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熟语在翻译中应注意掌握的实质特点

2018-05-25李生愈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李生愈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语中的熟语更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学习、生活积累创造出来的。它惟妙惟肖地反映了草根平民阶层对上层社会及其所作所为的反抗之情,对权贵阶层好逸恶劳的厌恶之意,同时表现出对家庭和故土的深沉之爱。在语言形式上要言不烦,艺术语句比较固定,是人民大众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探究其内在规律性而总结出来的。娴熟掌握内在的一些实质特点就能做到信手拈来。

谚语系汉语熟语的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他们中间广为传播,兼具形象性和通俗性含义深刻的名句,是一种人民文学形式。本文尝试在汉语熟语范畴内通过比较谚语和其它形态熟语来阐明汉语谚语的本质特征。

把固定的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汉语统称为“熟语”。按照其本质特征,可分为口头惯用语、有渊源的成语、号称“民间俏皮话”的歇后语、民间流传的谚语和名人名作的格言等五类。

一、成语与谚语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通常由固定的词语组成,能表现出句子完整的意思,大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乘沿袭下来的。因为他们约定俗成,所以它多数代表一个典故,四字成语或八字成语比较常见。

例如:《叶公好龙》[出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于《周易·系辞上》(???? ??? ?? ???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篇》)

(???? ??? ?? ????,?? ??? ?? ????)

谚语类似成语,但又与成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口语性强和通俗易懂上,谚语一般无法考证其来源出处。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文雅和能够说出典故来源的4字句就叫做成语,而不能查到来源典故、大众口语化的就叫做谚语。

例如:成语 谚语

直言不讳 打开天窗说亮话

瞻前顾后 前怕狼后怕虎

此起彼伏 按下葫芦起了瓢

二、惯用语与谚语

汉语惯用语一般不能望文生义,不能凭借某个词语而判断出它真正的意义,而是在词语演化过程中重新赋予了崭新意思,并且有固定組合和词语搭配。惯用语还能不依靠于构成词语去完整地、独立地表述意思。

惯用语也是平民大众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口口相传创造出来的,口语直白性很强,这一点上和谚语具有内在共通性,不过惯用语在内容上没有知识性可言,在结构上看一般是由三字词或四字词构成,不能独立使用,这和谚语截然不同。

例:《挨黑枪》(??? ??? ???),《安乐窝》(??? ?? ??),《吹枕边风》(??? ????? ???? ??? ??? ?????? ??? ??? ????)

三、格言与谚语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简明扼要语句。它最重要表现在于内容具有激励意义。一般来说,格言多出自于名师贤达或名著名作,除了内容上具有一定思想激励意义,还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不受制于词句多寡,因此叙事性是其最为擅长的,这是与谚语存在着本质差异。

例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 ??? ??? ?? ????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 ? ?? ??? ??? ? ??? ???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主席语录)(1??.?? ?? ??? ?????? ??? ????? ??? ??? ?????,??? ??? ??? ???? ??.)

四、歇后语与谚语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表达形式,它主要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其“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妥切自然。其一类型是谐音类型的,将已有的文句中某个文字谐音,用来代替前面部分内容的形式。

例:小明自从考了第一后就沾沾自喜,到处显摆自己,妈妈说你现在表现就是:《空棺材出葬——墓(目)中无人呀!》爸爸应声道:你再这样下去就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例句中使用“墓中无人”的“墓”来代替比喻“目中无人”中的“目。用净是“书”中的“书”来代替“输”,这种类型歇后语系有些墨水的人之间一种语言游戏,这和谚语差异比较明显。

其二是由“比喻”和“解释”两部分组成的歇后语。

例如:《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 ??? ?? ???? ?? ???? ????.]

《水仙不开花-装蒜》[??? ?? ??.(???? ??? ??)]

分析上述例句的话,第一个歇后语的前半句是指与受人喜欢其他小动物不同,老鼠这个“四害之首”跑到街上大家必然是憎恶至极。后半句正是用前半句来解释“人人喊打”的意思。第二个歇后语前半句是说水仙花与大蒜长得很像,区别是大蒜不开花,水仙开花。后半句就是通过前半句来解释“装蒜”的意思。此种类型的歇后语和谚语的差别首先是在内容上,比喻和解释是歇后语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歇后语与谚语之间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句子形式上,谚语一般比较短小、工整,而歇后语的两部分则用破折号分为前后部分,词句可长可短;在内容上,谚语内容多表现为互相并列、互相选择及互相假设关系,歇后语一般前后部分表现的是“比喻”和“解释”的关系。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谚语-并列关系)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家婚》→(谚语-选择关系)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谚语-假设关系)

《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舅[旧]》→(歇后语---比喻解释关系)

其次,歇后语的核心在后半部分,而谚语要考虑通篇考虑上下部分关系。歇后语一般比较俏皮,没有那么沉重。虽然一部分歇后语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知识性,但目的不为表达知识专业性,而是在于绘声绘色。

例如:用不同熟语来表达《???? ?? ???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谚语)

《集思广益》(成语)

《人多力量大》(惯用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歇后语)

根据上述熟语例文不难看出,虽然通过不同形式的熟语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需要区别不同场合,以期收到最佳效果。如果能把握好熟语的实质特点,就能根据不同语境娴熟地运用熟语为自己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