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救赎与时代缅怀

2018-05-25王玉霞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工人阶级集体主义

王玉霞

【摘 要】2011年中国内地导演张猛的《钢的琴》,被评为“零差评”电影。这部低成本影片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幽默的风格、超越常规的拍摄技法,以及饱含时代特色的人物群像等,获得了大众及诸多电影专业人士的认可。本文仅从电影主题意义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探讨电影中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在集体造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以及对逝去的工人阶级的集体缅怀。

【关键词】工人阶级;集体主义;自我救赎;时代缅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72-01

一、工人阶级对自我的双重救赎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尤其是在东北重工业城市,陈桂林以及工友们的命运无疑是可悲的,而造钢琴这件看似荒谬的事,却实现了“陈桂林们”对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救赎,也对曾经辉煌的工人阶级精神的救赎。

于陈桂林自身而言,他似乎是不幸的,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靠着昔日工人阶级的小爱好——手风琴艰难度日,每天照顾痴呆的父亲,生活虽不乐观但不失温情,而妻子小菊提出离婚并要求带走女儿,无疑让陈桂林的生活面临坍塌,所以陈桂林才会不惜一切,联合工友偷钢琴、造钢琴,这无疑是陈桂林深爱女儿的表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是陈桂林自身尊严的体现,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尊严的体现。

“钢的琴”作为本片一个符号化的隐喻,不仅代表了对女儿的爱的浅层象征,更代表了以陈桂林为首的底层小人物未来的理想和曾经的激情,使“钢的琴”成为一个乌托邦式物化形式和精神表征。“它作为一种物化形式暗含了钢厂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苦难困境的乌托邦超越精神。” [1]陈桂林坚决让女儿小元学琴的目的也在于此,“钢琴”承载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那不仅是孩子的兴趣,更是陈桂林的梦想,是体面生活的象征。当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打击之后,逐渐消解了他寄托在钢琴上的希望。在钢琴的铸造过程中,其意义已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只是陈桂林留住女儿的砝码,更是这群昔日工人们理想的承载物,陈桂林在造钢琴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生活的救赎。

于陈桂林的工友们而言,他们作为工人阶级老大哥,曾经风光无限,然而在时代转型背景下,他们纷纷沦为了靠倒卖钢铁为生的江湖大哥、无所事事的全职混混、配钥匙的退役小偷,以及与猪肉为伴的小商贩等底层小人物,造钢琴的过程不仅是陈桂林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更是这帮有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工人阶级的理想救赎。

影片结尾处造钢琴的点点滴滴和淑娴的红裙艳舞交叉剪辑,机器齿轮的每一次转动、电焊机每一次喷射的火花、钢板的每一次打磨、每一次浇铸都像一次次神圣的仪式,一如淑娴神色庄重的斗牛舞,这是他们对这即将逝去的阶级最崇敬的敬意,每一次都重新点燃了他们对已经逝去了的集体主义激情的召唤,让他们曾经深植于心的工业情感完全迸发。他们在一次次集体行动中实现了回归和救赎,“胖头与快手的昔日恩怨也因这次经历而和解,这其中兄弟情的和解是另一种阶级认同与和解。”[2]影片用多次的集体行动来完成他们对上个世纪自力更生的工人阶级的深情礼赞和集体认同。

二、对已逝时代和阶级的深情缅怀

在为数不多的表现工业题材的影片里,《钢的琴》也只是把工业题材置于一个时代背景下去表现,让它成为大时代背景的缩影,而真正流露出的是对那个逝去时代、逝去工人阶级的缅怀。

“我们这些在东北长大的孩子,对工业都有一个特别深的情结……《钢的琴》的创作,最开始也是因为想缅怀一下那个时代的东北。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特别浮躁的关系,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反倒特别平静。”[3]1950-1970年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其记忆无非就是工厂、烟囱和机器,烟囱和旧工厂成了影片集体记忆和缅怀的重要能指符号,影片中出现的三次葬礼,前两次都与这些历史符号有关。烟囱昔日的光辉不复存在,现实要求它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人们能做的只是看着这一时代消逝,看着自己的向往和梦想随着烟囱倒塌、随着漫漫灰尘的腾起而不复存在,消逝殆尽。

最后一场葬礼是陈桂林父亲的,他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亲历者,如今烟囱的定向爆破象征着那个时代真的一去不返,他也随着那个时代一同远去了。影片在一次次庄严的仪式中完成了对集体主义的礼赞,用一次次的葬礼完成了对逝去时代的缅怀,缅怀了一个时代的底层小人物对自我身份确认和情感认知。

三、结语

作为一部高度风格化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匠心独具,通过底层小人物心酸又不失喜劇意味的“铸琴”故事,不仅表现了对底层工人阶级的同情,更多是对他们精神的礼赞。把大背景下的历史叙事聚焦于当下小人物事件上,以此表现了逝去历史中小人物的自我救赎,并以一个喜剧故事极富诗意地完成了对时代的深情缅怀。

参考文献:

[1]孟海霞.《钢的琴》:家园回归与乌托邦的超越[J].电影文学,2012(8).

[2]谁的车床,谁的琴房,谁的狂欢,谁的哀伤—戴锦华谈《钢的琴》[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7916787/

[3]《钢的琴》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1(5).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工人阶级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