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2018-06-02徐兆成

学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初中语文

徐兆成

摘 要:“高效”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基本特征,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快,导致人们自发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看重高效。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时,语文教师应以预习导教、以探究导学、以总结导思以及以反思提效,力求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预习导教;探究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0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0.017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资源的耗费的最小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为了让初中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其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下提升学习效率,以积极的面貌来促使语文学习任务的高效完成,以学生的“学”不断优化教师的“教”的效果,进而得到高质量、高水准的语文教学成果。下面,我从预习导教、探究导学、总结导思、反思提效四个层面来具体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以预习导教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构建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脱离教师、教材、教室的条件下进行拓展性的语文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以学生的预习效果来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以预习导教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也只有如此,教师与学生才不必在所有的语文知识中花费同样的时间,进而合理规划教学精力、时间,优化学习计划,为高效教学做好准备。

在《古代詩歌四首》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这四首古诗,了解每一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在古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分析《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主旨与情感,学生要在课下自主调查这四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在何种背景下完成诗歌创作的,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之所以将这四首诗歌的预习任务放在同一课内,是因为我想要通过这四首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不同的诗歌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诗歌的魅力,从审美角度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预习过后,我要求语文课代表集中记录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我会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以探究导学

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充足的自主探究欲望。在构建语文教学时,教师也应该要以探究任务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与进度,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加深与拓展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研究范围,实现以探究导学,转变“一言堂”,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看云识天气》一文的体裁为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探究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活动。首先,我以一则天气报告来导入新课,以此来确定本课新知学习任务与“天气”有关。其次,我将4名学生分为一组,鼓励他们在组内反复诵读课文,每个学生负责总结一个自然段的大致内容,结合所有学生的总结陈述来确定文本的结构。这个探究任务可以让学生从语篇结构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他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对文本“抽丝剥茧”,概括出文章的大致脉络以及文章要点。最后,学生要在小组内部分析课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品鉴课文内容。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经验来学习说明文。这个探究任务可以锻炼他们利用语文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活动,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手段。

三、以总结导思

总结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在总结中,学生可以清楚地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及时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思考优化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调整自己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保证自己所从事的语文学习是高效的。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即对课文生字词、天气谚语、常用的说明方法等进行了知识梳理,并设计了一些语文问题来检测初中生对本课知识的记忆程度。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掌握了学习主动权的学习方式让他感到自己是十分聪明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与启发下进行积极思考,当教师验证了他们的探究结论是正确时,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让他们开始认可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以反思提效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再是“知识本位”课堂。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提高成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终教育目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学生时刻反思教、学行为,检验语文教学活动是否顺应了教学客观规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实现了高效。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了大量调查,落实背景知识教学,而学生也可在调查中了解鲁迅先生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文本内容做好准备。在本课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我留出了10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分析本文的情感特征。在语文课堂上,我在提问课文的过渡段、段落关键句、语篇结构划分等问题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以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这节课上,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活跃在调查展示、小组合作等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活动中。但是,受到年龄、时代限制,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实态度。在反思中,我认为,为学生创设时代情境,使学生仿若回到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三味书屋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因此,我便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之上,并以情境创设法来组织语文教学。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要将构建高效课堂视为自己的基本教学任务,逐步提升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感悟文学素养的能力,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磊.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5).

[2] 彭兴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

[责任编辑 杜建立]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