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厦门 清新时光,食在鹭岛

2018-06-05彬彬泡影

餐饮世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扁食沙茶海蛎

彬彬泡影

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天涯。与阳光为伴,同春风随行,奔向那心仪已久的叫做鹭岛的地方。厦门,一座城,一个岛,计划了许久,久到记不清年份,久到记不清最初的伙伴是谁,但却依然保持着对于她的向往与初心。

厦门小吃是来厦门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厦门,小吃既可是点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因为和中国台湾省同属闽南地区,所以厦门很多小吃的做法和口味与中国台湾省很相似,令人回味无穷。

老厦门的“古早味”

厦门沙茶面闽南话读音近似:“沙嗲面sa diǎ mian”,是本地虾面和印尼沙茶酱的混血儿,伴随南洋华侨归乡而兴起,成为闽南人最日常的食物。可以说沙茶面之于厦门,就好比凉皮之于西安,热干面之于武汉的存在。对于本土厦门人来说,沙茶面更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古早味,无论在闹市或深巷中,可以说沙茶面是无处不在的。

沙茶面重在汤头,汤头浓醇,有花生酱和鱼虾的干香,碱水圆面劲道入味,加料选择丰富,配料一般根据个人口味加入2至4种,通常有:猪肝、猪腰、鸭心、鸭腱、鸭肠、米血、鲜鱿鱼、虾仁、鱼丸、脱骨肉、猪肝沿、豆腐干等,吃起来香而不腻,最爽的就是最后直接拿起碗把汤都喝掉的一瞬间,大有不见底不罢休的意味。乌糖沙茶面、开禾沙茶面、四里沙茶面都是厦门比较出名的古早味。除此之外,另有一种面食——面线糊也深受男女老少的追捧,路边小吃店有,高端餐厅酒楼亦有。一碗好吃的面线糊首先要有好的面线,听店主介绍说只有选用手工面线才能使其鲜香韧弹、久煮不烂,但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其次是汤底要美味,熬汤底需用猪大骨和蚝干、蛏干等食材,以小火进行熬制,方能熬出清爽不油腻、清鲜不浊乱的汤底;最后再加入折成细段的面线慢煮,才能煮成一碗面线糊。与沙茶面一样,食客可以在吃面线糊前依各自口味,加入各色海鲜、猪杂等小料,吃的时候再等,最后撒上葱油花、芹菜末,口味重的食客还可以来点胡椒粉。在这里我特别推荐滑嫩的猪血、嚼劲的大肠,可与面线糊完美搭配出层次丰富的饱满口感。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鲜香顺滑清甜爽口,满足了对美味最简单的需求。

几乎每个闽南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蒜蓉枝的儿时记忆,一口酥脆,一口浓浓的蒜香味,就这样蒜蓉枝从最开始节日里的贡品,逐渐演变成了闽南人茶桌上地道的茶点,就这样,一口蒜蓉枝,一杯浓茶,闲暇时光话家常,潜移默化地融入进了闽南人的生活方式。在蒜蓉枝身上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七夕夜,风流皇帝宋徽宗到青楼去找京城名妓李师师,适逢李师师和她那班青楼小姐妹一起在园中“乞巧”。宋徽宗便也混在脂粉堆中与李师师同拜双星。李师师问他有何心愿,宋徽宗告诉她,今生只求能与李师师永结同心,如双星相连。李师师大受感动,便让厨子炸了盤“拧枝果”来供奉牛郎织女,祈求保佑两人能像“拧枝果”一样,爱无止境、永不分离,并打算随宋徽宗入宫从良。但美梦易碎。很快,金人破京,宋徽宗父子两人被金人俘虏。但曾为宋徽宗与李师师“爱情信物”的“拧枝果”却流传到了民间,并因李师师打算从良而易名为“算良枝”。直至清初,人们在“算良枝”的外表再镀上一层白色的糖质和蒜蓉,方才更名为“蒜蓉枝”。

与众不同的“馄饨”与“肉粽”

在中国,无论哪个地域,国人都有着各自的面食情节:饺子、小笼包、馅饼……然而却有这样的面食——在秦淮以北,它被称为“馄饨”,在成都它是“抄手”,在广州它是“云吞”,而在厦门叫做扁食。读到这里,也许你会疑惑“大老远来厦门你让我吃馄饨?”其实厦门的扁食做法也和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顾名思义,扁食的肉馅是“扁”出来的,不能用刀切,而是用棍棒打烂的,这样做出来的肉馅依旧保留了肉的原有纤维,看似普通的一小勺,细腻度却与手打肉丸不相上下。包好的扁食用新鲜猪骨汤煮熟,加上味精、盐、冬菜、撒上葱珠、香油、胡椒粉就成美味的扁食汤了,咬下去紧实鲜美,咀嚼声也好听。在厦门人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不少扁食担沿街叫卖,白浓的高汤上漂浮着绿珠似的葱花,玲珑的扁食在其中载沉载浮,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叫卖声“卖——扁食”,“卖”声拉得很长,“扁食”发得急促而有力,热腾腾地一路前行,纵使是在海风呼啸的冬夜里,也会有那一盏小灯暖暖地吐着一团昏黄,高汤和葱花的气味四下飘香,实在很诱人。

