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麦居民垃圾源头减量措施与启示
——以《丹麦无垃圾计划(2015—2027)》为例

2018-06-05荣荣张斌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源头丹麦居民

荣荣 ,张斌

(1.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28;

2.生活垃圾检测分析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

2016年,丹麦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77 kg,位居欧盟各成员国之首。然而,丹麦并未被这一环境问题所困扰,原因在于近年突出实施“分类收集”和“源头减量”。

1997年,丹麦规定了“所有可燃性垃圾必须作为能源再循环利用”的治理对策,禁止填埋可回收垃圾和可生物降解垃圾,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的循环再生。丹麦环境部还指导制定了《丹麦2005—2008年废弃物战略规划》,对垃圾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再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丹麦已逐渐将垃圾处理的重心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量”转变,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

1 末端治理——征收不同垃圾处理税费

丹麦的垃圾末端处理方式主要有再循环利用、焚烧、填埋等。丹麦于1986年制定和实施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法令,实行“从量收费,从类收费”。生活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垃圾材料进行再循环利用,剩余的不可燃不可利用的垃圾再被送到垃圾焚烧场,焚烧余烬部分或无法焚烧的部分才允许被填埋。

首先,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容器收费,即每户家庭使用统一标准容积的垃圾收集容器,规定装满一桶的具体费用,然后按照桶数来计算最后的总费用。而且,丹麦对已分类和未分类垃圾进行区别定价,已分类垃圾收费低,混合垃圾收费高。这样的收费方式自发地促使居民为了减少垃圾产生量而回收利用一些垃圾。自觉地寻求各种垃圾的再循环利用价值[1]。

丹麦的垃圾处理税的高低也是按不同处理方式制定的,垃圾填埋收税最高,垃圾焚烧税次之。丹麦的填埋税和焚烧税自1987年1月1日施行以来,旨在逐渐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比例,增加再循环利用的比例。1987年,填埋税率为垃圾40丹麦克朗/t(约合5欧元/t),1993年增加至160丹麦克朗/t(约合21欧元/t),2010年为475丹麦克朗/t(约合64欧元/t)。为了避免和减轻有毒有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丹麦的部分城市还对回收铅蓄电池和废旧轮胎进行补贴。生活垃圾焚烧税在2010年后改为根据垃圾产生的能源量收税,具体为59.8 丹麦克朗/GJ(约合 8 欧元/GJ)。

2 源头减量——出台《丹麦无垃圾计划(2015—2027)》

丹麦居民为了减少因垃圾产生处理而支付的税率,开始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主要是“源头减量”。这时,为了督导和帮助丹麦居民进行“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特制定了《丹麦无垃圾计划(2013—2018)——回收更多、焚烧更少》和《丹麦无垃圾计划(2015—2027)——垃圾源头减量》[2]。前者主要是进行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方面的管理[2]。后者则是垃圾源头减量战略。他们共同管理、各司其职,力求使资源利用更有效。

《丹麦无垃圾计划(2013—2018)》[3]包含了丹麦2013—2018年的垃圾管理整体规划。旨在鼓励民众提高再循环利用垃圾量,以减少焚烧。丹麦政府在该计划中规定:到2022年,50%的居民生活垃圾将被再循环利用,力争到2050年成为全球第一个摆脱石化燃料的国家。

经过几年的规划实施,收到明显的效果。从2013—2015年,丹麦居民垃圾再循环利用量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明显。而焚烧量和填埋量逐年降低。详见表1。

表1 丹麦2013—2015年居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情况[4]

在这个整体规划实施之后,针对源头减量,丹麦政府又推出了《丹麦无垃圾计划(2015—2027)》用于2015—2027年的垃圾管理规划。其中主要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和居民4种垃圾类型进行源头把控,具体是食物垃圾、织物垃圾、电子产品垃圾和包装垃圾,从而实现真正的“源头减量”。

2.1 实施智慧采购行动

日常的每次购买和消费行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每位丹麦居民若消耗20 t原材料,产生的生活垃圾就约有747 kg。这使得丹麦成为世界上人均资源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生活垃圾产生国之一。日常生活中每花费1 000丹麦克朗(约合134欧元)购买产品,就会平均产生9 kg的家庭垃圾。

