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2018-05-30冯渊

语文建设·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文题命题公民

冯渊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材料说,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渴望是一种普遍的心態。——材料如何解读,如何审题立意,许多人发表过意见,对此,本文不予讨论。本文思考的问题是:人类这种渴望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有哪些?为什么要让学生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

一、见证学生思维深度的写作题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和精神成长

今天的考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要为未来主人提供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阅读和写作有必要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公民的能力素质包括: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沟通能力、社会影响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等。其中,社会能力素质在公民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进入未来社会的重要通行证。所谓社会能力是指个体良好地应对社会事务,适应他人、社会的能力。内容包括:对他人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能力以及理智地判断、选择、行动的实践能力,等等。我们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社会能力素质是: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与人得体地交往。

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人,升入大学后的四年专业教育为其将来进入社会、承担具体的社会角色提供专业支持,而对于其思考习惯、行为模式,包括与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能力,则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尤其是逐渐进入成人期的高中阶段。

一旦正式进入社会生活,每个个体必须用理性来认识一切事物,并且不断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明智、自律、和善、谦恭、从容、敏捷,保持对正义、勇敢、自尊、信赖、仁慈、诚实等的追求,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性的、自由的、负责任的公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上海卷的作文题更有深远的意义。从另一个层面,我们可以说上海市的中学写作教学已经在较大规模上关注学生的精神和人格成长问题,以试题规定的话题引导学生正确地步入社会,成为理性的、有担当的现代社会公民。

2018年上海市部分区的第二次模拟卷作文题,许多命题者在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如:

1.(静安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有一种人人认同的观念,人们常常会在价值、理想等观念上持不同意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怎样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交流。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奉贤区)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金山区)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关注中。这些眼光中有鼓励,有肯定,但也有质疑甚至否定;然而,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些试题设置了高中生在人格成长期间无法回避的情境或现象,提出的问题非常切实具体,又最终指向人的成长。命题者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如何认识自己。通过作文,一方面检测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准确清晰程度;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即写作从本质上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而言是学生对某个切近的问题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那些仅提供备考材料、仅猜测热点而不从根本上训练学生思维,或者仅将思维训练当作一门技术操练而不关注学生人格成长的做法,都是舍本逐末。

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人相处,意在促进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人的成长从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开始,渴望满足他人需要只是人的成长这个话题中的一个分支话题。下面以上海市部分区模拟卷作文题为例,对“需要”及“与人相处”这一话题试作进一步分析。

许多人看到上海卷作文题马上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这是没有问题的。本文想借助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阐释人如何在交往中学会成长。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一般不会在与人相处时产生焦虑感,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如果成长过程中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多或过少,则会出现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注意,或者倾向于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等不当行为。

涉及这一话题的有上面列举的上海市静安区试卷的作文题。静安卷提出“如何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交流”,提醒学生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怎样参与社会生活,怎样与人理性地相处:既不完全退回到自己的内心,封闭自己,也不将自己的观念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多元并存、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对个体必备素质的呼唤。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如果在早期生活经历中,成长环境民主,就能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范围。如果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涉及这一话题的有上面列举的上海市奉贤区试卷的作文题。奉贤卷提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提醒学生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支配需要。命题者说,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意味着沟通、和解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思考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考虑如何在交往中扮演合适的、让人愉快的角色。习惯支配他人,或者习惯被他人支配,都是不健全的人格。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有时候以比较极端的形式,如以冲突来暴露矛盾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可以的。设置这种情境意在提醒学生,我们可以怀着善意与人交往,并将此奉为做人准则,但要知道,并非怀有善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勇敢地暴露问题,直面冲突,有时也不是一件坏事。有了这种心理建设,就不会轻易成为被人支配的对象,也不恣意妄为,养成支配性人格。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如果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个体就容易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被溺爱,就容易过分希望自己与他人有紧密的关系,出现不适当的情感需求。只有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涉及这一话题的有上面列举的上海市金山區试卷的作文题。金山卷提出“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关注中”,提醒学生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自我认知和情感需要。别人鼓励、肯定的眼光,能满足自己情感和自我价值认定的需要;别人质疑、否定的眼光,则有可能破坏自信甚至摧毁自己。材料中“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作了最好的正面提示,意在告诉学生,对他人的情感需要不要形成依赖感,要学会领情,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身发展;也要学会自立,避免总是从别人的眼光中获取肯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设置情境或相关话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借此促进自身发展,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其他作文题也或多或少接触了这些话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细分析。

