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及思考

2018-05-16邢飞儿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儿童

邢飞儿

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之中第一个教育阶段,对儿童具有规范性、榜样性等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基础性学科,其奠基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教育儿童,必先了解儿童”,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师范院校中担当起帮助未来教育者了解儿童心理的重要职责。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学的一般特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浅谈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能够为此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 学前教育心理学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52-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积极推进实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前教育刚刚起步,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8年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学前教育是当今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对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视不足。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不断改革创新学前教育心理学教与学的模式,才是提高学前教育水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时期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万物有灵性

万物有灵论即泛灵论。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所以常常把玩具看作自己的伙伴,一起玩耍做游戏,甚至会认为娃娃掉在地上也会有疼的感觉。不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泛灵论的范围也会逐渐缩小。[1]

(二)自我中心性

自我性不等于自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会认为“我知道的大家一定都知道”。皮亚杰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问自己的儿子,妈妈要过生日了,我要送妈妈最喜欢的口红,你送给妈妈你自己的玩具,你觉得妈妈会喜欢谁的礼物。这时儿子会认为妈妈喜欢的一定是自己的玩具,不论皮亚杰如何引导,儿子始终认为妈妈会喜欢自己送的玩具,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喜欢的,那么也一定是妈妈喜欢的。

皮亚杰这一实验充分证明了在儿童的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性,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儿童心理特征。

(三)思维不可逆性

可逆性思维指的是思维可以回到起点,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具备这一思维。他们的思维呈直线状,具有不可逆性。例如老师问小明你有哥哥吗,小明回答有;要是老师再问,小明你的哥哥有弟弟吗,小明会回答没有。这一事例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群体中非常普遍,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具备可逆思维。

(四)无守恒性

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随着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具备这一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没有守恒的概念,他根据儿童在质量守恒实验中的判断和表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只能根据物体的特性和某些特征进行判断。例如同等数量的扣子,等距排列儿童会认为扣子的数量是一样的,要是将这些扣子按照不等距的方式进行排列,儿童会认为长的那一排扣子数量要多。第二阶段的儿童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们往往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第三阶段的儿童会准确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能清楚其中的原因。[2]

(五)缺乏集中化思维

儿童缺乏集中化思维的表现是不能同时用两个维度及以上的思维进行思考,即儿童在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思考问题只能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这同时也是造成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原因之一。最显著的表现是同样质量的水,倒在矮的胖的玻璃管中和倒在长的细的玻璃管中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长的细的玻璃管中的水要多于矮的胖的玻璃管中的水。这跟儿童在某一阶段认为“一斤重的铁大于一斤重的棉花”是同样的道理。

二、师范院校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当年9月1日,全国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在对幼儿园的改革中,提出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幼儿的课程和游戏,不能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这样才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是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必备素养

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教师职业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有一颗传道授业解惑的赤子之心。学前教育的对象本身可塑性较强,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各类习惯、常识等生活问题薄弱,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从业者能够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幼儿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学前教育的经验与理念,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准。[3]

(三)提高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

学前教育是一整套十分复杂的教育体系,它跟义务教育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是由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决定的。

在成人看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行为有时是十分令人费解的,这就會导致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这一状况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殊不知,这一时期的儿童行为其内因是由他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学前教育者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能够预知儿童行为,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本身具有双重的特性,所以,在师范院校的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其学科性也要关注其实践性。在师范学院校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丰富的理论知识,系统教授学生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解释儿童行为等。学生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在后期的工作中不断汲取营养,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水准。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前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先学会书本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与当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带领师范院校的学生到儿童中去,观察儿童的行为,切实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是否是符合实际的。

(二)强调多途径教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学校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直接对现有结论进行传授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弊端就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使学生在记住与弄懂之间徘徊,无法真正消化所学知识,甚至无法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容易随记随忘。这时可采用导入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自主式学习。[4]

1.导入式学习

导入式学习强调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直接拋出结论,而是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讨论,再有师生共同总结,最后再进行结论的呈现。在导入式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深入浅出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爱上学习,爱上思考,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

2.小组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上诸葛亮。采用小组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论述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在小组中学会表达的技巧,这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

3.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讲求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认识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查漏补缺,比如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短处,然后通过查询资料、请教同学老师等方法解决知识难点。这样既可以学习新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做到心中不忘。

(三)建立合理考评制度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均采用3:7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考核。3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分数,包括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作业上交的情况等等;而7则代表的是最后的期末试卷上的成绩。虽说试卷中包含了客观题和主观题,但是客观题中的答案也是有标准的。

这种形式下只能看到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什么程度却不得而知。所以,在最后的考评中应该多加入一些实践的分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学生理解了多少,才能为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考量标准。

(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上来看,《学前教育心理学》仅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身的知识略倾向于学术性。而我们都知道,学前教育心理学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所以,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形式,学校应该调整课本知识的组织架构,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该穿插实践课程,同时还要将其纳入到学生考评制度中来。只有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当前学前教育的水准,不断弥补学前教学的服务短板,让学前教育心理学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标准上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且服务的对象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未来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来说,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了解认同心理特征;而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教学的内容要紧跟时代,同时还要注重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有这样两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做到学前教育水平的提升,才能解决学前教育的短板问题,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模式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东霞.对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2):21-22.

[2]程椿婷.浅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12).

[3]袁晓娟.谈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J].中外交流,2018(5):48.

[4]林俊杰.高职学前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探析与改革实践[J].开心,2017(16):1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儿童
“协同提质”,为师范教育发展注入“核动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关于选大学的相关误区解读:“就读师范院校只能当老师”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