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习生字要“讲理”

2018-05-30郭宏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表义讲理部首

郭宏君

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提高识字、写字复习效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讲究外显的复习方式外,更应梳理内在的复习内容体系及要点,让复习不仅指向汉字音形义等系统知识的掌握,更指向独立识字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真正为阅读和写作夯实根基。为此,不妨做一个“讲理”的语文老师。

一、讲究学理,强化部首认知

掌握整字,往往离不开对构字部件(笔画)的解析。有限的课时应花在“刀刃”上,因此,作为识字的起步阶段,部件中能提示系列同部字字义的部首(一年级暂时统称为“偏旁”,下同),应优先成为复习重点内容。

扎实地理解每一个部首的形义,能助推学生快速、优质地掌握该部所有生字。以开篇《天地人》一课为例,“天、地、人、你、我、他”六个要求识记的生字中,包含“一、大、土、人”四个主形部首,以及“人”的附形部首“亻”,且其中的“大、人(亻)”部首均与“人”义相关。如,教师可伸直双臂、跨立双脚,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以成人高大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大”的部首概念,形义的有机结合使“天、尖、美”等字的学习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掌握各个部首形义,应包括根据部首之义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部首间的逻辑关联,为正确识记、灵活运用3000常用字奠定基础。如,除了主部首“手”及其附形部首“扌”外,一年级上册生字中包含着不少与手或手部动作相关的部首:“又(古字形,以常用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加手臂形表示手义)、爪(爫)、寸、廾(gǒng,古字形,指两手捧物)、攵(pū,同‘攴,上部为棍棒形,指手持棍棒轻轻击打)、皮(以手剥取兽革表‘皮义)”。教学中将这些表义相关的部首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学生日后自学带有这些部首的系列生字。

一年级上册生字中包含的表义相关的部首,能构成系统的还有许多,如,与“人”义相关的“人(亻)、卩、尸、无、老、比、文、大、儿、子、女、色”等部首,与“口”义相关的“口、欠、言(讠)、音”等部首,与“脚”义相关的“止、足()、走、夂、辶”等部首,与“房屋”义相关的“宀、穴、厂、高”等部首,与“草”义相关的“艹、生、青”等部首……受教材编排识字量所限,这些表义相关的部首系统还不完备,有待教师灵活拓展教学。如,与“鸟”义相关的部首为“鸟、飞、隹、羽、非”,不妨拓展教学生字表中没有出现的“羽、非(甲骨文写作,以双翅展开而相背形,表本义鸟飞,引申指违背、与正确的相背)”,完成鸟义部首系统的完整构建。

导学部首形义时,教师还应注意两点:其一,“一部(部首)多义”的渗透。部首对于整部字的字义提示相对宽泛,只是界定在某一范围内,这也使相关字的衍生与字义解析的灵活度达到最大化。如部首“彡”,在生字中,“彩”指花纹、色彩华美,“参”指星宿的光芒,“影”指日照下的阴影”;后续的学习中,还将学习表示须毛的“须”、表示声音的“彭”等字,部首表义丰富多样。其二,同形异义的辨析。如,“刀”部,带有附形部首“刂”的字例中,“到”中的“刂”仅提示读音,不提示字义;“前”是“剪”的初文,因而带有“刂”,现已是记号字;另一个附形部首虽名为“斜刀头”,但所有字例“色、晚、兔、鱼”中的却无一与刀义有关,教师须审慎辨析。

二、讲析条理,优化识字效果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复习内容须附带趣味性,才更能优化识字效果。因此,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生字,因其逻辑关联而重组,从另一个辨析的角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归类整理、条分缕析,能使该“二次学习”活动有新知识点、新体验、新趣味,更使“理立”而“趣生”。

汉字的造字构形,决定了彼此间的高度相关,即便是记号化明显的现代汉字,仍可通过适度溯源,厘清意义相关的基本字“小系统”。如,一年级上册300個要求识记的生字里,与“人”义相关、适宜“抱团”复习的字达32个:成字部首“人”“儿”(表人、小孩)、“了”(指“子”的双臂已包好于襁褓中),带有附形部首“亻”的“们、你、他、作、什、候”,带有成字部首“大”(表成人)的“大、天、尖、美”,以及带有“子”(表婴孩)的“子(一橫表示露着双臂)、孩、好、学、字(本义屋内生子;古时称独体字为‘文,称由‘文滋生出来的合体字为‘字)”,有表示各种人形的字“文(纹身之人)、交(双腿相交之人)、立(站在地上不动之人,下横指地,上部为人形)、站、坐、以(提携物品之人)、尾(臀部接有毛饰尾巴之人)、闪(向门外偷看之人)、久(横卧艾灸之人,捺指艾条,其余为横卧人形)”,还有表示两人之间不同位置关系的字——“北(左右相背)、比(并列而行)、从(前后相随)、色(跪者仰看立者脸色)、众(多人聚集)”。这32个字,构成了生字“‘人系统”。再加上虽具人形,却与人义无关的“伞”字(象形字,“人”形部件实指伞面),则多达33个。从汉字构形本义组织复习,显得灵活、有趣,给学生以新鲜感。

