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说开去

2018-05-26严华银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师范教育师范院校

严华银

近几年的教育界,“卓越”一词出镜率奇高。从动态的培养培训的目标设计,到静态的人事专业状况的判断认定,对于对象的描述中似乎少了“卓越”就显得低档、掉价和落后。于是,举国上下,卓越教师、卓越校长、卓越学校,几乎凡有教育处,必有“卓越”影。尤为厉害的是,如今的师范院校,纷纷启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工程”,可以预期,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几年,一批又一批“卓越教师”将从师范院校走向中小学的讲台。

这当然是一幅美好的教育愿景,也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美好的追求。当中国当下的社会矛盾转而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的转型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而教育转型的关键在哪里?显然是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卓越的教育一定来自卓越的教师。

卓越的教师哪里来呢?自然需要师范教育的精心培养,自然需要入职之后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问题是,师范院校“卓越教师”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对于“卓越教师”的培训,究竟如何实行?思路、策略和工具究竟是什么?有无效果?

我以为,在现阶段,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地方教育行政对于“卓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都要首先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对于“教师”功能、教师发展的理解。教师的价值,用韩愈先生的话说,就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价值的实现,就是用自己的“学高”和“身正”之德行,去教导、指引和影响教育对象。二是对于“卓越”的理解。作为形容词的“卓越”,指的是高超出众。也就是说,“卓越”用以形容某一事物,一定表示此事物已经出类拔萃,少有生长发展的空间。三是对于“卓越教师”的理解。“卓越教师”理应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高级甚或最高阶段。这样的教师大概就应该是教育家型教师或者教师教育家了。这样的教师一般应该是在“道德境界”“教育功业”和“教育思想”等領域早已登峰造极的教育英雄。四是对于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的理解。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有路径可循的。教师是以自己的厚德高智、博才广识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而教师“学高”和“身正”,这样的“知行合一”的特质,不是“天外”飞来,不是头脑中固有,而是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中慢慢修炼、达成的。这就是说,仅仅靠四年左右的师范院校教育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教师”,只能是一种概念和理想。古往今来,优秀教育家成长成功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下之中国,社会转型,教育转型,正是英雄可以辈出,卓越者大可用武的时代。但又不可不警惕某些人,为追赶政治上的所谓正确,假以文化的外衣,用某些口号、标语、大言乱人耳目,以满足少量无知者的一时之快,赢得或明或暗的名利收益。教育的情况,与社会其他领域比可能要好一些,但也不得不有所预防。比如,如果师范院校通过本科教育真的已经将师范生都培养成为“卓越教师”了,那么,入职后的教师们还需要再培训、培养,还需煞费苦心去发展和成就“卓越教师”吗?

看来,“卓越”的使用还是应该慎重。教育培养人的理性,理性来看,师范教育奠下的最多的是教师成就未来卓越的基础,师范院校能够培养的应该是“未来卓越教师”。从这一意义而言,师范院校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中小学和教育行政致力发展“现实卓越教师”,前赴后继,一以贯之,如此持续而行,教师有希望,卓越可达成。

不说过头话,不把话说满,低调中和,留有余地,做人做事如此,做教育,做教育的项目和工程又何尝不是如此。而真正的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卓越”,往往就是在大量的也许不卓越、不够卓越、不很卓越的教育实行中累积实现的。师范教育果能如此贴地务实而为,教育庶几可望矣!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师范教育师范院校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