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通过文本细读准确把握教材的体会

2018-06-01万雅佩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教材

万雅佩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15-01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当前,语文教学对"文本细读"的大力倡导,就是对近一个时期过度注重教学技巧、忽略文本专研现象的大力扭转,帮助教师夯实教学的底蕴。这种文本细读,微观的来说,是让教师对教材某一课有升入透彻的把我,宏观的方面来说,是让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和锻造,但是,尽管在一些介绍"文本细读" 的文章中 ,也提到了"文本细读 "理念只能是"吸收"和"借鉴",不可完全照搬,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并不鲜见过于过分看重文本细读的痕迹。要不就是只顾往细处钻,忽视了全局,远离了教材整体,要么就是教师细读之后对"微言大义"的人文挖掘,总是想把自己的细读所得和盘托出,塞满课堂,在四十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引经据典,上溯下引,带着学生深究、挖掘、延伸、衍生……全然忘记了面对的都是十岁左右的儿童,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的。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看,教师的这种诗意挥洒和率性享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此细读,难免就会使教学游离于小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学语习文"之外,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对待文本细读,让它更好的更恰当的发挥它的作用呢?

1.以教师的角度细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 "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然,这里的大部分任务并不是文学阅读应 该达到的目标 。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接受和理解教材,这只能是语文阅读,而不是基于文学阅读的"文本细读",两者的区别还是需要明确的。

2.以读者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在关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个体教师生命的饱满。因此,除去教师身份,教师在文本面前还应该是一个虔诚的读者,在阅读的展开过程中体悟语文之美,慢慢读慢慢赏,叩问文本的灵魂之音,感受语言的珠玑至美,在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品出一种言外之意,一缕弦外旨音,在细读的视野中,让文本变得饱胀起来,一个词,一句话,甚或是一个标点符号,都可以链接出一个话题、一段文字、一个故事、一缕情感。这样,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课前的对文本的先期细读感悟就至关重要,通过细读,语文老师把自己变成"海洋",吸收语字的精髓,走进课堂才能更加底气十足,挥洒自如,出神入化。

3.以导学为细读归宿

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够"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并不能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当准确的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把对文本的研读与要对学生传授的东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以适合儿童的方式传递适合儿童的思想。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就说过"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熟悉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熟悉的世界强加给孩子。"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学生的细读,其阅读主体是学生,是有别于成人的儿童。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教师应当尊重和珍视理解这种精神生活,并把阅读融入儿童的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细读中的理解不可能完全包容儿童的细读理解;教师在细节中获得的情感,也不可能完全就是儿童所能产生的情感。总之,教师细读文本的全部获得,不宜也不该灌输给儿童,强加给儿童。但是,课堂上往往有些教师总是醉心于展示自己细读文本的所有成果,或者津津乐道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局部,而淡忘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此虽有"深入"而难以"浅出"的教学状态并不鲜见。课标就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必须严加区别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就是让阅读能真正成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行为,让文本细读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回归"生本"。

所以 ,"细读文本"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积累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当然,一个认真的教师总是很难摆脱,也没有必要去摆脱他在细读文本时的课程意识和儿童情怀,这种细读的根本目的还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去细读 ,教师只有通过对文本多次地、细致地阅读,才能自己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有独树一帜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 、心理特点来考虑,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所以说,对待文本细读,而不是一股劲一窝蜂的热拥,这样只能使得课堂教学淡出语文课程的本真状态,我们需要的是教师静水流深的细致对待。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