2.1.1 采用两条生态标签保证产品的环保性

丹麦官方制定了两条生态标准,即各种产品从产生—制作—消费的各个源头把控垃圾的产生。现今,丹麦两个官方认可的生态标准是“欧盟生态标签”和“北欧白天鹅标签”。至2012年,这两个标签分别覆盖30~70个产品领域。丹麦居民可以购买8 000多种经过认证的商品。由于丹麦距挪威和瑞典较近,在文化和政治上更贴近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以丹麦居民更认可北欧白天鹅标签。生产商选择其一标签,取决于目标市场在哪里。也可以两个标签都认证。

2.1.2 实现资源共享与加大购买补贴

丹麦各地区自发形成居民协会,制定“共享计划指南”,鼓励居民共享自身已有的物品来减少消费,减少垃圾的产生。共享的东西很多,如用于度假的房子、园林工具、生活修理工具等。平时不经常用到的东西都可以共享。当地的环保购买爱好者还自建了购买补贴基金,用于补贴裁缝店或修理店等,鼓励居民衣服或电器破损或损坏后,积极去店里修理,再继续使用。

2.1.3 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会给学生发放《关注垃圾》的教材,经过5次活动课来指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垃圾;家里和学校有哪些垃圾;垃圾的用处;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将你放到一个荒岛上生活两天,只能带垃圾,你带哪种垃圾?”从而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垃圾也是一种资源”的理念,最终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2.1.4 推动公共采购循环经济

在丹麦,公共部门每年花费约380亿欧元购买商品和服务。为提高这一庞大体系中的资源使用效率,丹麦政府计划改革国家公共采购体制,推动公共采购循环经济。集成的公共采购可以增加对循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减少环境损害,节约公共资金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成本。丹麦政府发起“绿色公共采购项目”(GPP),改革公共采购方式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伙伴关系,成员整合采购政策,遵照循环经济标准延长产品寿命,循环使用材料。GPP伙伴关系指的是丹麦地区、直辖市以及环境与食品绿色部的政府部门之间,围绕具有共同目标的公共绿色采购形成的一个自发合作倡议。伙伴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建设、分享知识和经验。目前GPP拥有14个合作伙伴,在11个具体的产品类别中达成一致的绿色标准。标准包括再循环、化学品数量、产品使用寿命和所有权总成本,以及其他所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规定。

2.2 避免食品浪费

在2014年丹麦政府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每个家庭每年平均会丢弃大约106 kg的食物,约合392欧元。比如一些烘焙商店,由于烘焙技术问题而导致的食物大小或形状等卖相不好的食物也会遭到丢弃。在丹麦,每年约有2.9万t的面包和糕点被丢弃,主要原因是数量超出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所以,丹麦制定了食材从“产生到消费”的食品供应价值链管理。具体将对五类食物进行产品供应链监管:(1)肉类及肉制品;(2)奶类及乳酪制品;(3)烘焙食品;(4)干货;(5)水果蔬菜类。如牛奶在产生过程中,如何生产、储存、运输,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成各种奶酪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原料的使用而达到最大的食用部分;在批发和零售中,如何保存和展示分切商品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何改变烹调方式来尽量减少奶酪的浪费;在购买奶酪时,尽量按照个人的实际需求,少量多次购买,不会因购买太多而造成食物过期而扔掉,最终造成“食品垃圾”。丹麦政府还希望民众明确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标签,只是说明在这个期限内,食物可以保证最佳的口感和营养,过了期限也可以食用。经研究,丹麦食品供应链管理,每年能避免71.6万t食物浪费,从初产生阶段可避免大约14%的食品浪费,从处理阶段可避免大约19%的食品浪费,从批发和零售阶段可避免大约23%的食品浪费,从家庭消费阶段可避免36%的食品浪费。

2.3 生产生态环保型织物

时装和纺织业是丹麦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在2012年,工业出口总额约为330亿丹麦克朗(约合44亿欧元)。同时,丹麦居民每年购买和使用的衣物及其他纺织品,在2003—2010上升了36%。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6 kg的纺织品,其中50%的衣物既做不到不回收,也不重复使用,最终作为垃圾焚烧。

