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烘焙中“烤”出社区的味道

2018-05-30万向东

大社会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工理念

万向东

如今流行做烘焙

当前的社区服务中,烘焙小组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好像社工在社区不带居民做烘焙,就做不了别的一样。如同G市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曾经一度流行做丝网花,现在大家都来做烘焙了。

那么这个烘焙的活动,如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社区关系、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的意义,还是很值得思考的。理论上探索和经验上的分享已经不少了,意大利人卡罗·佩屈尼在《慢食新世界》一书中,提倡慢食和慢生活,讲得很透彻很深刻。当前我们在城市社区服务中搞的烘焙小组活动,与这个理念还差得比较远,似乎更功利一些。

然而,即使是当前流行的烘焙,每一个机构在各个项目点、每一位社工和实习生在前线实务中,在每次具体活动中,应如何从社工专业视角和社区治理目标上来策划、实施、总结、反思,既是非常必要的,但似乎又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摸索与提升才能逐步做到的,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终究不能代替自己的亲历和体验。

烘焙中的社区意涵

如何在烘焙中体现社工元素和社区的意义?按最直接简单的理解,烘焙就是为了“吃”,就是通过美食美味刺激人的“味蕾”,带来色香味的享受和热闹、愉悦、轻松的现场气氛,吸引人们的参与,并留下深刻而长久的良好印象。

民以食为天,不单是家庭和朋友请客吃饭,在各民族、各社区、各个传统村落和家族,甚至正式组织、官方的内外交往,也都会把“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因为大家聚在一起吃,是一种非常通用而有效的公共活动方式,而且很有仪式感。曾有报道说广州某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村民回迁,全村人一起吃饭,共有800席。

但在社区服务中,如果只是组织一些居民学做美食、享受美食,那就和商业化的家政培训、企业的团建,以及亲友聚餐没有什么区别了。如果能够将烘焙过程和美食享受给参与者在记忆中留下的美好印象(美味+现场气氛)与诸种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社区参与的目标因素等结合在一起,积累成“条件反射”般的正面取向,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已经从烘焙中“烤”出了社区的味道。

要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理论开始。

从社区治理的理念和理想的后台设计上来说,烘焙活动的意义就是要在社区服务中,通过吸引居民参与和人群聚集,开展社区宣传,建立社区关系,形成交往密切的人群小组,实现从社区居民个人和家庭关系改善、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并走向社区认同、公共参与和形成社区归属感的多重培育目标,诸如:

1.从个人和家庭层面来说,包括家庭和睦、亲子陪伴、老少同乐、朋友互动、自助互助等;

2.从居民群体的层面来说,包括邻里熟悉、性别平等相处、分工合作、公平交易、和谐协商、宽容友好等;

3.从团体和组织层面来说,包括目标认同、团队适应、建立规则(形成、执行、监督、熟悉、奖惩、稳定、巩固、认同、符号化等过程);

4.从社区的整体层面来说,包括社区积极分子和草根领袖发现培育和支持、公共参与、责任分摊、集体行动、资源发掘、激励有效、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培育、社区风俗习得和传承、社区文化建设等;

5.从社区治理的具体项目层面来说,包括社区服务关系的建立、扩张、覆盖、深化和巩固,对有困难或有需求的成員的鼓励扶助等。

总之,众多层次和类型的社区目标,涵盖面太广,涉及的层次也可以从浅到深,不可能一蹴而就,指向的长远效果便是:有利于达到社区成员的改变、团队协调、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守望与共、公共参与等社区治理的目的,或者说我们至少要往这样的方向努力。

所以说,如果我们把烘焙(广而言之,包括所有的社区服务活动)放置在社区的意义上,在一个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之中,以更有趣味、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通过“吃”来聚集人气;通过“吃”来建立和扩展社区关系;把人们从家庭中,从职场上,从学校里和作业堆中,从麻将桌上,从宅居或手机依赖之中吸引出来,聚在一起;形成趣味性的、轻松交往的、熟悉融洽的、自助互助的邻里关系;往互动、参与、共处、共享、共乐的社区方向去引导、带领、培育和促进,就可以在一个具体的简单的趣味性活动中,体现社区治理的深刻意涵。

在社工实务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要做xx事”是一个很多人脑子里会首先蹦出来的工作思路。但我们恰恰需要重视并加强的是:“我要达成xx的改变,所以我要做xx事”却是很难养成的思维习惯。从前者到后者的思维转变很艰难,需要长时间坚持,但很有必要,因为这才是“专业”的内核。

