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之略见

2018-05-23孙国庆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赵孟頫成就书法

孙国庆

[摘要]纵观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通过拜读和鉴赏有着“元人冠冕”之美誉的赵孟颊大师传世的经典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他把元初日渐式微的书法艺术引领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风貌,使元代书法焕然一新,独树一格。赵孟頫卓著的书法艺术成就,为元代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赵孟頫;书法;书画同源;成就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93- 02

赵孟頫年少時在坎坷忧患中学习并或有成就,作为南宋遗逸出仕元朝。晚年的仕途顺畅,位居高位让后人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从书法艺术成就的角度客观评价,他学识渊博,在书法方面造诣颇高,留下不少经典的书法作品供后人学习借鉴。

一、跌宕起伏的生平

赵孟頫(1254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氏,他出身于宋朝皇亲贵胄,他的父亲赵与訔出任官职且好善诗文书画,家中富有珍藏,让其有较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赵孟頫年幼时就展现极高的天赋,读书能够过目成诵,五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运笔如风。在赵孟頫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的过世以至于家道日就衰败。母亲邱氏担起对赵孟頫的抚养和教导的责任。赵孟頫十四岁的时候替父入补官位,就职真州司户参军一职。这时蒙宋两军战事频频,南宋政权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弃官离去回到老家避难,他并没有因政局的变化而荒废学业,益发努力地苦研学问,向著名画家钱选,周密等才气出众的文人逸士学习绘画,受益良多。

元朝至元十四年,在元廷为吏尚书的夹古引荐赵孟頫在元为官。他宁愿湮没才气,也不肯入元为官,并且婉拒了夹古的推荐。一晃十余年过去,生活艰巨的赵孟頫边静心研习学业,艺术造诣循序渐进,边缔结四方名流谈艺论道,声名远扬于朝廷。至元二十三年,此刻的赵孟頫对人元为官的态度发生了些许细微的变化。他转入天台山,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所学去帮助百姓。元世祖赞赏赵孟頫才华,在南宋覆灭十多年后赵孟頫首次人元朝就任官职。元贞元年,世祖去世后,元朝矛盾激化,然而赵孟頫心中早作打算称病回乡。大德三年,赵孟頫46岁重新被委任官职作儒学提举。延祜三年,63岁的赵孟頫官阶较高,四海名扬,名声赫赫。此时赵孟頫的职场生涯到达了最高峰。赵孟頫在元廷经历五位皇帝,在看似享受无尽尊荣华贵的背后,内心无处不填塞着苦楚。后世因他人元为仕对其书画艺术成就褒贬不一。69岁的赵孟頫在这年秋天,带着终生的愧疚和世人的褒贬,摆脱了伴随了他一生内心压抑和充满痛苦抵牾的人生。赵孟頫离世后被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二、卓绝的书法成就

(一)学习缘由一家学传承,佛道启迪

赵孟頫在艺术上堪称是全面发展,精通诗词歌赋,画艺超群,其中以书画的成就最高。赵宋王朝拥有不少数艺术成就高的帝王,艺术造诣精进的特别是宋高宗。赵孟頫作为前朝宗室的一员,学习宋高宗的书法算是秉承家学,早年承袭唐宗遗风与高宗书法有相类似之处。他在学习前人书法时能够探察其精髓,心领神会,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独特书体。

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为夫妻书家。其妻管道升白幼学习书画,同赵孟頫一样坚信佛法。中峰明本和尚是他们的书法老师,他善书法,手书遗迹甚少。赵孟頫向中锋和尚学佛多年,觉悟不断提高。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的禅定功夫,禅宗所提倡的心境,对赵孟頫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力。随着元代道教的兴盛发展,文人习道之风日益成弥。他们谈玄论道,交友于道教中人,书画家以“道人”为号的人很多,包括赵孟頫,他号松雪道人,传世作品也与道教有关。由于赵孟頫与佛道两家关系密切,所以书法创作深受两派思想的启迪。

(二)罕体特色一精通各体,融会贯通

在书法上他于隶,篆,楷,行,草诸书体都有精深造诣,同时期的书法家对他非常推崇,在当时他被世人称楷书四大家之一,可见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在同时期的书法家中多半只会行书、草书,而赵孟頫在书法上精通各体,冠绝古今,并且在书法作品创作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国内外还被国外书法爱好者收藏赏析,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书法方面赵体楷书的特点是笔画简化,动感较强。赵孟頫在学习前人的书法时变古为今,他对字体的章法布局十分严谨,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提出“楷书当为天下先”的理念。《道德经》是赵孟頫抄写的经文中的佳作,它是楷书类的代表作,其书法用笔规矩,字体T致秀丽,结构严谨,因字赋形,形成用笔网转流美风格独特。《道德经》彰显了赵孟頫的小楷书法风韵。明代文征明给予他楷书评价为“楷法精绝”。赵孟頫楷书还有一个独特的特色,那就是他在进行楷书的书写时略带行书的笔法融入其中,笔法变化多端,字字显得宽绰秀美,产生带有时代气息的新格调给人以稳重、秀丽的视觉欣赏。

