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配角”到“主角”

2018-05-30

大社会 2018年2期
关键词:配角小白社工

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社工站配备“双百”社工7名,首次招聘录取的社工中仅有1名是专业社工,其余6名均为自称社工“小白”的非专业社工。2017年8月中旬,社工站唯一的专业社工和其中的1名社工“小白”离职。11月补录人员到岗前,由笔者对这5名社工“小白”进行督导。

冷坑镇社工站非专业社工从“小白”到行家里手,经历了信心重塑、方向定位、策略构建、项目深化四个过程,相应地实现了从依赖到独立、从盲目到重点、从被动到主动、从落地到生根四个转化,从而最终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蜕变。

信心重塑:从依赖到独立

凭着一腔热忱,刚上岗的社工(小白)们动力十足。“看到他(她)们天天顶着烈日,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车到村里开展工作,我都觉得心疼。”镇民政办主任在社工试用期考核评估时表示。

“刚开始工作时,我们5个社工‘小白非常不自信,非常迷茫。日常工作的開展,全仗着年轻人那股‘血气方刚的‘韧劲和一颗‘由爱而生的情怀,摸着石头过河。既然‘先天不足,那么就要‘后天弥补,我们从相关的微信号里借鉴一下别的站点和绿耕农村项目的经验,从项目办的培训视频和推荐书籍中一点点积累专业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的反思,又用理论的反思来推动实践行动,从最初那个缺乏自信但非常认同社会工作理念的社工‘小白,正在逐渐地向‘有专业认同、专业自信的专业人靠拢。我们站点能够做出那么一点点的成绩,最大的支持是督导每一次的鼓励和指导,帮我们梳理事情的脉络和工作方向。在我们走得急时,让我们及时刹车,遇到十字路口时,告知正确的方向。”

我很认同社工们对这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我最深的感受是,每次我协同行动完欲离开赶乘高铁时,社工们似乎还有很多东西想跟我聊。看到“嗷嗷待哺”的社工们,我所做的只是发现社工们的能力和优点,肯定、欣赏及鼓励,协助提炼经验,激发社工们的主体性,使他(她)们从“迷惘期”中逐渐找到专业自信,并逐渐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最终 实现从依赖专业社工到独立工作的飞跃。

方向定位:从盲目到重点

有了主体性和动力,还要找到用力点。

初来乍到,社工们走访最多的是高松村,一来村干部较为热情、积极、主动,很希望社工能够协助其开展好社区公益服务;另一方面,村里的资源资产丰富,包括经济发展较好,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公共意识都较浓厚,宗亲理事会在村庄发展及公共公益事务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听说有计划打造成冷坑镇的“后花园”。

这期间我们发现,与高松村一路之隔的糯塘村整体发展状况与高松村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存在诸多资源优势,但也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成了“边缘弱势村”。通过深入了解,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社区感”的村庄:人口在1000多,聚居,有文化特色和社区资产,同时也有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于是便提议一起去这个村庄走走,了解一下实际的情况。

来到村庄之后,的确看到大片的良田由于水利渠不通缺乏灌溉而荒废了,本应种田的村民现在只能在村里树底下闲坐打发时间;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现在却要到市场上买米吃;社区环境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过分……社工还了解到,部分村民是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整条村一直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大家都不想做“吃亏”那一个。

社区走访结束后,我们一起讨论社区研究的策略和重点,决定本着“弱势优先”的原则,把糯塘村作为重点来行动研究,而将高松村作为社区发展的一种资产来看待。这里所说的重点体现的并非下乡式的、局外人的搜集资料和只停留在研究本身,而是通过驻村的方式,与村民同吃、同劳动、同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从而发掘和激发社区内部活力,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发展。因此我建议社工每周至少两个全天在这个村里,与村民“三同”。而行动研究的突破口则初步定为村民非常关心的农田水利和公共卫生问题。

策略构建:从被动到主动

社工与村民、村民与村民间能否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决定了社区行动可以走多远。我和一线社工们都感觉到,一般的“刷脸”很难跟村民建立较深的信任关系,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与民共舞”。根据村民的生活节奏,社工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周2天晚上驻村,到村庄里唯一的公共空间——糯塘小学门口旁边的篮球场,与糯塘村妇女学跳广场舞。这一举动让社工很快与妇女们打成一片。“晚上驻村时,我们社工有幸认识了豪爽的喜姐,她是领队,在村里的妇女中很有影响力。” 社工从中收获很多村庄的“情报”,加深了对村庄的理解。同时建立起的这一信任关系,为日后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社”合作。在一次与糯塘小学黄校长交谈中,我们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都是本村的留守儿童。每天下午学校会安排课外活动时间,但基本上是自由活动为主,而且学校简陋,缺乏体育、娱乐设施。

于是社工们利用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先与学生进行了两周的自由玩耍,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设计了一个驻校服务方案:包括手工(融入合作元素)、画画(融入他们眼中的村庄)、成语故事(融入做人做事的哲理及表达能力锻炼)、手语歌(融入多元智能发展)4个项目。

驻校项目得到学校黄校长的大力支持,即使教学工作繁重,依旧腾出时间,挪出场地,帮社工宣传,使项目顺利推行。项目也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学生们每天都在大门口盼着社工到来。更为重要的是,“校-社”合作项目同时是一个有效接触留守儿童家庭的途径。每天课外活动结束时,会主动邀请社工到家里玩耍,在此过程,社工可了解其家庭情况,并与家长建立起信任关系,了解村民对一些公共问题的看法和村庄发展的想法,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为未来推动村庄的改变打下扎实的基础。

项目深化:从落地到生根

“双百计划”不仅是一个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大型项目,更是一项社会政策。这项社会政策需要一个从“落地”到“生根”的过程。如果把“落地”比喻为把一棵幼苗种到合适的土壤上的过程。那么,“生根”意味着这棵幼苗能够发芽,不断成长。“落地”,主要是依靠外力推动;而“生根”,除了外部因素外,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努力。

项目“落地”了,站点的“生根”却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半年多来,冷坑站社工们经历了“兴奋期”、“迷惘期”、“信心恢复期”和“突破期”。社工们刚刚上岗时非常兴奋,干劲十足,但如前文所述,一开始社工们比较依赖专业社工,当专业社工离职后,社工们一度陷入了“迷惘期”,士气大受打击。但凭着社工们主动求索和“不认输”的精神,通过对“双百计划”、绿耕、国内社工主流自媒体等公众号文章的研读与参考,认真学习“双百计划”视频专业课程,翻阅专业书籍,向协同行动者(督导)请教和交流等方式,不断领悟和成长。再加上社工们对自身优点和特质的运用,渐渐与民众“打成一片”,获得了民众的信任,融入到了社区,对村民、特别是民政对象以及村庄的情况知根知底,逐渐找到了专业自信,并摸到了着力的方向。

总之,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冷坑镇社工站在当地开始能够“站住”,站点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项社会政策、一个社工项目以及200个站点,从“落地”到“生根”,需要多元主体的推动及相互配合,需要一个持续沟通、互动、适应、调整的过程。与此同时,更需要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因地制宜,从无到有,不断探索与创造。

“双百计划”项目落地生根的过程,既是社工的自我安顿、拾起主体性的成长蜕变过程,也是“行动-研究-再行动-再研究”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行动研究过程,也可以看作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廖其能)

猜你喜欢

配角小白社工
小白写作文
小白写作文
青春社工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可爱的小白
想念我的小白
“配角”也点睛
最佳配角
社工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