理念、策划与执行——从后台走向前台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上述目标及其背后关于社区动员、公共参与和社区治理的理念,如何在具体的服务之中具体体现出来。从社区服务项目的实施和执行上来说,一个社区活动,需要把宏观结构和微观行动结合在一起,把活动背后的深远理念支撑、对结构背景的理解与具体的操作实施结合在一起,把社会工作的抽象化理论知识储备和日常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结合在一起。

如果能做到这样,一个社区的烘焙活动,就能如同其他兴趣娱乐活动、学习培训活动、休闲联谊活动一样,像各种类型的社区小组一样,做出深远的社区意义来,而不只完成一个单纯的吃完就散,玩乐结束就各自回家的“指标化”任务。

这样的思路,需要项目的设计者和一线执行者有准备,有经验,有知识,有敏感性,有执行力,逐步体现出四个方面的效果:

1.操作化。能把这些理念和目标中的东西通过活动体现出来。

2.有意引导、推动和持续关注。能够在执行之中把这些目标带出来并持续下去。

3.反思归纳。能够在事后总结出来,有一定的“意义”发现和提炼。

4.分享和传播。还可以在事后把经验和反思积累下来,写下来,传播出来,供同工、同行和社区居民以及外部社会,甚至还有政府部门认可、共享,并进一步做得更好。

当然,在一个社区项目的实际操作中,或者一次具体的服务活动中,这样的理念和计划目标,不一定能全部实现,不一定能很快实现。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尽力为之的方向。但有了这个大方向,能做到多少则不必强求。抱着培育、进步、发展的愿望,总会越来越好,日益积累——向着社区治理的大目标迈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具体的行动实践又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后台理念、理论到前台目标和方案策划、执行和总结,每一个机构、项目以及执行者,实际上都经历着一个系统性、系列化的实践过程。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有很多新手社工,甚至是非本专业毕业的社工,相当一段时间都做不到这个思维的转变。曾经有一社工开丝网花小组,结果是小组过程中组员自发交流,慢慢开始向大家分享做的美食和烹饪技巧,再后来这些成员逐渐成为社区骨干,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参与一些倡导。这样看来,其实一开始社工只是要做一个丝网花小组(把他/她们组织起来),实际活动过程中通过社工前辈的带领和自己的体验,慢慢就改变了思维。所以有的时候,是要先做了再说,比单纯地“想”理论和理念更促进成长。这种社区人群自己的“成长”和社工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也是可以接受和肯定的吧。

目标管理(设计、执行、考核)中的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在设计和实施社区服务活动时,从理念到结构,再到策划和实施,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核心内容到分支内容的逐步展开和细化的过程,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在具体操作中的基本原则包括:

1. 具体的 (Specific):要具体,避免模棱两可,否则难以实现。

例子:“增强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互动与熟悉”——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家庭成员分开就座进行活动,要让相互记得其他家庭成员的名字。

2. 可测量的 (Measurable):可测量的,以量化表述,如:数量、人数、百分率。

例子:“分工合作、共同劳动”——可以进一步设定为:4个家庭错开分为4组,推选组长,各组商量任务分工,至少要有两次2人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

3. 可达到的 (Attainable):可达到、能力所及的,太难会难以达成,削弱士气;太容易无任何挑战,容易轻视、拖延。

例子:“参与的成员学会3种食品的烘焙”——调整为:至少每组学会一种食品的烘焙,足够全体成员每人一份的分量。

4. 相关的(Relevant):与理念、目的、长远目标和预期效果相关,如果目标达成了但整体上问题没被解决,那就不是好目标。

例子:“社工拟订游戏规则让大家熟悉并执行”——可以修订为:引导、带领参与的成员通过协商和分工形成互相適应的团队气氛,逐步形成某些大家愿意遵守的规则。

5. 有期限的(Time-bound):在一定期限之内完成。

例子:“有20个家庭(亲子)成员参与烘焙活动”——可以进一步明确为:半年内有20个家庭(亲子)成员参与烘焙活动(参见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目标管理”的概念)。

当然这里始终需要注意的是前后(后台和前台)的联系,不能只想到抽象的条条而难以具体操作化,或者做了后面操作部分而忘记了前面的理念和大目标。套用陆游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键还是需要在一线服务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劳动关系、移民与社区的研究,以及社区服务的实践探索。在写作过程中,赵亚静、饶新龙、宫婷给予了支持,在此特致谢意。)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社工理念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青春社工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