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交替下的民国东北地区师范教育

2018-05-16李宁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民国时期东北地区

李宁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内外交困,爱国人士寻求挽救国家的方法。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辽宁省发展较快,吉林省发展居中,黑龙江省发展缓慢。学科设置多样化,呈空间分布不平衡、各级院校广泛设立及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民国时期 师范教育 东北地区 特点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39-02

目前,学界学者对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师范教育探究的水准偏低。研究成果有:青克尔对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院校给予探研并介绍奉天东北蒙旗师范院校的创立和运行过程。《论东北教育的改革2》阐述了东北师范学校暂且采取的办学方案。《东北教育通史》研究东北这一区域,跨度久且内容详尽,全面论述了师范教育。但学术界截至目前对该课题未有专门的论著。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封建教育理念。1897年盛宣怀建立上海南洋公学即中国第一个师范教育组织;1904年出台《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提出教育的目标“适应社会之需要;提倡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顾及国民经济力;多留地方伸缩之余地”。当时的背景下虽建立起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框架,但有许多不足。

一、清末东北师范教育的兴起

清末,东北就有新式师范教育。徐世昌针对东三省教育提出“以改良私塾,广储师范为入手”。这一主张。

1907年吉林省创立省内首所师范院校。1909年省师范学校同省外国语学校合二为一,更名为两级师范学校。至此,吉林省有:男女师范学堂各一所,学生519名,教职员工51名,师范讲习所八处,学员163名,教师72名。辽宁省设长期师范传教学习的场所、初级示范学校、简易学习所。沈阳两级师范学堂在培养师资发展教育上居本省首位。由40所学堂和私塾发展到2100余所;吉林省发展到180余所,黑龙江省发展到150余所。黑龙江省也设有大量师范讲习所。接连建立学堂和私塾引发缺少师资的问题,有知识的群体少又要提供教育人员。政府采取三种办法解决,一是建立迅速学习并毕业的师范学堂,课程和学制上没有要求,黑龙江省创办“简易识字之塾”,要求教学生识字即可。二是建立教育讲习所,扩展师资力量提升师资素质。三是选派留学生,回国后从事教师职业。这样一来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逐步形成建立,师资力量和学校数量也有提升。

二、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发展

清末东北师范教育的兴起、运作及院校的创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民初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由教育部直接管理,这时期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部分,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一)东北地区师范院校的空间分布

1.辽宁省较快发展

辽宁省师范教育无论清末还是民国发展水平都高。1929年省内创立师范院校、讲习所等教育机构,它们的数目为97,省级院校数目为7。管理上,把清末的提学使司改为学务公,并设学务管理。后将学务管理单位改为民政使所署教育司,成立专门教育厅主管师范教育事务。设置上,1914年于凤城设奉天第二师范学校;于盖县成立奉天第三师范学校;奉天第四师范学校建于锦西县;奉天第五师范学校建于东丰县。1919年奉天两级师范学校划出初级本科,接收沈阳县立师范预科,在省城成立奉天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在辽源县的省立第四高中附设师范。

教育经费由省财政出资,私立学校除政府补助均由办学人出资。由于时代原因,军费支出影响教育经费的预算与支出。1916年提出整顿措施:一县财政拨款教育经费、二清理学田、三收肉捐、四征收学费、五公款补助、六私人捐助。辽宁省师范教育发展迅速,带动其他两省师范教育发展。

2.吉林省发展居中

资料显示,1929年吉林省内的师范院校共有6所:吉林省第一师范学堂、吉林省第二师范学堂、吉林省第三师范学堂、吉林省第四师范学堂、吉林省第五师范学堂,及针对女学生开设的吉林省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將学堂更替为学校二字,允许分区建立师范院校。西南路分设省城和长春;东南路设在延吉;东北路于依兰设立;西北路在双城、宾州建立。吉林省两级师范学堂,也被更名为省第一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堂更名为省第二师范学校;针对女子读书设立的学堂更名为省女子师范学校;在阿城设省第三师范学校;将地点划定在延吉创建吉林省第四师范学校;将地点划定在依兰创建省第五师范学校。1915年省第一师范学校、第二师范学校、第三师范学校、省女子师范学校招收后期示范班学生,省第四师范学校依照开办初中的方法实施教育活动。191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各地区建立和扩充师范学校,将第一师范学校增设二部培养初中师资,下属的县创办师范讲习所。1917年后县立师范讲习所除通过考试招收毕业生,还对没读过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职人员进行培训。1918年开办单级教授传习所,由私立学校教员和私塾老师组成,在寒假时进行学习。1924年省教育厅针对本省师范教育提出整顿措施,师范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分组选修制。1930年全省共有八个师范学校,招收的学生共有529名,招收的教师共有106名。还包括非公费创立的龙井光明学园师范点,招收的学生人数为20,教师的数目为5;师范讲习场地19个,招收学生数为766,教师数为69。这个阶段,省教育部门和国家政府部门进行拨款,学生上缴的费用、社会捐款均是教育经费来源。吉林省的师范教育居中发展,分布地区较广且措施得力,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3.黑龙江省缓慢发展

