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与人力资本

2018-05-17刘运转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陷阱

刘运转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后发优势”的赶超战略,在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自然资源红利支撑下创造了经济30年的“增长奇迹”[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4 328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6年人均GDP为8 123美元,逐步进入高收入阶段。随着支撑“后发优势”战略的发展基础发生变化,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技术创新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国际经验显示,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容易出现内驱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最早出现在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中,Gill and Kharas(2007)认为落后国家发展在成熟的产业占据优势,发达国家在技术迅速革新的产业占据主导,中等收入国家则可能缺乏比较优势,经济长期停滞[2]。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日韩等13个国家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Gabriel Im & Rosenblatt(2013)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长比率比富有的国家发展得快,最终就能追上富有的国家[3]。姚枝仲(2014)研究发现要在50年之内从低收入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到高收入阶段,其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需要保持在5%以上[4]75-88。一个国家只有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才有可能顺利跨域“中等收入陷阱”。

一、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经济增长问题,Solow(1956)等学者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构建了索洛模型,结论是如果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报酬大致是其对产出的贡献,那么在物质资本积累上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解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和跨国收入的差距的大部分[5]65-94。以上结论是否定性的,没有对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提出令人满意的答案。20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的内生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要素收益递增和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Mankiw, Romer,Weil(1992)等学者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积累,构建了MRW模型,得出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不大的差距导致收入的巨大差距的结论[6]407-437,与现实的世界基本吻合,克服了索洛模型的缺陷,相应的经验研究也基本证实了他们的估计。学术界人士通常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内的学者基本都肯定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如洪银兴(2013)认为创新驱动是目前经济新的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变的关键[7]5-11。不过有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只有达到一定值之后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如王永水,朱平芳(2016)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存在“门槛效应”,对我国现阶段有很大启发[8]13-19。

二、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逻辑

关于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们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就是人力资本[9]15。贝克尔认为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投资,排除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影响后,中学和大学教育也能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在欠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另外在职培训也是工薪阶层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和培训不但能提高自身效率,知识的外溢性也能提高社会的效率。如高技能者的增加不但提高自身生产率,也能促进低技能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从事高技能的劳动者从事家务等工作的机会成本会上升,就会外包给低技能的劳动者,促进整个社会收入效率的提高[10]55。20世纪60年代,伴随工业化的起步,教育在韩国开始受到重视,目前凭借完善的教育体系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形成很多有竞争力的高级产业,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由于失业率较高,贫困人口过半,限制了教育人力资本积累,长期经济增长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狭义地等同于教育和培训,忽略健康也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能会低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者而高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健康能影响人的体魄和智力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的长短也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投资行为,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贫穷落后的地区,即便政府提供较好的师资和设施,如果学生们身体虚弱或者营养不良,这些设施和投资也不能充分被利用。

人力资本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质量、在岗培训、家教等,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我国人力资本现状,并与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比较,寻求存在的不足、分析深层次的因素以及改善的路径。

三、中国人力资本现状及比较分析

韩国1988年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1995年人均GDP达到12 403.9美元,历经7年时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而阿根廷20世纪初曾经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1988年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由于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至今还没有进入高收入阶段。研究表明以上两类国家发展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差异上,其中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与韩国和阿根廷等典型国家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寻求经济成功转型路径,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

(一)教育人力资本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行,中国人力资本加速增长,2010年人力资本数量(15~64岁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相乘)世界第一。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可以通过提供知识、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和投资力度,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是否意味中国具有人力资本优势,有利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通过中国与韩国、阿根廷进行就业人口教育程度的对比来说明,见表1。

表1 2016年中国、阿根廷、韩国和1995年韩国受教育程度比较①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2016年就业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韩国对比期和1995年的水平,也落后阿根廷对比期水平,教育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全民重视教育、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及良好的出国留学的风气使韩国拥有极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摆脱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等不利因素的瓶颈,促使高技术行业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迅速提升,在1995年追上甚至超越传统的资源型行业和低技术行业,是其经济起飞和产业成功转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与韩国不同,阿根廷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贫困人口过半导致的教育人力资本不足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和经济的发展潜力,主导产业难以升级,经济转型困难重重,使它们长期无法突破中等收入的瓶颈。能否基于中国教育人力资本不足的因素,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决定中国走向不同的发展之路。