丹麦的生产商是否申请欧盟的生态标志完全是自愿的。在丹麦,已经贴上“生态标志”的纺织品制造公司已从2005年的70家增长到2014年的500家。该方案鼓励生产商去设计环保产品,限制化学品的消耗,使用更多的有机棉,并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在所有材料类型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再生纤维。其评价标准涵盖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纤维种植或生产、纺纱织造、前处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穿着使用乃至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具体有:关于纺织品原料的标准;关于纺织品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的标准;关于产品耐用性的标准等。

2.4 提高电子与电子产品生命周期

在丹麦,每年都能从居民家庭中收集大约7.5万t电子垃圾,人均产生量为13~15 kg/年。鉴于垃圾再生资源管理,这些垃圾基本上是被再循环利用。

在此计划中,丹麦政府部门将对电子垃圾再循环利用和修理的障碍进行调研,对其潜力进行挖掘,并鼓励电子产品生产一线的各个环节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为此编制了不同的方案,制定出不只是丹麦适用,在欧盟中也通用的电子垃圾重复适用标准,从而确保电子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能高质量、更环保地使用原材料。具体工作包括对耐用性的要求、备件的使用和维修。在业界,促进电子设备生产者自愿签署生态责任协议,这样可以强制通过修复、软件升级或是更换极个别损坏的组件来不断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通过对欧盟RoHS指令的修正,包括有对电子和电子设备中溴化阻燃剂的评估,禁止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使用有害物质的措施。

2.5 使用新型包装材料

2012年,丹麦包装材料总消费量约为89.5万t,相当于年人均160 kg。为了使包装材料便于收集、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包括再生),并针对特定类型的包装进行检查活动,以使企业在产品包装方面的选择更多。建议使用如下类型的包装材料:材料再生型包装、能源回收型的包装、合成型包装及可生物降解包装。

3 对我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的启示

3.1 实现强制垃圾分类

在我国实施强制执行垃圾分类政策还是有必要的,应首先从法律、制度上入手,制定出合理的、相互制约补充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垃圾不分类的处罚力度。这样,一则有助于分类的垃圾可以更好地得到再循环利用,二则也可以从末端垃圾处理来帮助前端的垃圾分类,从而实现源头减量。

3.2 适当提高居民相关的卫生费或物业费

将我国原有的卫生费、物业费等居民缴纳的费用细化,并适当提高居民相关的垃圾处理费用,使居民知道哪些费用用于垃圾焚烧、哪些用于填埋,并规定若能实行垃圾分类,将减免这些垃圾处理的费用,还能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经济手段来促进居民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制度。

3.3 提高后端垃圾分类运输和分类再循环利用技术

很多时候,居民将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但是垃圾运输过程中却将其混合一起,根本没有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也无从谈起。丹麦人均垃圾产生量在欧盟成员国中是较高的,但该国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减量,如延长各种产品的使用期限、减少食品浪费等。我国应该学习其先进的做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用途,鼓励民众捐献衣服或其他不用的二手物品,实施“光盘行动”等。

3.4 相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必不可少

从丹麦政府发布的计划中,将对儿童的垃圾分类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专门编写教材,在课堂教育孩子从小实现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其中,“如果去荒岛生活你带哪种垃圾”的话题,将会引发我国居民深入的思考。通过学习“垃圾也是一种资源”的环保理念,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并加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教育,建立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

[1]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Countryfactsheet[R/OL].EuropeanEnvironment Agency,2016.https://ec.europa.eu.

[2] The Danish Government.Denmark without Waste II—A Waste Prevention Strategy[R/OL].The Danish Government,2015.http://eng.mst.dk/air-noise-waste/waste/denmarkwithout-waste-ii/.

[3]The Danish Government.Denmark without waste—Recycle more,incinerate less[R/OL].The Danish Government,2013.http://eng.mst.dk/air-noise-waste/waste/denmark-withoutwaste/.

[4] The Danish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y.Waste Statistics 2015[R/OL].The Dan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17.http://mst.dk/service/publikationer/publikationsarkiv/2017/aug/waste-statistics-2015/.

猜你喜欢

源头丹麦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真相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丹麦Skovbakken小学
源头
丹麦圣诞季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