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什香妃小镇规划

2018-05-29普丽群

城乡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香妃组团喀什

■ 普丽群

如何在城市边缘区结合城市双修的理念来建设特色小镇?喀什香妃小镇规划结合地域特点,传承特色文化,并提出创新思路,针对规划区所处区域的特质,将城市双修的理念运用到规划设计中,提出西域理想田园聚落的建设思路。

2016年12月28~29日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特色城镇,加快南疆特色乡镇建设的具体目标。2017年7月,自治区制定并印发了《自治区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政府将“城市双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区域背景

喀什市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古称疏勒,是历史上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始建于1952年,总面积1056.8km2,总人口70万,其中维吾尔族占到80.5%,是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将喀什中心城市圈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与国家“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战略紧密联系,关系着喀什的未来发展和战略走向。喀什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国家区域发展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担当着重要战略角色,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而言意义深远。

二、现状综述

(一)项目区位

香妃小镇位于喀什市中部偏北的浩罕乡境内,东侧紧邻世纪大道、北侧紧邻天山东路、西侧紧邻民生路,局部用地位于民生路以西。总用地规模约2.3km2,现有住户2700户,享誉中外的喀什香妃故园景区毗邻小镇西侧。根据喀什市总体规划要求,至2030年,香妃小镇现状用地将纳入喀什市中心城区用地范围内,地处老城、新城、工业物流产业区所辖的城市发展核心位置,也是紧邻喀什火车站和新客运站的陆路交通门户。

图2 规划范围

(二)风貌特征

1.拥有原生态本底留存的天然田园谷地

规划区所处位置原是喀什5大水系冲击带之一,是城市南北向生态绿脉,天然地势使用地范围中部形成3~10m高差的谷地,谷地两侧用地及谷底地形较为平坦。

图3 谷底田园

图4 原生村落

2.原生村落景观与田园景观并存

长期的生产生活习惯,形成规划区谷地田园耕作、台地居住生活的格局,村落民居多为自发而建,保留和延续了喀什地区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及建造特色。依托历史留存的田地肌理,无论是民居组团还是谷地田园,都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林带与渠系。

3.围绕涝坝形成公共开放空间

原有村落民居中具有蓄水功能的涝坝,是过去百姓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现在已逐步干涸,但围绕涝坝形成的居民邻里间的公共活动空间保留了下来。

图5 涝坝分布

图6 现状涝坝空间

(三)存在问题

1.无序的建设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

随着城市的发展,村落周边被城市道路逐渐围合成了内向型的居住地块,沿城市道路周边自发的民居建筑逐步将用地边界封死,内部谷地的田园风貌也逐渐被建设用地啃噬。

2.土地资源利用的单一性阻碍区位优势发力

规划区所在地隶属于喀什浩罕乡1村、11村,对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得出,规划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约66.7%,而且仍然向着内部田园不断扩张,增加的建设用地也没能有效利用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多是自谋职业,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其区位优势没有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功能的完善带动经济发展。

3.城市化进程中地域传统文化的逐步消失

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古老的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个民族互相协作、互相影响、互相融合,逐渐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这种地域民族文化体现在居住空间上,包括:街巷空间的灵活组成形态、民居空间的自由性和立体性、民居院落内布局的文化性。

4.香妃故园景区的旅游资源潜力还未有效开发

项目区西侧紧邻喀什市旅游的重要景点“香妃故园景区”,景区内核心景点是阿帕克霍加墓,也叫香妃墓,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因近年来影视剧的宣传,香妃的故事人尽皆知,如这一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旅游开发。

(四)定位思考

香妃小镇所处区域是喀什城市肌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双修”工作中必然推进的区域,作为即将融入特色产业的城关镇,其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样且复杂的,不仅要考虑小镇自身的定位与发展,还要考虑其重要区域位置对城市空间环境、生态格局的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喀什,规划还应充分考虑喀什所处的地理坐标下,其地域自然环境特殊性所造就的居住空间形态、人民生活方式的独具特色;古往今来,东西方文明广泛交流与传播所造就的当地民俗、民风习惯的鲜明个性。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极具价值的特征是规划过程中必然要沿袭与传承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城市双修”的理论指导下,城市的修补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和环境、完善城镇功能的修补,还是对历史长河中断裂地域文化的修补。城市的修复不仅是对城市割裂、破碎自然生态的修复,还是对和谐、健康、淳朴生活状态的修复。

