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歌行(组诗)

2018-05-17林野散客

雪莲 2018年4期
关键词:散客诗歌

晨 炼

最早的练习是沿黑暗的路径行走

在古老的西山 天光黯淡

形形色色的人在轮番上路

急促的呼息声此起彼伏

星辰幽明

戏楼新建的宽阔地上

一个七岁的男孩在玩他的腿

一个女孩子的倒立引来朦胧的围观

一个六十岁的男人

已停下了奔跑和跳跃

开始倒退着走路

从终点回到起点

最早上山的人就是最早下山的人

在山下 只有最后起床的人

才打开了门和窗子

屋子里弥漫出一夜长谈

和前一世的习气

在下山如潮的人流中

这个短襟打扮的人

仗风而行 溯流而上

最后的练习是沿五彩的悬崖奔走

从早晨走向中午

谁打开了清晨

放出了清新的空气

谁擦亮湛蓝的天空

放出了青草和鸟鸣

此刻,近处的云岭雪一样洁白

远处的马衔山,一千年来

只是几片云的故乡

山下行走的那人

像一束光一样匆忙

不寂寞也不孤单

他要从早晨一直走向中午

黄昏还远

他的黑夜远没有到来

大风之夜

大风翻飞的今夜

什么在不停的追逐

一个人糊涂在天地间

一个人糊涂在十亿人的脚步中

听到生命在渐离渐远时传来

轻轻的回音

大风使我想起了隐匿的祖先

想起了我们的前生

想起了旷古持久的道路

每年的风中都走过耕田的队伍

无雨的清明故乡遥远

春荒却使麦粒无处落种

今夜,春风就这样穿过

千秋青史,班驳文案

咬文嚼字的人只在一页纸上

看到万众的生命随风播种

而自己只是一粒

无法下播的麦种

书本中的生活

让我们远离繁华的尘世

遠离窗外碌碌无为的奋斗

停在书本中,像一枚洁白的书签

让我们把短暂而珍贵的时日守住

不让风翻走。文字啊!