三、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进一步思考

1.上海卷作文题的启示:为什么要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

撰写高考作文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是他们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离开家庭走向集体生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预演的重要时段。简单地说,他们将从家庭走向社会。

家庭是一种因爱的情感而将家庭成员聚合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爱的共同体”中,人们缔结婚姻、管理财产、养育子女、互相关照。在家庭中,人们是用“爱的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而不是用利益原则。

当人们走出家庭进入社会时,人与人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家庭的伦理上解体在于,子女经教养而成为自由的人格,被承认为成年人,即具有法律人格,并有能力拥有自己的自由财产和组成自己的家庭”。“公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在公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取代了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与他人相区别且独立的,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们才具有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性质。

在公民社会中,“相互需要”才能将大家联结起来。如果个人意志任意张扬不加以约束和引导,就难免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的精神的异化。

黑格尔认为,能够使公民社会摆脱外在必然性限制的力量只能是“国家”。“国家”不是依照自然关系建立的,也不受利益原则的支配,而是社会成员依照理性的指导在法律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理性联合体。在国家里,独立的个人成为“国家公民”而不再是“任性的个人”,他们在国家中达到了完全的意志自由,成为真正的人。

正是基于此,试题才着力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与社会中的人相处。

未来公民必须有这样一种素质,关心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在这种社会里,私人有足够的自由满足个体的需要;但对于公共事务,每个公民都有讨论的权利和担当精神,都感受到整个社会的需要,并为此做好准备(即材料中所谓渴望“被需要”,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公共领域中,对于一些利益问题的讨论最终形成公共意见,以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政策,这就意味着公众以民主的方式参与了国家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展望上海卷作文材料对于未来公民的期许,就有更深远的意义。

2.分析其他作文题获得的共识

高考作文命题对写作教学,乃至对整个语文教学影响甚巨。以上列举的上海高考题及模拟题,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健全的理性。当然,并非说高考作文命题唯此途径正确。参差多态谓之美,其他的命题形式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圈点,如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也是一道相当精彩的作文题,检测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要慎下断语,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同样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卷I采用设置情境、任务驱动的形式命题,要求学生关注作文的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让学生在写作中锻炼和养成关注天下的情怀,从立德树人和命题形式两个角度看,都很值得称道。

但部分省市的作文题在命题技术上存在进一步讨论的可能。语文的化育功能肯定是第一位的,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以及文字里面潜藏的逻辑与审美,来激发人的思想,触动人的感情,使整个育人过程“润物细无声”。因此,命题者设置的话题或者情境要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第一,关于主题的意义问题。

当年BBC公司询问罗素:您觉得有什么该对一千年后的那一代人说的呢?罗素回答了两点,一是智慧,二是道德。关于智慧,他说,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关于道德,他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生存。

作文涉及的主题(母题),要有一种深远的历史感,要从人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的角度去考虑,BBC的询问特别有眼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居然让罗素对一千年后的人类叮嘱几句,这需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情怀和能力。一般高中生难以同罗素比肩,但至少命题者的眼界要开阔一些,起码能从关注这一代考生的未来这一角度考虑。

第二,话题或情境的切口问题。

如表现万国来朝的盛唐景象,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这样描述大明宫场面的宏伟和帝王的尊贵:“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两句诗描写万国来朝的情境,凸显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如果只会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实在大煞风景,且严重损害了大唐气象。

因此,第一,作文的主题可以庄严伟大,关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未来,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第二,设计话题或情境的切口要小,文字表述要能点燃学生的思绪。另外,命题者要尽量减少个人趣味,回避过于浪漫或者琐细的主题,回避囿于一端并沾沾自喜的小话题。——希望这些能成为作文命题者和研究者的共识。

猜你喜欢

作文题命题公民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论公民美育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