赵孟頫取法“二王”为主,普遍汲取晋,唐,宋,诸家。他的行书风格圆润遒健,端正华美,秀润明净。赵孟頫有影响的行书墨本有《烟江叠嶂诗》,《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吴兴赋》等。

赵孟頫能写精美的小篆,为后来清代的篆书发展起了引导作用,但他存世的石刻并不多,主要是一些碑额和墓志铭,代表作有《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清殿》,《松江宝云寺记》等。赵孟頫遗留于世的隶书作品很少,比不上篆书艺术造诣高深,他曾以钟鼎文,小篆等六种书体书写《千字文》。他谙熟古今文字,用笔精熟对他们掌握得心应手,取各家之长,各体兼善,形成了崇尚古法古意的艺术特色在整个书法界也是罕见的。

三、超前的书论主张

(一)“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成就,不单单呈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还在于他善于汲取先贤书法的精髓,从而使他提出了一些关于练习书法的著名的书论主张。赵孟頫基于对书法书写的独特技巧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即他的书论主张的核心,同时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所奉行的真谛。从古到今在众多大书法家的作品里能清晰地看到书家们巧妙而精到地运用笔法,笔法呈现千变万化。笔法作为书法技艺的核心,所以说作为一个书家,必须懂得用笔,亦要对笔法、笔势、笔意了解和探索研究,方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贵有古意与继承创新”

赵孟頫基于对书法创作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贵有古意与继承创新”。赵孟頫学习书法的环境与其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元朝是蒙卉‘族建立的,多民族融合的朝代,他虽立足于元朝,却有意将书风引向晋唐,以独特的超前观念来崇尚古意,追求清新隽秀。

艺术贵在创新,当然书法也不例外,我们需要在继承前辈们的优秀书法技法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融入书法练习,使书法风格独树一帜。

(三)“精选勤学持之以恒”

对于学习书法的真挚的态度赵孟頫提出了“精选勤学持之以恒”。学习书法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想要学有所成,需要勤加练习,持之以恒。赵孟頫早从五岁时就开始书法练习,从临卉.人手,日雕月琢地练习《千字文》,数载未曾停歇。再看卉‘往今来名家们,哪一个不是勤学苦练,长久坚持才成功的。前人对书法的契而不舍、孜孜不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书法要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名家帖子长久的勤练下去,同时以他们的学习书法精神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走向通往书法的艺术之门感受书法的魅力,取得不错的成就。

(四)“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对用笔的谙熟和独到见解中提出著名书论主张“须知书画本来同”影响久远。赵孟頫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书面同源,他认为书法与绘画存在相似和相通之处,书面在创作时使用的媒介材料大致上趋同,绘画的用笔有赖于书法的基本功,享有共同的笔墨精神。赵孟頫作为一个艺术全才,在书法和绘画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秀石疏林图》为书法和绘画的结合提供了很好地例证。

这些书论主张在他的传世作品《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歸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松雪斋文集》等书迹中均有体现。

四、总结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书法是其精髓,书法艺术是民族珍宝,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传承千百年。赵孟頫在元代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拥有全方面艺术才能的大家,他的一生几乎致力于研究前人的书法风格,贯穿斟酌而白成一体,炉火纯青的技法人称赵体,亦然是对他书法成就的一个高度肯定。

赵孟頫作为元朝集大成者的艺术家,在书法和绘画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元代书坛起初因特殊的朝代更替导致书法艺术逐渐萎靡,赵孟頫打出“复古”的旗帜,他以独具特色的书法技法和理论主张,开创时代新风,对于复兴元代书坛有着重要的作用。赵孟頫在书法上的理论和创新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整个元朝,形成了“元人尚态”的书法艺术时代特征,他成为元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并对明清时期的书法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赵孟頫作为一位书史上少见的集一身才华的大艺术家,通过鉴赏和临摹他的传世书迹能够了解元代书法的发展历史,有研究的史学价值。他在书法上取得的艺术成就,让他最终成为一代书擎,奠定了他人无法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他给世人遗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书法真迹作品,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临摹样本,亦对当代学习书法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道斌.赵孟頫年谱[M].郑州:河南出版社,1985:22 - 23.

[2]王力椮.赵孟頫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J].名人档案,2017(6):118 - 119.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9 - 230.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08 - 309.

[5]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256 - 258.

猜你喜欢

赵孟頫成就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了不起的成就
书法欣赏
赵孟頫《汉汲黯传》
失恋“成就”的CEO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