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05胡奎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能训练课程体系

胡奎娟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娱乐与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肥胖人口不断增加,体能健康状况随之下降。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当前全球70亿人口中有21亿胖子。其中,中国的肥胖人数也已达到6200万,仅次于美国,成为肥胖人口数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那么如何提高体能,制定合理饮食计划,提供健康运动处方便成了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体能训练(Physical Training)专业人才(体能训练专家,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CSCS)的培养便由此产生。体能训练人才的能力涉及对运动者的身体机能的评估、运动处方的设计、运动技术的指导、运动营养等多个方面,其集体育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于一体,内容广泛,知识纵深。虽然国外于二十世纪60年代已开始了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学科体系成熟,但我国国内目前尚处于初建之中。因此,构建适合专业持续发展需要又符合体育院校特色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关键。

2 体育院校开设体能训练专业的意义和价值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1。目前,体能训练已成为国内外竞技体育训练与科研的热点,体能是运动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美国职业体育中所有职业队和全美大学体育联盟I级运动项目都有全职的职业体能教练3。基于近几年国外体能训练领域的巨大变化,结合国内专业运动队对体能训练人员的需要,体能训练专业被引入体育院校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结果,其意义重大势必对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3 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多所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体能训练相关课程,培养了很多各级体能训练专业人才,但却出现了自主培养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很难适合国内高水平运动队要求的尴尬局面,国内很多高水平运动队依然不惜重金聘用外籍体能教练2,可见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培养体系还处于不成熟阶段4,5。笔者从体育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正在建设的校级《体能训练》精品课程,提出了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3.1 教学团队

目前,在体育职业院校中没有开始设这个专业,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专业师资匮乏。现阶段国内懂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模式进行解决,学校委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或通过引进境外专家并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一起组建体能训练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及吸引国外相关专业人才等方式解决。

3.2 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

体能训练是一种综合应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综合应用6。在体育院校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建设方便不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重点听取体能训练行业专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和教师调研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发展动态;以体能训练对应的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组织确立核心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笔者参考国际成熟的体能训练(Physical Training)专业人才(体能训练专家,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CSCS)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和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认证(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NSCA)的私人健身教练(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CPT)等证书的考核内容,设置核心课程及课程内容,归纳出体能训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课程群:基础课程群、核心课程群、拓展课程群(见图1)。其中基础课程群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营养、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体育人文基础等;核心课程群包括:肌动学、运动机能评定I、运动机能评定II、体能训练I、体能训练II、体能训练III、集体性项目体能训练、体能与康复锻炼、体能训练管理等;拓展课程包括:常见运动监测技术、脊柱与姿态矫正、瑜伽、普拉提、健美操、小器械训练方法、悬吊系统、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等。

图1 体能训练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有着对接行业优势、明确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挥棒功能7。笔者对体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进行修订,重点对课程主要内容进行归纳,避免各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重复。其中运动机能评定I、体能训练I主要针对的是群众健身所制定的身体机能评定、运动处方和体能训练方法;运动机能评定II、体能训练II是针对专业运动员所制定的机能评定、运动处方和体能训练方法,并同时在相关课程中也兼顾了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考证和美国私人健身教练考证内容;体能训练III是针对专业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所制定的训练方法,涵盖了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所具备的核心专业知识;体能训练管理等课程中也体现出管理方面的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对懂体能训练、会健身指导、善营养调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3.3 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和专业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体能训练的课程会在校内(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广东省体能中心、健身俱乐部、体校运动队等)进行,灵活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突出课程特点和创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体能训练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为蝴蝶模型(见图2)。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始终保持自我体能的锻炼,第一阶段基础技能培养在校内“一体化”多媒体教室进行,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进行《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训练》、《运动营养》、《体育人文》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第二阶段岗位技能培养,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多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运动机能评定I》、《运动机能评定II》、《体能康复与锻炼》等核心课程;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强化,在省市级体能中心进行,多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法进行《体能训练I》、《体能训练II》、《体能训练III》、《集体项目体能训练》等核心课程;第四阶段学业就业对接,在俱乐部、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体能训练案例分析。总之,蝴蝶模型的体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凸显“多元共育、三环紧扣”的教学模式。

表1 体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表

图2 蝴蝶型教学模式

3.4 教学条件

实训基地是体育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途径,是缩短学生与社会距离的有效方式。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实习不同于课内的实践性活动,它是走向社会,进入相关职业岗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的最有效场所。

校内实训中心是集理论知识传授、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与一体的教育场所,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场所。根据体能训练课程的需要专项实训室可以分为前台、预防贴扎区、固定器械训练区、小器械训练区及拉伸区几大功能分区(见图3)。前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登记顾客资料,了解顾客需求,引导顾客到合适区域。预防贴扎区负责预防性贴扎,避免二次伤害发生。该区备有各种贴扎胶布(弹性与非弹性),急救相关用品与器材。固定器械训练区分为有氧区和抗阻训练区,主要进行有氧训练、核心训练和增肌、减脂训练。小器械训练区是移动式小器械,主要进行核心训练或康复训练。固定器械训练区和小器械训练区是实训中心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运动指导和康复体能训练。根据客户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需求,协助达到客户的预期目标,其中包含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心肺适能以及专项训练的需要等。水疗区有冷热水浴、冰疗等。拉伸区为运动后拉伸、静力性运动、弹力带、弹力球训练和伤后恢复肌力的运动而设置。实训中心全真模拟了体能训练师的职业岗位职责,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效转化了知识、迁移了技能,为体能训练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图3 实训中心平面图

3.5 教学效果

教育之本是育人,学生之本是就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是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帮助。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各核心课程考试标准相应涵盖了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健身教练、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美国NSCA健身教练CPT和体能训练师CSCS等证书考核形式和内容,学生通过考取相应证书可以增加职场岗位的竞争力,为后续职业深造提供帮助。

通过体能训练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我们希望培养出懂体能训练、会健身指导、善营养调控的高素质体能训练师,为专业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提供体能训练服务。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少优秀运动员因为伤病不得不过早退役,给个人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体育爱好者因运动不当也会影响健康与工作。体能训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会在专业运动队或健身俱乐部从事体能训练相关工作。

国外的体能训练研究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国内目前主要在各省市体科所开展相应的研究,希望各体育院校能尽快开设体能训练专业,以促进市场对懂体能训练、会健身指导、善营养调控等多项能力的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创设是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未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不断探索,引进国际职业标准并与国际对接,促进体能训练专业的持续发展。

[1] 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0.

[2] 牛雪松,白烨.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专业发展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10.

[3] Jay R.Hoffman, NSCA’s Guide to Program Design / Natio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2012.

[4] 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李刚.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能训练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调研报告[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 4) : 24-57.

[6] 肖秋平. 对体能训练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02-104.

[7] 杨晶.我国高职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论坛[J],2016,1(1):204-205.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体能训练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