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面料肌理的染缬艺术设计应用

2018-05-25曹海艳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应用

摘要:染缬是中国古代防染技术总称。服装面料肌理设计是创造服装设计效果的重要构成因素,将染缬艺术服装面料肌理设计中进行应用,既可以在视觉肌理中创造服装图案和色彩的自然多变,也可以在触觉肌理中表达制作工艺和面料褶皱的凹凸立体感。

关键词:染缬;服装面料肌理;设计应用

染缬,是中国古代防染技术的总称,包括“染”和“缬”两部分,包括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夹染)和灰缬(灰染)。染,即指着色,是让布料在染料中附着颜色的过程;缬,是在面料局部或整理防止染料着色的过程。染缬是中国古代服装及饰品行业最重要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

服装设计中,服装面料体现视觉美感的要素很多,其中面料肌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服装肌理因素,是指服装造型及材料的表面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等所传递的审美体验,是满足用户视觉和触觉体验感官的首要因素。从用户不同的感知系统体验将服装面料的肌理效果进行区分,即视觉肌理效果和触觉肌理效果。视觉肌理主要指用户通过视觉感知渠道感知的关于服装造型材料的表面效果,以及这种效果带给人的主观审美体验;触觉肌理主要指通过触摸等方式感知服装材料的材料质感和纹理质地等,使用户在触觉上产生与服装产品直接接触的真实感知体验。染缬作为传统的服装制作工艺,无论是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都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意识和加工制作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染缬艺术在服装面料中进行应用,是设计师对服装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的再设计,是当代服装设计进行再创造的有力表达。

一、染缬艺术在服装面料肌理视觉审美中的应用

(一)扎染

扎染通过染色来取得色彩。扎染利用扎结时对织物的用力和捆绑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织物松紧程度不同,使染液无法均匀地扩散到织物扎结的各个部位。而在“扎”和“染”的过程中,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和制作过程中纹样染色的不可控因素,制作者在绘制构想图案和在对欲染色面料进行绑扎之后,只能在主观意识中大概构想出染色后的效果,而无法完全预知和控制最终的,这往往使扎染图案形成自然细腻的晕染效果,形式图案抽象变幻。扎染色彩也往往效果异常,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块之间晕染衔接自然流畅而没有丝毫人工造作的生硬痕迹,鲜活生动。这种不可预知的特性极大增加了扎染形色的趣味和魅力。

(二)蜡染

蜡染禁色的防染层是由蜡质材料构成,具有明显的脆性,易断裂,因此在蜡染的染色过程中,断裂的蜡质防染层会偶然性地渗透进一些染液,形成了近似于瓷器开片的异常独特的冰纹。冰纹作为偶然性和无规则性特征极强的纹样,穿插在蜡染基础图案中,为蜡染图案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趣味。当然,这种冰纹的大致走向和大小趋势,是可以通过设计师恰到好处的表现,进行人为操控的。当代社会家居生活用品中的很多种类,如台布桌布、装饰性壁挂、包装物件等,甚至服装和衣饰等,都较多地应用了蜡染制作方法。

二、染缬艺术在服装面料肌理触觉审美中的应用

与视觉感知相比,触觉感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知方式,感知效果较为直接和真实,并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传输感知信息和进行感知回应。因此,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不同,是指通过触碰材质、表面纹路等,能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粗糙与细腻、柔软与坚硬、光滑与摩擦等。

服装面料中肌理视觉美的呈现主要通过制作工艺对服装材料的影响作用。在服装设计中,通过对原始面料(即未经过肌理处理的基础面料)肌理进行再加工或再创造,使其表面产生新的组织纹理效果,产生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体现了服装设计的个性与时尚性元素,增加服装面料的触觉体验乐趣。

以扎染为例。扎的过程就是将布料扎绑成若干个疙瘩,使之不进色或浸染特殊色。常规扎染过程是将布料扎绑后进行浸润染色处理,然后拆线并对布料进行熨烫处理,使之平整。如果将这种记录扎染艺术创作过程的片段进行真实地还原,做成原生态设计,用打结、缝扎、系扎工艺体现出立体浮雕感,以扎染服装材料的触觉肌理设计形式进行展现,则构成了一种大胆、前卫并极具视觉和触觉张力的扎染缩皱服装设计风格。同时,保留褶痕也是扎染服装肌理创造的重要方法之一。面料通过扎、折、聚等扎染工艺手段,再经过高温高压加工处理,利用褶皱痕迹形成特有的扎染缩皱服装面料,塑造了完整的凹凸立体质感。

参考文献:

[1]袁琳.傳统染缬艺术元素在面料设计中时尚性重构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

[2]曹海艳,管兰生.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2(2):210-211.

[3]缪肖俊.水墨染织-服装材料设计中的染缬艺术传承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2016(7):144-145.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应用
节能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探究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