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人签名吁请修订“第24条”,为什么

2018-06-01王甄言

中外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司法解释婚姻法文摘

□ 王甄言

“每天像雪片一样飞来。”谈及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的审查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梁鹰如此形容。2017年12月24日,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份司法解释自2004年4月1日施行以来饱受诟病。不少人直到离婚后才发现,配偶在外“打借条”,自己“被负债”,纵然毫不知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来还债。2017年2月,李秀萍等人征集到11021人签名,呼吁推动修法。

万人签名吁请修订“第24条”,究竟为什么?

首先,为了家庭稳定。法律有漏洞,就会给缺德之人钻空子的机会。夫妻一方有外遇了,恶意算计另一方,既急于离婚,又想借法律漏洞坑对方一把,就有可能背着另一方举债,然后隐瞒财产,并捏造家庭经营或生活开支名目,受害方事先没有提防,举证困难,那么按照“第24条”的规定,夫妻双方必须共同偿债。在婚姻危机频发的当下,“第24条”容易成为诱导夫妻一方出轨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家庭不稳定因子,与法律初衷相悖。

其次,希望社会公平。良法是社会稳定器,“恶法”则反之。实话实说,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的本意是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防止夫妻双方恶意串通借款,然后离婚逃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然而,从现实案例来看,“第24条”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无形中给夫妻一方的利益造成了严重侵害,即夫妻一方背着另一方面举债,然后提出离婚,致使另一方“赔了夫人又折兵”,还被蒙在鼓里,成了“被负债”,客观上制造了社会不公,违背法治精神,令人错愕。

第三,渴望司法公平。离婚本是一件伤心的事,结果,在债务分摊中,由于法律本身有漏洞,致使婚姻的另一方钻了空子,伤害了另一方的利益,离婚不但没有分得应有的财产,反而“被负债”,这种切肤之痛是难以接受的。这也是司法不公的具体体现,为受害者所不能接受,这也与渴望司法公平的法治追求背道而驰,不能忽视。所以,大量受害者强烈呼吁修订此条司法解释,就是希望司法公平,并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另一方“恶意”举债所损害,此情可鉴。

婚姻法司法解释第24条的漏洞非常明显,舆论对此诟病不已,如今终于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凸显民众的法治意识进步,对法律的关注和研究比较深透,善于运用法治精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建议修订具体法律条款,令人欣慰。对此,相关部门应该感到高兴,并积极回应,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法治进步。

(摘自《演讲与口才》2018年第6期)

征 订

《中外文摘》2017年合订本已开始发售,定价160元/套。另2015、2016年合订本尚有库存 。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中外文摘》是集自由谈、看天下、社会讲义、海外传真、百科探幽、极点人生、情网、成长、人物、慢阅读等于一体的成熟人士的生活读本。欢迎广大新老读者到邮局汇款订购!

邮编:10003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5号503室《中外文摘》杂志社

收款人:李凤齐

联系电话:010-68227228

微信公众号:ZWWZ619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微商城”,直接订阅

猜你喜欢

司法解释婚姻法文摘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进一步保障“告官见官”
IAPA文摘
最高法废止司法解释103件 其中4件涉及婚姻问题
在立法与现实之间: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法》的制定及其修改
文摘
平等与差异:《婚姻法》解释(三)有关房产规定的性别再解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婚姻法》的社会动员——以上海地区因婚自杀的报道为例
我国风险犯罪认定中的刑事司法解释
污染环境罪司法解释适用研析
论夫妻共同债务纠纷的举证规则——兼论《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不足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