肉粽,全国各地皆有,但是厦门闽南风味的肉粽又独具风味。厦门烧肉粽以用料多样做工精细而著称,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等食材都是我十分钟爱的食物。多种馅料在经过混合后,用竹叶包成菱形,包好后的粽子在高汤中煮熟。做出来的肉粽味道香甜,油而不腻,美味可口。厦门烧肉粽另一个特点就是“烧”,闽南语中的“烧”就是热的意思。厦门肉粽要趁热吃才更能品出醇香滋味,故名烧肉粽。冷的肉粽不仅味道大减,脾胃不好的人也不易消化。“1980烧肉粽”开在厦门最繁华的中山路上,是厦门本土最具特色的肉粽店,只要开始煮粽子,人还未到,大老远就闻到了飘来的粽香味,让人忍不住加快步伐,这会要是饥肠辘辘,那估计得飞奔去饱腹这一美食!夹一块热腾腾的烧肉粽,蘸点厦门本土特色的甜辣酱,再撒上些许芫荽或加点蒜蓉末,美味可口的温暖从口腔一直抵达胃里。

游厦门 必登鼓浪屿

鼓浪屿是一座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美丽小岛。它有着大片冈峦起伏的花岗岩特殊地貌,全岛依山凭水的建筑别具一格,在海内诸岛中一枝独秀。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名为“五龙屿”,直至明朝时改称“鼓浪屿”,因涨潮水涌,撞击礁石,惊涛拍岸,声若擂鼓而得名。鼓浪屿位于鹭江对岸,放眼远眺,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蔚兰的碧波之中。从轮渡码头过江,约十来分钟,即可踏上小岛。只要一上岸,映入游人眼帘的,全是一片千姿百态的绿。一路望去,各种乔木、灌木、藤木、以及亚热带区特有的香樟、南洋杉、蒲桃、桉树、椰林及棕榈等林木,让人目不暇接。当然,最惹眼的要属那浓荫虬枝、俊逸挺拔,状如巨伞的榕树了。进得街区,走在清雅洁净的幽巷中,人们随处可以看到掩映在绿荫中的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房舍,以及置栽在房舍四周和阳台上的吊金钟、白玉兰、凤凰木、素馨、相思树等,令人迷醉。

当夜幕降临,小岛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各种烧烤、鱼丸、各色小吃让人眼花缭乱,边吃边感受着鼓浪屿夜晚的风情,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海鲜、酒、烧烤的味道。台湾偶像剧《转角遇到爱》让海蛎煎这道小吃走入了大众的视野,频繁出现在城市中的夜市之列,但味道却大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来到厦门,才有机会品尝带有正宗地道闽南风味的海蛎煎。位于鼓浪屿龙头路189号近福建路的“龙头海蛎煎”选用海蛎中的上品“珠蚝”为主要原料,把鸡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调匀,然后用适量的猪油在锅里煎至两面酥黄,吃时以蒜泥、芫荽、沙茶酱等为作料,香脆、味美可口。如果你在一份海蛎煎下肚后依然意犹未尽,那么沿着龙头路一直走到街口,你将会遇见下一道美食——屋仔麻糍。

叶氏麻糍是鼓浪屿岛上唯一可以占道经营的摊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到现在已是第三代传人。麻糍是厦门独特的传统风味甜点,以柔韧香甜而闻名。麻糍的主要配料是糯米团、糖粉和芝麻花生碎。取出糯米糍粑,拉成扁片,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包成团,最后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

鼓浪屿从来不缺乏艺术气息,街心花园前的奶茶店也是如此。大块的色彩和一幅幅油画表达了浓重的流浪色彩和自由想法,一面镶金边的大镜子更让这种美好加倍。店里的服务生年轻可爱,总会热心给来往的游客指路。环境的颜色运用了红色和蓝色,墙上还有几幅装饰油画,颜色的运用似乎是岛上很多家喜欢的风格,张三疯名气非常的大,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人名,其实是一只猫的名字罢了。店的装修很特别,都是挂着猫咪的相片,还有柱子上墙上贴满了小贴示,都是来店的游客留下的笔迹。

猜你喜欢

扁食沙茶海蛎
一碗情深
一年到头,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扁食
故乡的海蛎
家乡的那一片海蛎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怀念消失的景德镇特色小吃
腐香沙茶南瓜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