三、理念与定位

通过规划区的现场调研和相关的用地、交通、地形、公共服务配套、建筑肌理、建筑质量、民居空间、旅游资源等分析研究。规划提出“秉承历史文化、演绎传统精粹、满足当代文明、畅想未来乐章”的规划理念。

规划定位目标是“中国梦的西域理想田园聚落”“地域精神的本质性生活家园”。形成集文化体验、娱乐休闲、田园观光、康养健体、商务会议于一体,具有喀什地域特色及田园色彩的文旅型特色小镇。

四、规划策略

(一)修补

修补基地与城市空间的生态脉络,尊重地域特征,重组生态空间、改善居住环境。规划尊重现状地形,沿袭原有生态脉络,整合南北向生态斑块嵌入城市生态网络,贯通规划区北部渠系与南部河道的水脉。同时,打通东西向景观廊道,衔接东部新城区和西部老城中心的生态空间,用地内部高压走廊作为生态绿廊,串连各个功能组团(见图7)。

(二)传承

传承原有环境空间肌理、共生共荣的生活方式,诱发内在动力,促进区域内部自我更新能力。规划在完善小镇交通、安防体系中,根据现状建筑质量状况,进一步梳理居住组团空间,在不改变原有组团格局的前提下,通过修缮、加固、增建等手法延续传统居住风貌,助力旅游产业的融入与发展(见图8)。

图7 总平面图

图8 民居组团

(三)修复

修复原有田园聚居风貌,以当代精神完善功能结构,构建和谐、健康的邻里生活空间。规划依据现状巷道、园地肌理,在不改变原有空间尺度基础上,疏浚水系,完善林网,结合现存涝坝形成开放空间,补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与商业中心,尊重民族文化审美倾向,体现特质元素,以亲切的空间形态满足居住、服务旅游。

(四)创新

创新安置居民的生活空间,采用合理技术措施,真实反映本真生活需求,并能容纳多种旅游业态开展。规划对于安置居民的居住组团空间重构,借鉴喀什民居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相互尊重、同生共荣的民间智慧,将独一无二的喀什民居布局形态采用当代构筑方法进一步发展弘扬。规划采用多种院落布局及户型设计,以细胞生长繁衍方式,实现居住用地空间利用最大化。

图9 细胞组团平面

图10 细胞组团剖面

(五)借力

借力香妃故园景区核心旅游资源,规划小镇旅游产业的发展,确定旅游功能划分及产品定位,通过7+1主题功能组团定位布局,结合旅游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生活空间,实现田园社区和文旅小镇功能的完美融合,实现富民增收。

(六)完善

完善小镇职能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规划不仅考虑现有居民、新增居民的安置问题,还兼顾小镇作为城市门户、旅游节点的辐射功能,在总体7+1的功能组团布局上,补充并完善了包含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活动、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在内的配套体系。

(七)对话

对话历史、当代、未来,规划后的香妃小镇形成了老街巷、新面貌、多业态、幸福家的田园特色旅游小镇,在“城市双修”理论指导下,强调以“人的生活”为核心,兼顾“生态、公平、和谐”,激发老城活力之源,实现永续发展,构建永续生命力的西部理想田园聚落。

图11 民居空间

五、空间布局

香妃小镇总体空间布局沿承城市南北向的生态主脉,依据地势在中部谷地区域形成具有田园景观特色的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两侧坝上区域改造原有居住形态,通过北部香妃文化景观带、南部民俗风情景观带、东部商旅服务休闲带的贯穿,将原本由艾孜热特路割裂的南北区域、由谷地分隔的东西坝上组团修补起来,形成完整的空间形态。这一形态对外考虑了与城市界面的衔接,向内兼顾了与中央公园的景观渗透。新规划居住区围绕现存涝坝、园地,形成了七大聚居组团,组团内居住建筑以传统特色民居为主,东部坝上中心区域和南部五中附近点状布局一梯四户的三层现代特色民居,保证居民妥善安置。

