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词典收“语”问题

2018-05-25晁继周

辞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晁继周

摘 要

词典收录一部分熟语既符合学理,也是读者使用词典的需要。词典收“语”在范围、数量和释义、例证的要求上与语典都有区别。收入词典的熟语一般具有形式短小、能直接嵌入语句这样两个条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主要是成语、惯用语和一部分短小精辟的谚语。收录熟语必须注意思想内容,违反科学和正义、粗俗不雅、含有对某些人群歧视内容的熟语不宜收录。

关键词 词典 语典 熟语 成语 惯用语 谚语 歇后语 习见常用 语的思想性

“语典”和“词典”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语典收录的对象应该是语,而词典收录的对象应该是词。实际上,收“语”的辞书多命名为“词典”,如“成语词典”“諺语词典”“惯用语词典”“歇后语词典”“俗语词典”,等等。而几乎所有以“词典”命名的语文辞书,又都无一例外地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语”。

词典收录熟语,有学理上的依据。现代汉语的词,是在古代汉语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被保存下来,更多的单音节词不再独立运用,成为构成词的语素。不成词的语素,不独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中保存下来,也同时在一部分从古代沿用下来的熟语中保存。语词分立是建立在语由词组成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实际上,很多成语和相当一部分源于古代汉语的谚语,其组成成分中都含有不成词语素。成语“兵不血刃”中的“兵”、“刻舟求剑”中的“舟”、“揠苗助长”中的“揠”;谚语“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中的“贾”,“归师勿掩,穷寇莫追”中的“掩”,“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中的“察”和“徒”,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不成词语素。这些熟语都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和使用着,它们是“语”而不是词,但它们又不能完全看成是由一个个现代汉语的词组成的。词典中理应为它们留有一席之地。有的成语跟词有渊源关系,不收成语,词就没有着落,如“画蛇添足”与“蛇足”、“守株待兔”与“株守”。词典怎能舍其根而只求其末呢?

词典收录熟语更是使用者的需要。主张语词分立的学者往往主张把字典、词典、语典分得清清楚楚,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语典(包括“成语词典”之类以“词典”命名而只收语的辞书)只收语而不收字和词,这是可以做到的。字典以收字为主,也兼收词和语。以《新华字典》第11版为例,在“壁”字下就收了“坚壁清野、铜墙铁壁、作壁上观”三条成语,其中对“作壁上观”做了解释。词典以收词为主,也兼收字和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收单字11万余个,不少于任何一本常用字典;收成语和其他熟语数量未做过精确统计,但应该说常用的成语和惯用语都收录了。读者要求词典收词尽量完备,他们不关注词和语的区别,只要求常用的词语都能查到。词典收“语”,成为汉语词典的传统,读者已经习焉不察。熟语属于不属于词汇的范畴,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认识。《现汉》说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词汇包括词和成语,以及一部分形式短小的惯用语和谚语。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把熟语当作词汇的一部分,有的明确说:“词汇是词语的总和,不仅包括词,也包括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现代汉语》1962)有的虽然不做这样明确的阐释,但也都把熟语问题放在词汇一章来讲。主张语词分立的也有,近些年语汇学说提出后,这种看法就更加明确了。但是,不管对熟语归属问题怎样看,汉语词典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不把熟语排除在外,这是不争的事实。

熟语进入词典是不容置疑的。但词典收“语”与语典收“语”要求是不一样的。一是数量,语典要大于词典。二是释义,语典要详于词典。三是例句,语典多用书证,词典多用自编。

语典收“语”求全,条目多少由语典规模而定。词典收“语”注重实用,主要收习见常用的,酌收少量备查考的。人们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这是形象而贴切的。我们再做更形象一些的比喻,砖和瓦是建筑材料,水泥预制板和其他特型构件是不是建筑材料?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人们把某些熟语说成是词的等价物,是说这些“语”在语言中起着跟词一样的作用。收入词典的熟语,一般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形式短小,一个是能直接嵌入语句、起相当于一个词的作用。哪些熟语具备这样的条件?主要是成语、惯用语和一部分短小精辟的谚语。成语为四字格,形式偏于短小;习见常用的成语大多能嵌入语句,像一个词那样发挥作用。如“培养孩子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贫困地区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里的“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等成语在句子中就像一个词一样发挥着作用。惯用语也有这个特点,如“谁犯的错误谁负责,不能让别人背黑锅”“有什么事别藏着掖着,咱们当面锣对面鼓说清楚”。这里的惯用语“背黑锅、当面锣对面鼓”以其完整的引申义被人们理解和使用,像一个词一样不留痕迹。《现汉》收的最长的惯用语是12个字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它在使用时也是嵌在句子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红楼梦》第77回,贾宝玉叹息晴雯身染重病被驱逐不知还能不能“见他一面两面了”,袭人认为此语不吉利,说宝玉:“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然说一句略妨碍些的话,就说是不利之谈,你如今好好的咒他,是该的了!”这个惯用语虽长,但是嵌入句中,天衣无缝。谚语和歇后语情况有些不同。谚语一般做引用语使用,前面冠以“俗话说”等语。有些较短的谚语,使用时前面不加“俗话说”一类提示语,独立成句,启示下面要说的事理,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具有收入词典的资格。歇后语本身由引语(谜面)和注语(谜底)两部分组成,是不可能嵌入语句当一个词使用的。在相声表演中,引语和注语之间,常有另一个人插话,就更谈不上是“词的等价物”了。这就是为什么《现汉》这类词典中谚语收的数量较少,而歇后语仅收的几条还是把谜面和谜底合为一体,相当于惯用语来收的,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打开天窗说亮话”等。

熟语的收录,我们常说的一个原则是“习见常用”。“习见常用”依据什么?依据的是科学的语频统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制的《现代汉语常用语表》(稿)(以下简称《语表》)为我们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这个《语表》向我们说明: 成语使用的频次最高,高频成语的数量远比其他三种熟语高得多。其次是惯用语。谚语由于出现的时代跨度大,使用的地域差别大,真正高频的谚语并不多。歇后语的情况更具特殊性。歇后语口语性强,地域性强,能产性强,绝对数量很大,但在全民范围流行的高频歇后语数量极少。我们来看一下《语表》所提供的数据。进入有效基础语目的歇后语达到35926条,但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的只有35条,35399条频次竟然为0。词典或语典中收录歇后语不能与成语、惯用语、谚语一样看待,如果勉强按一定比例收歇后语,那就犯了“矮子里面拔将军”的错误。

语有一点不同于词,那就是语有思想性。因此,词典也好,语典也好,收录熟语必须考虑到所收熟语的思想内容,违反科学和正义的、粗俗不雅的、含有对某些人群歧视内容的都要慎重对待: 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哪些即使收也要在释义中体现编者的主观倾向性。像“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或者不收,或者注解时加以必要的批判。这方面问题最突出的是歇后语。歇后语多来自群众口语,有生动、风趣的优点,也有不少词典或语典收录时需要注意规避的内容。一条“蒙古大夫——恶治”的歇后语,就曾引起轩然大波,造成严重后果。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新华社公布了第一批禁用词,第一条就是“对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歇后语中这类蔑称比比皆是。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对残障人士蔑称的歇后语,尽管有些使用频率很高(如“瞎子点灯——白费蜡”“聋子的耳朵——摆设”“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律都不要收;已经收了这些歇后语的词典或语典修订时也应一律删去。

总之,词典收录熟语既符合学理,也是读者使用的需要。词典收录熟语无论在数量和范围方面,还是在释义要求方面都有别于语典。由于熟语具有思想性,词典对某些熟语在收录或释义方面都应取慎重态度。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中国社会科學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