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和大工业的初步认识

2018-05-16李楠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机器工厂

李楠

摘要: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认识机器出现后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认识在生产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人的对立中,对工人的主体性的摧残和对物质及肉体上的伤害。机器的逐渐应用在破坏社会原有的生产形态的同时也对大工业的形成及工业立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机器 大工业 工厂 工厂立法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28-02

一、机器

(一)机器产生的过程

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机器出现的目的就是要使商品产量增大,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反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是机器产生的必要因素。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工人的工资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维持工人基本生活的开支;维持家人基本生活的开支;工人个人的培训费用。而其中大部分工资用于维持工人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机器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维持工人及其家人生活的商品价值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工人工资的下降,也就是说,当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超过雇佣自身的工资这一定点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机器的产生是必然的,不否认会对工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不仅仅是工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引发了对于机器与手工业工具区别的讨论,一些数学家、力学家、经济学家认为:“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即机器只是工具的结合”。而另一些人认为“工具的动力是人,机器的动力是自然力”。按后一观点岂不是在很早就有了机器,这一观点是很肤浅的。实际上,发达的机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劳动。而且机器的组成大多是以前旧的工具的组合。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这是“人支配工具”到“工具绑架人”的开始。在机器没有出现之前,人类直接实用工具但又受到身体机能的限制,而机器的出现使一个人可以操作多台机器。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起初,机器只是一个简单装置,还没有完全摆脱人的操作而自行产生动力,如纺车需要人脚提供动力。直到蒸汽动力的出现并应用到机器制造才使机器摆脱人力成为可能。随着发展,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作机,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作机数量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转动机构也跟着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置。这样一来出现了这样一种生产现象:工作机完成各种不同的操作。其实,上面提到的体系,就是现在人们口中说的流水线。这种体系中,机器生产要通过工人的分工,工人通过机器对产品各个部分的生产来完成最终的程序。很显然,这种体系中工人处在被动的状态,这也是工场手工业和机器生产之间一开始就出现了的本质区别。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或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而在机器生产中,产品不断地从生产的这一阶段转到下一个阶段,各个局部机器不断地相互交接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体系。以前的机器是有很多工作机一同发挥作用是机器运作,而现在形成了一个机器只有一个强大的原动力机推动,成为一个机器体系。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边照料时,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

纵观机器的产生过程,不难看出有手工工场的身影。因为,起初机器的产生就是根据工场手工业时期各个工人的分工不同而相应地产生了代替工人操作的简单机器,随着简单机器的不断发展以及各机器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就为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机器价值转移及对工人的影响

机器之前,产品的生产不会因为生产力的投资而增加成本。机器产生之后,需要工人用一个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生产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产生的产品上。因为机器是有价值的,它把价值转移给产品,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进入劳动的过程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而机器给产品增加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由于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在机器生产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对产品价值的加入都是不同的,而且产量的不同也会导致价值不同。比如产品数量多,相对于磨损的平均数就小。再如,在机器新投入使用时生产速度快磨损小,而随着老化生产同样件数的产品磨损程度肯定要大得多。机器生产方式,虽然在一开始会投入一定的成本,但这些投入在短期内是不会再投入的,考虑到机器会使产量增多而机器的价值平均到每一个产品上,每一个产品与使用机器之前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产品数量增多了。再随着机器生产速度的不断提升获得的收益会大大提高。前述的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因为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的程度来衡量的,如果使用机器的效率不如使用工人的大的话,机器肯定是不会被使用到生产中来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20个工人的工资为2000,每天生产的产品为200,而购买机器的价值为1500,每天生产的产品为200。不言而喻,肯定要用机器来代替20个工人。事实上,这样的一个道理也揭示了资本家的黑暗:他们只考虑机器的使用是否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每当一个新事物产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机器的产生也不例外。第一,机器生产对资本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即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占有。第二,机器生产使工作日延长。机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就会利用机器的这一优势更多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即机器是可以一直运转的,只要使人最大限度地工作就会使产量大大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品便宜、劳动力贬值、失业人数激增。第三,机器生产带来劳动的强化。无止境的无限度的工作日的延长终究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产生了受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在工作时间不受限制时,资本家只会考虑延长工作时间而不考虑劳动强度。当法律对工作日进行限制后,就只能提高劳动强度了。资本家会在同样的时间内迫使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使劳动凝缩到只有在缩短了工作日才能达到的程度。

二、工厂及工人同机器的斗争

原本在资本关系产生后,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斗争就开始了。采用机器后,在这样的生产条件、工作强度下,工人的反抗意识会不断地增强。最初的反抗形式是单纯盲目地破坏生产机器,没有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事实上,劳动资料作为机器出现时,就立刻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机器会大量排斥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微乎其微,造成人口过剩。基于这种情况许多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佣这些被排挤的人。他们这样论证说法的正确性:比如在采用机器之前不变资本(劳动资料)和可变资本(工人工资)公用成本3000,其中可变资本1500,不变资本1500。当使用机器后,如果机器(不变资本)的费用为1000,而工人的工资(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即1500,那么使用机器所减少的500就是游离资本。这500如若转化成资本就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不变资本,一部分也只能转化成可变资本。这样的分析看上去很合理。试问:难道资本家就必须把500用来扩大再生产?不可以作为财产储存起来?

三、大工業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家庭劳动的革命

当机器出现,手工业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机器,但手工业在机器基础上的再现只是向工厂生产的过渡,只要机械动力代替人的肌肉来推动机器,工厂生产就会出现。小生产可以间或地并且也只能暂时地同机械动力结合起来。随后,工厂制度的发展把家庭工业转化为了工厂、手工工场或商店的外部分支机构,资本引起了行业的大规模集中的同时,也无形地调动着家庭工人大军。但工厂制度下的现代工场手工业、家庭劳动及其向大工业的过渡中都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生产条件的恶劣、雇佣童工、无视人权,表露出资本家泯灭人性的一面。

整个机器的发展与应用过程反映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加深层地加紧了剥削,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及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机器工厂
机器狗
机器狗
寻找快乐的机器蛙
企鹅冰工厂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神奇的独眼机器
工厂危机
植物工厂
控制电器的机器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