结合新的空间布局,香妃小镇通过对特色建筑、景观标志物的塑造,形成了区域轴线控制,实现了规划区与外围区域的空间对话。规划后容积率0.37,绿地率达到52%,并满足了3700户及18500人的安置目标,呈现出“一脉相承,西域文明荟萃;三带互通,田园莺歌燕舞;五轴纵横,渠网繁星璀璨;七区共荣,市井祥和兴旺”的小镇新风貌。

图12 鸟瞰图

六、主题分区

香妃小镇确定的7+1主题分区,以“香”为特色,分别为:“浩罕香坊”“故园香社”“喀什香居”“田园香土”“风情香畔”“时尚香驿”“西域香市”和“天地省思”(见图13)。

“浩罕香坊”主题区以中部涝坝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五个居住聚落围绕周边,打造浩罕乡特色美食组团。

“故园香社”主题区打通片区与香妃墓景区的视线通廊,中部围绕公园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开辟水面强化轴向空间与民居景观呼应,采用景观元素向游人讲述香妃故事。

图13 主题分区

“喀什香居”主题区保留百余户新建居住院落,拆除部分民居形成开放空间,新建民居突出门前有花、院中有果的民居风貌。组团内部形成不同功能的作坊,可以开展特色家访的活动。

“田园香土”主题区依托组团东部的田园花海景观,组团民居结合香产业、绿色产业形成环形芳香街。

“风情香畔”主题区结合香妃湖和民俗风情带的整体环境,以现代特色的多层民居布局形态,融入绿地环境,未来融入民宿、民俗演艺功能,为全季候、全天候的旅游活动开展提供场所。

“时尚香驿”主题区在东部坝上区域以现代特色民居为特色,布局形成了疏密有致、天际丰富的空间,结合商旅服务休闲带,实现坝上、坝下的立体互通,未来可融入连锁餐饮、时尚酒吧、文艺茶座等业态。

图14 “风情香畔”

“西域香市”主题区邻近铁路、客运枢纽,作为商贸服务组团,内部建筑有机组合,形成灵活的内庭空间,作为日用百货、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集中出售区域。

“天地省思”主题区以纪念性公园的规划手法与香妃墓景区南北轴线相呼应,内部通过绿化、半月湾、雕塑等景观元素,塑造静谧、遐思的空间,引发游人对生命的虑思。

七、建筑风貌

规划区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从特色上分为传统特色民居和现代特色民居。传统特色民居设计了12种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的二至三层民居,用地面积从45平方米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从66平方米到485平方米;12种不同形态的户型如一个个细胞不断生长与繁衍,构成了有机的居住组团。现代特色民居是将传统民居形式向纵向空间延伸,形成了每户拥有庭院的多层民居形式。

公共建筑包含游客中心、商业建筑、田园酒店、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建筑充分与环境相结合,以现代设计手法展现传统建筑精粹。

八、产业定位

依托香妃小镇的区位优势及香妃故园核心旅游资源,规划以“传奇香妃,梦韵田园”为主题,打造以香妃文化旅游产业(香妃文化旅游、田园社区培育、旅游服务培训)为主导,一、二产业为辅助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的旅游特色乡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包括旅游全产业的服务型小镇。打造4条独具特色的游览线路包括民俗风情游、田园乡村游、商务会议游、水上观光游。

新疆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属于绿洲型,在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影响着新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已由“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土地扩张的同时,许多类似本文中所规划的原生村落会逐步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成为城市肌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持建设用地与生态绿地间的平衡;协调原有村落特色风貌空间与城镇多功能复合空间的矛盾;解决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与资源环境供需之间问题,“城市双修”策略的运用可以作为规划方法之一,当然,在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还要不断探寻更多适合地域特征的兴盛之路,建设“大美新疆”。

猜你喜欢

香妃组团喀什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茶人赖法卫与香妃翠玉
喀什,鲜艳的名片
姜大同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