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语文课堂的导入

2018-05-26张庆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春草春花朱自清

张庆莉

一、开门见山导入

這是语文教学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开课就介绍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作特点或学习重点、难点。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这一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避免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或冲淡学习重点。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时,可突出介绍他刻苦成才的故事:小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母亲教他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磨练,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学习《黔之驴》一文,可以用成语“黔驴技穷”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情境导入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形成动力,上课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也可以用投影片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各种图片,让学生拿笔看图想象作文;还可以让学生听录好的鸟鸣、水声、风声,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三、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导入方式。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四、故事导入

中学生大都是故事迷,特别是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学生的欢迎。那么,可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去,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以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思考作答了解动物的互助精神,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

五、诗词导入

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来后还得指名说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等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教师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一堂课的导入好了,下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高效了。

猜你喜欢

春草春花朱自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 草
朱自清的较真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美丽春花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