生字中意义相关的汉字“小系统”还有不少,教师可顺着上文所提的相关部首这一条条“藤”,“摸”出一个个“瓜”,理清意义相关的字组。如,与口(吃喝言语)义相关的“口、和、后、问、听、吗、呀、可、哥、歌、同、只、说、语、谁、许、诗、词、课、音”等生字,与脚(行走)义相关的“步、正、是、夏、处、走、起、足、进、边、过、还、近、远”,等等。

如前文所言,教师须审慎辨析部首形义,除防止武断推想的谬误外,更能通过辨析形近部首,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形近字。以学生易混淆的“夂”“攵”为例:“夂”是倒过来的“止”形,而“止”甲骨文作,表左脚形(上部中间的脚趾写作长竖,右上大脚趾写作短横,左上第三趾写作短竖,再用长横把脚趾头连起来,即“止”字),所以“夂”同样与脚义相关。如“夏”字,小篆作,原指头身手脚具有的高大人形,后减省,只保留头脚表原义,因农历四月至六月草木快速生长得高大茂盛,所以称之为夏季。“处、各、舞”等字的“夂”,虽有位置或形状之变,但同样与脚义相关。“攵”则是“攴”的附形部首,和“攴”同表手(即“又”)持棍棒轻轻击打之义,所以“攵”与手、手部动作有关,了解了形义,掌握“数、放”等字,包括后续学习的“故、收、教、敏、敬、救、政”等字,都易于区分了。

三、讲解原理,简化书写差异

从第一学段开始,课标就明确提出“书写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

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等写字要求。与此相应的,语文课堂上的书写指导也愈加关注字形结构特点,笔画长短、穿插、变化等要点。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时,能否说明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意义识记、举一反三的效果呢?

如,勾与不勾的原因。“日、白、目、田、西、四、自”等字在“横折”的笔末向左上勾起,成了“横折钩”的笔画形态,但它们在别的整字中,如“早、是”,却仅写为“横折”,不再勾起。假若一味强调机械识记书写差异,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教师可在归类出示以上生字时,引导学生稍加观察,书空体悟,便不难发现原因所在:当方框内还有其他笔画(如“日”中有一横)要书写时,需在“横折”笔末向左上勾起,带出“钩”的笔痕的同时,使笔势提向左上方,以快速接写下一笔;而当其成为别的整字的上部构字部件时,由于汉字上紧下松的结构,书写空间变得窄小了,所以“钩”的痕迹不能保留,就写成横折,尽量减少笔画及所占的空间。此外,同样因为书写空间变窄而使笔形发生改变的,第一册中还有“小”与“少”这组字,类推理解原因后,将来便可轻易且准确地学写带有笔画变形部件“小、可、羽”的“尖、尘、哥、歌、翠、翼”等字。

再如,末笔改提(左旁)的原因。独立成字的“女”,成为“妈、好”等字的构字部首后,为何书写时要改长横为短提?除了教师经常告诉学生的“避让”原则外,更为了提笔往上顺势接写右边部件的第一笔,方便快捷。理解了这一原因,便能类推“比”字正确笔顺的安排,左旁先写短横,再写竖提,也是为了写得顺手快捷,将来再写把左旁部首的最后一笔改成提的大量生字时,便能举一反三地自学理解了。

又如,横长横短的原因。以字形相近的“在、有”楷体为例,“在”字首横短,因其右下角部件“土”属“开放式”,笔画需要延展;而“有”字首横长,因其右下角部件属“封闭式”,折笔限制了笔画的横向延展。如此处理横笔的长短,字形美观且重心平稳。同样的原因可以从本册要求识记的“左、友、右”等字得到进一步验证。有心的教师,还能从诸多具有同一现象的字例中,总结其规律,简化书写差异,有效指导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

复习,同样要从“学”的需要出发,有理有据地指向能力和素养培养。如此“温故”,方能更好地“知新”。

(作者单位:福建廈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表义讲理部首
弄清偏旁与部首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系在绳上的“冬”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讲理的人
“爱不需要讲理”是什么歪理?
同部首的字
理让别人讲
讲理精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