中国教育人力资本质量不高的因素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非重点大学就业困难的问题,使上大学的激励不断降低,限制了人力资本积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落后地区教育质量,即使同一城市偏远地段的学校教育质量也低于市中心区域(韩国城市和农村的高中教育几乎不存在差异);收入的不公平可能会使以上情况更加恶化,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年轻人,面临较高的学费和机会成本,保持较高的辍学率。受教育水平影响个人的发展机会和收入状况,会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

(二)健康人力资本

关于健康人力资本,学者主要从营养和健康投资的角度分析。营养水平的提高(福格尔型健康人力资本)和健康投资的增加(格罗斯曼型健康人力资本)能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总人口中参与劳动人数的比率和个人参与劳动的时间,并且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最终提高了产出效率[11]143-155。所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能力,会促进经济增长。但过高的健康投资可能会挤占物质资本积累,抑制经济增长。大部分实证研究支持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特别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营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显著健康水平。下面选择反映营养和健康投资方面的指标与阿根廷和韩国进行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中国2015年的健康人力资本指标整体落后于对比期的阿根廷,但同时两国都远远落后于韩国对比期水平,好于1995年韩国的水平。韩国的健康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1962~1995 年间,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健康人力资本使得韩国年经济增长率增加了 1%[12]。而阿根廷则长期受到医疗卫生条件不足的困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效率。

表2 2015年中国、阿根廷、韩国和1995年韩国健康人力资本指标比较①

中国健康和营养状况表现差强人意。食品安全问题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另外,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本不平等,在偏远的农村,学生存在严重的营养和健康问题,限制了该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13]8-18。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偏远农村等低收入的群体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四、人力资本积累与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性破坏,是不断的破坏旧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强调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对提高生产力的影响。人力资本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其积累水平决定了一国创新能力。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原始创新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 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国内技术吸收能力,对吸收国外技术和再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创新现状

用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作为评价创新程度,表3是2015年中国和部分国家创新程度比较,以及对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影响等。

表3  2015年中国、阿根廷、韩国以及1995年韩国创新比较

从表3看出中国目前获得居民专利申请量远远高于阿根廷和韩国,但反应创新程度的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优势不明显,虽高于阿根廷同期水平,但远远落后于韩国同期以及1995年的水平,说明我国的创新竞争力还不强。创新人才缺乏以及人力资本处于较低的积累路径导致更多的企业愿意以技术引进为基础进行模仿创新,不愿意进行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自主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但创新程度仍然较低,在新兴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较弱,抑制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转型。

(二)影响

从表3中看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大,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接近韩国目前的水平。不过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出口的仍然主要是传统的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减弱,竞争力下降,需培育新的动力。借鉴韩国等国家转型的经验,进行相应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中国的竞争力。

五、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分析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限制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技术赶超、创新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改变中国人力资本不足的现状,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教育发展有利于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健康的投资能提高教育绩效。为此,一方面应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注重高端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培养,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健康方面的投资,提高疾病预防水平;通过税收等政策降低污染水平;加强食品、医疗保健市场的监管,确保满足居民基本的健康投资需求。

中国目前不平等问题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应为农村贫困地区配置更多的优质资源。教育方面,应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实现城乡、东西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将收入的不平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低收入人群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健康方面,注重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问题,并对传染病等进行有效防治。

注释:

① 表中的“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数据不详或无该项数据。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陷阱
阿根廷玉米播种进度比2020年同期低
重叠——2020年阿根廷Hello Wood建造节
阿根廷可能禁止敌敌畏和敌百虫的使用
陷阱
陷阱2
陷阱1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