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木 让世界了解中国茶

2018-05-20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茶类罗杰茶艺

文 本刊记者 张志国

年轻、漂亮、干练、利落、有品位,这是吉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喝咖啡,不喝饮料,10多年前就与茶结缘的女孩儿吉木说,与茶结缘 受益匪浅。

现在的吉木是高级茶艺师、茶文化培训师、英日汉三语译者。2016年,她创立了吉木工作室,业务涉及制茶、评茶、茶器设计、茶文化培训、茶学著作翻译。

“茶迷”养成记

小时候,和大多数中国北方的孩子一样,吉木觉得茶就是大人巨大茶缸里或多或少的弱嫩叶片,与开水结合,带来茶色和淡淡的苦味,可有可无、却又习以为常。

人生如茶,品茶如品味人生。

面对记者,吉木讲起了与茶最初的渊源——

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姥爷来家里小住,大玻璃茶杯里出现了另一种茶叶,巨大厚实的叶片占据了半杯的体积,汤色也更深,浅棕透亮。当时很多人在客厅聊天,吉木好奇地径直走过去捧起姥爷的茶杯咕咚喝了一口,这时好像有人看见说这是铁观音茶如何如何。并不苦,也不算香,独特浓郁的滋味齿舌间微妙的收敛感,加上耳边初次听说的“铁观音”这个奇怪名字,以至于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姥爷肯定想不到,这咕咚一口之后的10年,我成为了茶的爱好者,结识了许多茶友茶商甚至茶农,我的第一次茶旅,恰巧也就是出产铁观音的福建安溪。”

吉木从小就颇有语言天赋,也喜爱外语,本科学习日语,研究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后来吉木就职于一家大型国企,从事对外培训工作。

记得是在2006年,当时吉木就职的培训中心组织了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一位爱茶的老师给中外师生们讲解了中国茶的基础知识,并泡了几种茶请大家品饮,茶这种貌似熟悉的日常饮料以一种全新的神秘优雅的姿态出现,而且散发着前所未有的迷人芳香,在座的几个国家的学生用不同语言交流着品茶的感受,而对于茶的美好,大家又达成了突破了言语的默契,甚至小时候姥爷茶缸里铁观音的记忆,也一起被唤起,吉木说从那天起,她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茶迷。

作为“茶迷”试着与茶接近,吉木是通过四条途经接近的。

首先是拜师学“艺”,开始身边没有几位喝茶的朋友,所以吉木报名了一个茶艺学习班,系统学习茶基础理论,并报考茶艺师。

“现在想来,开始的时候有些可笑的,会被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吸引,一袭旗袍,一曲琴,手势、位置、颂词,会觉得一些形式就是’美’,就是’专业’的体现。”刻意营造的环境,闪光灯频频闪起时,泡出的未必是最美味的茶。但是,对于最初茶艺班的学习经历,吉木还是十分珍惜,因为正是那时,在非常集中的一段时期,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理论,品尝了各大茶类的代表名茶,熟知了不同茶类的泡饮方法。

第二条途经是茶会“斗”茶,去茶店、去茶城、去茶友的空间、相熟的茶商,总有讲不完的经验和故事,茶友的相聚,也总有分不出的高下,这是开心的体验,可以密集地学到很多经验,但是十分需要过滤,同样会交出大笔学费。

第三是漫游书海,爱茶人爱读茶书,从陆鸿渐到吴觉农,从苏东坡到乾隆爷,从天心到威廉,历史、民俗、贸易、种植、气象、化学,吉木说,“我藏有茶相关的书籍四百多册,书是最好的茶友,只是不能对饮一杯。”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与茶接近的途经,就是产地学茶,采茶,揉茶,翻茶,炒茶,亲眼参观实况,向茶农和制茶师傅提问,亲手实践。吉木说,她已经7次赴浙江、安徽、云南、福建等茶区看茶学茶,高山云雾出好茶,对于晕车厉害的她来说,每上一次茶山都是巨大的挑战,有一次,搭茶农朋友的吉普车上山,半路上吉木脸色蜡黄,“对不起……能不能停一会……”

吉木参与茶叶制作

跳下车的她,躺在路边草地上一动不动,大家打趣说,喂,那里有个人,去踢踢看还活着吗。

吉木哼哼着:“把我埋在茶树下吧……”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用手机拍下了这副惨相。

可是这点困难挡不住她学茶的决心,几个小时的山路,晕得翻江倒海的她,只要到达目的地看到茶园,立马精神了,一蹦三尺高。

越实践,越知道所知尚浅,越走远,越体会茶路无尽。

做一个茶文化宣讲者

终于,从一个积极努力的茶迷,吉木成为了专业的茶文化宣讲者。

开始讲茶,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

第一个茶文化讲座,是面对一些外国留学生,吉木是“客串”作为茶艺师被邀请去做演示的,没想到到了问答环节,英语专业的老师不能回答学生关于制茶的问题,请吉木来回答,吉木直接用英语回答了,学生很吃惊这位一直默默演示茶艺的老师原来也可以讲英文,于是接连问了很多关于茶的问题,大家热烈探讨起来。

与茶叶结缘的女孩

之后,校方邀请吉木单独开课,为留学生们讲中国茶文化 。在吉木的课上,各国学生可以听到流利专业的全英文讲解,可以了解到茶的起源、传承、变迁,茶的民俗、艺术,茶在每个中国人生活中的样子,还可以品尝各茶类的名茶,甚至亲手泡一壶茶,按中国的礼仪邀请朋友品饮,吉木的茶课很快成为留学生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化课之一,在每一场讲座结束时,同学们都会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一位早就喜爱东方文化的欧美学生,要在大家离开课堂之前特意走近吉木老师,鞠一个九十度的躬,一字一句地说:“谢谢老师。”