战争导致黑龙江省的师范教育发展不顺利,战后虽好转但落后于另两省。在哈尔滨设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选科,将前者更名为两级师范学堂,后者更名为优级师范学堂,增设初级师范学堂和满蒙师范学校。这时期黑龙江省公立师范院校的数目为三,包括黑龙江第一师范学校、黑龙江第二师范学校、黑龙江女子师范。道立师范学校囊括:龙江道、绥兰道、黑河道师范学校,县级政府创立的师范讲习处在创办学校数目最多的年份里,共创立16所,包括相关教习场所在内。师范学堂规定,学生学习预备科目时间为一年,学习专业科目时间为两年,与两级师范学堂合二为一成为师范选科。优级师范选科学习博物的毕业生数目达50人,学习理化的毕业生数目达38人;1912年数学选科有毕业生32人;1913年历史选科毕业生52人。经费以财政收入为主,学田收入为辅。黑龙江省的师范教育缓慢发展,为本省及东北地区各类型学校提供教师,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发展。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师范院校的分布如上所述。学校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有益自身乃至国家发展。

(二)东北地区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民初东三省师范教育体系不完善,1916年《师范学校规程》强调学生素质、受教年限及课程设置三个问题。要培养德行一致、热爱祖国、自立自强、洞察时代走势的师范院校学生,规定男子和女子师范院校的学制为五年,在课程设置上调整多次,以求适合学生发展。

民国时期东三省师范学校的课程类似,以投身教学实践为目的,即“务使习一学科。即得一科之应用。毕业一人。即得一良好之教员。则师范学生之命脉在是。国民教育之命脉是在已”。基本科目:公民的道德与素养、语文、历史与地理、算术、理化、生物、文体、军训、劳动、美学、音乐、伦理。教育科目:心理学、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测试与汇总分析、小学教材及教育方式、行政知识、教育发展史、国防知识。男子师范学校设修养、读经书、教育、语文、练字、外语、历史、算术、地理、理化、法学、绘画、经济学、农业、音乐、体操等16门课程。女子师范院校设修养、读经书、教育、语文、练字、历史、算术、地理、理化、法学、经济学、绘画手工、家务园艺、缝纫、音乐、外语、体操等,学科达17门。分预备科目、本科科目。本科科目分两部,本科一部需4年时间,二部需一年时间。吉林省课程设置更详细但整体课程不变。吉林省的师范院校实行分组选修的培养方案,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分习学科及选习科,分习科划为三个组别,三年内学生须学满通习科和分习科中任意一门课程,选习科学分达18分,方能毕业。奉天两级师范学堂分三类学制:初级师范本科,简单易懂科目,优级选修科目。

由以上可看出,开设修身、读经等注重素质教育;学习外语与时代接轨;专攻数理化体现注重实践能力。不同学制和修业标准体现教育思想多元化。男子师范设农业,女子师范设家事园艺和缝纫,体现课程设置是全面多角度的,根据两性在社会上的角色和传统经济发展状态来制订培养方案。

三、东北师范教育的特点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结果。在当时起重要作用并有其特点。

首先是各地区教育发展情况不均衡。辽宁省发展迅速。原因如下,地理位置上,奉天位于内陆地区,文明开化的时间早程度深,相对容易。有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人民情感上,遭到外来入侵爱国情绪加深,发展师范教育培养知识分子以此挽救时局。人口上,辽宁省人口多且文化素质水平高。师范教育在辽宁省的推广和发展顺利。三省发展虽参差不齐,但较之前都有一定的发展。

其次是各级师范院校广泛设立。包括省立师范院校、县立师范院校、师范讲习所、初级师范本科、师范简易科以及优级选科。为各级别和各类型的学校提供师资及专门的学科教师,培养教受各层面和阶段知识的教师群体,受教育的群体从幼儿时期直到成年。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师范教育,时间和年龄的跨度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程度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准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最后是就业方向多样化。毕业生的就业多为教师行业,也可根据喜好从事有关教育的职业或者继续深造。为中国培养知识分子挽救当时的中国,同时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加之当时政府出台许多保障和促进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使就读师范院校成为当时乃至现在学子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国家实力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教育也是重要一环。当时的中国社会处转型期,实业救国被大家认同,发展教育是在精神和思想上使人强大,唯有自立自强自身才能强大。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都会受历史的影响存在缺点和不足。但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九[M].李澍田点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谢岚,李作恒. 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奉天通志[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4]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教育志[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6]张德祥,辽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教育志[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7]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朱元善.整理师范课程[J].教育杂志,1915,7(3).

[9]王镜清.论师范课程新标準[J].时代公论,1933,2(8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民国时期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