这上帝的蜘蛛……

让它到人心上结网

让它像墨雨一样散落那些秋天的木叶

散落花朵一样无告无望的钟声

散落日暮穷途中的山路和雪

散落一个时代的繁华的旧梦

让那些伟大的城邦和他的人民

把古人的思想不只挂在嘴巴上

还要在紊乱的灯火里

用书本把黯淡的生活点成快乐

拾穗者

这些暂时还没有归仓的颗粒

仍在秋风吹拂的大地上

声势浩大的收获已经过去

那些曾把脸映在麦芒边的人

是一群被命运压弯了腰的人

此刻早在阴凉处休息或交谈

主人要了却的心愿

得靠几个拾穗者的谨慎前行

在我知道的时光中

他们从这个秋天走到那一个秋天

一个秋天也不原漏掉

但只能

从苍茫大地上

收藏一束束冷却的火焰

麦杆画

早晨它们还是生长的庄稼

晚上已被割下,晒干

让柔丽的生命在转瞬间感受荒凉

沉默的是大多数

它们将在家畜中得到永生

成为地上的粪,风中的土

只有少数被挽留下来

去珍惜自己的骨头

去可怜同类的尘土

想着日后全新的生活

将被硫磺熏蒸

将被烙铁烧着①

身体疲惫如烟熏的皮袋

回忆麦地里曾经的吹唱

追想到春天时它们已哭了

当麦杆们在痛苦的涅槃中达到永生时

有人在黄土的墙上听到了这残缺的声音

有人已借此赢得了美学史上几平方尺的土地

注释:①麦杆画是用当地的麦杆晒干后,用硫磺熏蒸,烙铁烙烧等多种工序而成。

爱石说

起初所爱的是古剑

爱它的锋芒不露锈迹斑斑

后来所爱的是陶罐

爱它的朴实自然沉默不言

现在所爱的是石砚

爱它的漆黑如夜寂静如禅

之后我将爱石上的落日

爱它的辉煌和大气

爱石上的旷野和大树

爱它的落叶和尘土

爱那些卑微得近乎无用的东西

爱那年走在赤壁上的人

怀念古人也怀念自己

南山下荷锄的人

赏花也赏人

古砚旁奋笔的人

磨墨也磨沮丧的人生

于是爱上了养鹤的人,种草的人

炼气的人,打坐的人

爱上了鹤鸣九皋,花开四照

爱上了百无一用大雅绝论

爱上了他们与时代脱节的生活

(在夕阳的残照中郁郁寡欢

他们都被人流挤到路的一边)

我爱他们慧明而绝望的眼神

如同春天的曹植爱着仙子

秋天的老杜怀念着李白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

也只是我的师兄

现在,我就要拍拍他们的肩膀

说出我的些许痴爱

散客说诗

像明朝的中期之后,时代正经历一个精力旺盛后的怠倦。崭新的事物在崛起,在慢慢长大,但旧的事物在衰退中还没有崩溃。经济在主导一切,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如果现在反用前两年那句流行的俗语会更有意思:那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肤浅的繁华给肤浅的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可能。这其实也是弃诗的时代,许多东西流行得太快,消亡得过早,其中包括诗歌。说诗歌其实是在说思想,说人。目前,至少有两类人正在成为诗歌发展的障碍:第一类人是语言精致而思想平庸,缺乏人格力量的写作者,他们是近年来平庸诗歌居高不下的原因;第二类是具有诗人气质而缺乏语言力量,他们理应成为一个好诗人,但狂放的天性使他们读书甚少,根底薄弱,他们耗费一生也可能烧不出几颗诗歌的舍利子。所以,前一类人的作品太像诗,精致过头而伤于小气,技术含量过高而人格魅力过少,这样的诗歌适合于南方,那些书院小才人小市民常为此类作品而扬扬得意;后一类人的作品太不像詩,废话连篇而累于抒情,语言功底太差而无大意境,这类诗常见于北地,是偏僻地方缺乏诗歌训练和交流的作品。所以前一类诗容易骗编辑而不能骗熟悉他的朋友,后一类诗容易骗自己而不能骗真正懂诗的人。但这两类作品常常见于报刊,原因大概只有一条,这就是那些不以诗为重的编辑已成了这些写作者的朋友。

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这里,我用手写下的汉字不计其数,但最多的是报告,是通知,是用别人的姓名替代我劳动成果的东西。但在业余时间我还会写下:苍凉的命运之书,写下在陇中的天堂里,我和我的朋友用梦幻播种的贫穷。这个时候我出手极快,因为这是我生命中真正拥有的东西。于是我可以读诗自误,拥书自重,朋友遍布陇中,自诩是深知诗家三昧的一方人物。但目前我还不敢说,我拥有诗歌评判的标准,拥有尺子和秤。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一首诗,也许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除了我的经验,一定有别人的经验,更有历史的经验——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都缺乏一双好眼睛,根本谈不上孙大圣的本事。因为我们缺乏在世俗的五指山下长时间修炼的耐心和勇气。

【作者简介】林野散客,1975年出生于甘肃定西,原名杨学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理事。自1998年以来开始以林野、散客或林野散客等笔名写作,诗歌散见于《星星》、《秋水》、《飞天》、《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或文化网站。已出版发行的个人诗集有《老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漂萍》(作家出版社1998年)等。2002年主编《陇中青年诗选》。作品曾获甘肃省第十四、十七界杂文奖、甘肃《飞天》文学奖等,并入选多种选集。现为定西市作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散客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基于散客旅游供应链视角的旅游产品探讨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分析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管理
基于散客需求的旅行社分销渠道的创新和优化研究
伦理视域下城市散客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诗歌论
旅行社散客拼团接待模式分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