性。”人们普遍认为的男女在智力、性格、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其中小部分有事实依据,但更多的没有可靠证据的支持。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更多是“文化建构和习惯观念”,即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需要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由此形成了以人的生物性别为依据的不同性别社会形象和标准;同时,这种性别文化作为性别角色期待继续影响下一代的性别角色塑造,由此这种二元化的性别角色印象固化了下来。

(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限制个体发展,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

在快速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传统性别角色标准会很难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过于强调勇敢刚强的男子汉形象,忽略男孩内心情感需要的教育模式,可能会使男孩缺少平和、敏感的特质,失去内在情感感受能力以及关心体贴他人的能力;过于强调温文尔雅的淑女形象、忽略女孩坚强进取品质的培养模式,可能导致女孩缺乏坚定、果敢的特质,缺少独立理性精神和自主竞争的能力。从而导致他们今后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不适。

另一方面,传统性别刻板观念使得有潜质的个体在选择进入自己擅长但与传统性别期待不一致的行业时倍感压力,得到不平等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因此束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分工刻板化。

二、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

双性化的本质是性别平等,它是指每个人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尤其在人格特质方面皆具备男性化、女性化两种特征,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适宜行为。男性可以温柔,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敢,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贝姆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双性特征的男性和女性能够比传统化的个体更为灵活有效地行事,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

双性化教育在承认生理差别的基础上,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使得两性能够拥有同样的选择机会去追求传统男性化(或传统女性化)的职业,有利于形成灵活而公平的、以个人兴趣与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机制。因此双性化教育拓展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三、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目标

笔者任教于中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实践对象。

(一)国内外性别教育资料

荷兰性别教育目标包括人类性生理发展、性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决策与承担的能力等。日本性别教育的总目标是把性别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贝尔诺尔穆尼奥斯指出:必须把性别平等的观点纳入人性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中。

(二)拟定课程目标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目标拟定为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这与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帮助青少年悦纳自我、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知识目标:①认识两性的差异与相似。②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与表现。③了解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内涵与外延。

能力目标:①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发展适合自己的生涯方向。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①性别认同和自我保护。②尊重性别形象多元化。③树立性别平等观念。

四、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将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

(一)他&她:探索两性差异、认识个体多元化

创设情境活动,让男生女生置身于一个需要相互合作,展示自己优势的环境中。学生讨论这些在分工中体现的性别优势和不足,但是教师不强化这一差异,而是关注并不常规的选择。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男女生生理差异确实存在,这是两性的优势,可以互补。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微妙,尊重个体多元化。从而体会两性作为人类有更多的相似性,每一个人都应获得平等的尊重。

(二)TA:突破性别刻板印象

设置课前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搜寻与这些传统性别观念不一致的现实人物案例,课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边认识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设定,一边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视频播放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学生探讨传统性别观念如何在塑造我们的同时又束缚了我们。目的是认识性别刻板形象以及对于个体、社会的影响。从而理解每一个人都有同等权力追求自己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无论男人女人都拥有多种才能,应当获得充分的施展。

(三)我欣赏的他/她:发展多元性别角色

组织学生投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性格特质。由于青春期学生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性别认同,因而最受欢迎的男、女生性格特征往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趋同,比如男生自信、负责;女生温柔、友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柔善解人意的男生以及独立有担当的女生”是否也受大家喜爱?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人格特质本身没有性别偏向。教师进一步引出双性化人格的定义与优势,从而男女生都应积极发展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塑造丰富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我的名片:整合双性化自我,发展不受限于生理性别的兴趣特长、职业梦想

这部分课程采用艺术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以及梦想用绘画、拼贴画等形式设计在名片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站在发现、欣赏、理解、鼓励的位置,辅助学生关注内在需要,淡化性别区分。目的是让学生实践更好的自己。学生在这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建立尊重差异与性别平等的观念。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实践操作,强调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注重朋辈团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影响,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感悟,在沟通合作中获得自信与归属感。通过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实践,拓展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提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水平,增进其性别角色发展,帮助青少年丰富和完善个性,学会尊重他人与悦纳自我,树立性别平等的价值取向。

五、建议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渗透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教师要获得科学的性别角色知识,以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常见的有“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男生不该内向文静”等僵化观念。第二,避免教师的语言、行為上的负面暗示带来的影响。比如在表达“大胆、勇敢”时,不能说“男孩子要大胆”,而应该说“中学生应该更有胆量”。第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到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不以性别成见评价同伴,接纳不同性格表达的同学,从而营造性别平等的班级氛围与校园环境。最后,双性化教育的课程开发应融合多学科教育资源,除了青春期心理辅导,还需有生物、思想品德、艺术、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因此应整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开发全面、系统的性别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边玉芳等.社会期望决定性别角色——儿童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研究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4):36-37.

[3]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2.

[4]李红艳.全面性教育的国际政策与实践[J].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2017(12):7-12.

[5]龚茜.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7):4-6.

[6]解萌,杨培禾.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4):4-6.

[7]吴维屏.国外学校性教育研究和实践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1):34-38.

[8]王楠,田颖红.家校合作进行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辅导与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9):62-63.

[9]丁利民.为小学男孩女孩开设的性别教育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0(8):46-80.

[10]刘秀丽.论科学的性别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127-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苏州,215021)

猜你喜欢

心理课性别角色青春期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