现在很多业内人知道吉木,是一位能讲外语的茶文化老师,但其实作为一名茶讲师,并不只是“能讲英语”那么简单。“发酵”和“氧化”用哪个翻译更为准确?“西湖龙井”、“碧螺春”“白牡丹”用音译还是意译更能方便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茶学方面的外语资料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种植和加工方面,吉木只好整理各种专业书籍,结合国外的资料,请教名师,再一次次和外国朋友确认……为了呈现出专业完善的课程,吉木总结整理了几万字的笔记,身边的几位英美籍朋友,个个都被她问成了半个茶类专家。

吉木说,在她的学生里,印象最深的是法国人罗杰,他会说一些汉语,在第一次茶课上,吉木请大家谈对茶的印象,罗杰用汉语说道:“我每天都喝咖啡,不太喜欢茶,茶没有咖啡香,没有咖啡好喝。”吉木说,“你的汉语说得不错,希望你今天也体验一下中国茶的香。”于是,带罗杰和同学们冲泡品尝了清新甜香的福鼎白茶、馥郁果香的祁门红茶、焙火焦香的武夷岩茶、优雅陈香的云南普洱茶……而且从种植产区、发酵工艺、储藏科学等方便比较了中国茶和法国葡萄酒,说“不喜欢茶”的罗杰第一个喜欢上了中国茶,听说自己去买了很多茶叶和茶具,每天喝茶,同学们笑他,罗杰现在喝茶喝得像个英国人似的!罗杰机智地说,谁说的,是像个中国人似的。

虽然有很多外国学生,但是比起外国学生,吉木更重视的是面对国人的茶课。作为中国人,茶从小就在我们身边,但是由于兴趣、时间、精力等条件,决定了每个人对茶的认知程度和欣赏水平各不相同,很多人对茶的了解十分欠缺。想喝茶,不知道有哪些茶类,什么茶适合自己;想买茶,不明白价位和品质,只能看广告或者听茶商讲故事;想送茶,只看包装,不懂得传统文化和习俗。有时候对茶的误解,竟然比外国人还深。

有的学生迟疑地说,我怕喝茶会失眠。吉木耐心地说,大部分喝茶失眠的人都是对茶中的茶多酚成分敏感,茶多酚有一定的神经兴奋作用,这也是人对于茶最初发现利用的原因。但是对茶多酚的敏感度因人而异,而且茶种类繁多,发酵程度各不相同,茶中含有近千种化学物质,绝大多数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体质尝试不同茶类,选对了茶,不失眠反而安神。

还有一次,一位阿姨拿着一块茶饼来参加活动,她找到吉木问道,这据说是一块六十年代的熟普洱茶,是别人送我先生的珍贵礼物,老师说是该喝了还是继续保存?

吉木回答说,准确地说,六十年代的熟普是不存在的。熟普洱茶其实没有很久的历史,它是选用云南大叶种毛茶,引进安化黑茶的“渥堆”发酵技术, 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才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由于渥堆发酵,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作用,减少了刺激性。也就是说如果六十年代制造的,都是生普洱茶,即便它经过了自然的转化。而无论是生、熟普洱茶或是其他任何茶,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保存不当的茶有害健康。

吉木设计了针对国人的一系列茶课,有针对入门的基础介绍,有贴近生活的识茶、泡茶法和茶健康课,有适合商务人士的茶礼仪与茶文化,还有关于茶的诗文、美术鉴赏课,吉木在茶课上,只讲科学,不讲“修行”,只讲历史,不讲“传说”,在宣讲茶文化的道路上,吉木在不断践行探索、务实钻研。在每一场讲座结束的时候,吉木都会送给大家同样的结语:

“我们有各自的茶路,通过今天的讲座,无论你把茶作为一项津津乐道的业余爱好,亦或走上专业道路投身其中,甚至只是享受了今天这一碗茶的悠闲时光,我都非常感谢,期待更多的朋友能一路同行。 ”

中国茶,飘香四海

吉木工作室成立以来,参与制茶、评茶、新茶研发、茶器设计和茶事活动,还做一些茶学著作的翻译,最主要的业务是茶文化培训,已经为十余个国家的学员,举行过近百场的讲座活动,从驻华使节到留学生,从老茶客到“茶小白”,吉木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去传播、分享和交流,最近,她还玩起了“跨界”,在大型学术会议的间隙加入品茶沙龙,让学术精英们劳逸结合的同时学到有益的知识;和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合作,把茶席摆到高山上旷野中,教那些户外玩家围炉煮茶;工厂、银行、军队、医院,吉木老师的茶课远远突破了人们对“茶”的固有印象。

独处的时候,除了喝茶,吉木最爱读书和写作,她创作的关于茶的作品曾发表在《中华茶人》、《茶讯》等业内杂志上,自己还经营着公众号“吉木工作室”,时常更新她对茶经典的解读体会,她的寻茶之旅,和中英文对照的茶科普,全部是原创。

吉木说,“茶有百益而无一害,最想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茶。”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吉木说她喜欢茶。

吉木和她的外国学生们

猜你喜欢

茶类罗杰茶艺
山那边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消防员的一天
茶艺
常喝白茶益处多
校园茶艺飘香
烤红薯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