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倡“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之我见

2018-05-28吴燕慧

关键词:周萍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吴燕慧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这也正是相较于以往的教学而言高中时期的教学内容难度陡然加大的关键原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的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文学作品的個性化解读”能力上,力争通过对经典名作的品鉴,帮助高中生体悟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以便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文学生命力的植入,切勿让俗套陈旧的理解套路蒙蔽了学生的双眼,当然还需捕捉文学作品中的“美”,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品味中动态的思维、情感,达成创新化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 个性化解读

在真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阅读欣赏兴趣淡薄,甚至会萌生厌倦心理,这充分证明了青少年学生缺乏思想情感的体验经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解读能力产生巨大的阻碍。所以,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就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展开详细的探讨,并将其视为一次又一次的个性化阅读历练,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切身地感知作品的美。而学生也一定要努力突破“依赖教师”的瓶颈,培养自身的审美及批判意识,自主地形成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的明确思路,构建起与作者进行思维沟通的桥梁。

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启迪智慧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转折阶段,很多学习能力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成型的,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也是如此。作为教育的唯一对象,教师必须将学生视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他们宣扬自己个人的人生姿态,培养起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深刻的解读学习奠定坚固的思想基础。

比如,在接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由于该文章出自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所以教师便可同学生一起预拟一个详细的关于《红楼梦》原著的阅读计划。具体的阅读方法学生自己决定,但一定要选取最符合自身性格的方案,否则独立阅读也只是无济于事。当学生自主地读完整本书后,他们对林黛玉的性格就有了大致的掌握,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毫无头绪。所以独立式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个性化解读搭建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更对众人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发挥了铺垫作用,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对品味过程中将信将疑之处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探究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更新的过程,高中阶段这一特征尤为显著。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文科,所以它的教学侧重点在于记忆,其实并不然,语文学习最能够锻炼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当下的首要之务就是提醒学生更改以往的错误思维,重视起对语文的探究质疑,让个性化解读教学开出美艳的花朵。

比如,在针对曹禺大师刻画《雷雨》这部话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吸取以往的前车之鉴,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封建思想,从“爱”的角度入手,启发学生对文本做出大胆质疑,为以后的探究铺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周冲、四风,他们俩俩之间都有感情的交织,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繁漪对周萍的爱、周萍对四凤的爱、周冲对四凤的爱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爱层叠,却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呢?显然,最后一个问题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规律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要突破常规的限制,敢于进行大胆的想象,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将质疑的效果发挥到极致,从而品味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三、提倡合作性学习,分享解读的成果

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很多值得学生进行解读的文本对象,这也给高中生的“高压力、高强度、高要求”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所以为了不辜负编书者的一番苦心,教师必须要做好个性化解读教学的铺垫工作。除却上文提及的阅读与探究,为了凸显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独特性,教师仍须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因为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同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有益于他们进行对比,最终分析得出最佳的结果。这一方法旨在培养高中生对有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协调交流、分享合作等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西方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哈姆莱特》时,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评讲之前让学生按照自我意愿的规律进行分组,每组4-6人不等,然后教师将每组的分工公布如下:①记录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件趣事;②结合你的实际感想谈一谈莎士比亚的诗歌成就;③你所熟悉的莎士比亚在戏剧领域的卓越成就;④出自于莎士比亚之手的著名喜、悲剧有哪些;⑤就你最喜欢的剧本谈一谈自身的感悟;⑥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形象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谁?原因是什么?这六个问题分别给了小组成员自己的任务,当他们经过合理的分工并通过合作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归拢在一起时,他们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也非常深刻了。而这些学习活动对《哈姆雷特》的解读特别有帮助,因为只有拥有深刻的了解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宽广灵活,从而有助于“特异思维”的喷发,学生也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身上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感同身受,进而在一瞬间触发了学习的喜悦之心,让个性化解读的情绪达至高潮,用强烈的表现欲望去诠释出内心的想法。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有鉴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并将其作为评讲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展开频繁的互动,逐一地解决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并让高中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得以充分的施展。但在推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仍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及表现行为,及时地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从而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与发展性,完美地实现激趣、陶情、理解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问题概述【J】.中国教师,2015

【2】谭邦和.多元解读-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策略选择-兼及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16

猜你喜欢

周萍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文学作品与数学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亲情与谎言 `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