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女平等:儒家传统走向现代和世界的主题

2018-05-16肖巍

船山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肖巍

摘要:儒家传统与现代男女平等问题既是推动儒家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能够走向现代和世界的关键课题,也有利于落实中国男女平等,建构女性主义哲学学科,从而促进女性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对儒家传统中的封建糟粕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同时,也可以汲取精华,利用这一传统为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提供价值支持。女性和人类解放的路径依据文化不同而不同,继承儒家重视家庭与夫妇之伦的传统,以家庭为基础开辟现代男女平等之道,不失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解放和人类解放之路。

关键词:儒家传统;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伴随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深入,追求男女平等、性别平等已成为一种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国际思潮。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女性主义运动深刻影响的世界里。美国学者贝蒂·弗里丹说过,女性主义运动对于世界的影响如同柏林墙坍塌一样具有戏剧性。法国著名哲学家露丝·伊利格瑞也认为,“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热衷的话题,而且仅有一个。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从理智上获得拯救的关键课题。”[1]5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推动儒家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下,如何看待儒家传统?儒家传统与历史上中国女性受压迫的情况是否有关系?儒家传统中能否引申出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思想一类的问题便成为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儒家传统与现代男女平等问题的意义、儒家传统是否蕴含有男女平等思想、儒家传统与封建女德的联系、如何看待“男女有别”这一问题,及儒家传统能否为女性解放提供价值支持来探讨。

—、研究意义

讨论儒家传统与现代男女平等问题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意味着当代女性主义哲学思维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在为这些文化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的思想世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所带来的首要冲击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许多性别问题与矛盾,例如家庭和婚恋关系矛盾、性别比失衡,同工不同酬,女博士被说成是“第3种人”,各种形式的“女性回家论”,以及“嫁得好还是干得好”的悖论等等。从深层次上说,这些问题与矛盾实际上都反映出性别观念方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中,哲学最能深刻地改变人的观念,女性主义哲学观点能够融入到不同社会和文化之中本身便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女性、哲学和人类将通过女性主义思维所带来的观念变革获得重生。如今许多看似不可克服的紧迫问题和风险——气候变化、环境灾难、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博弈、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重重伦理困境、世界两极分化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人为灾祸、战火或自相残杀——都可以借助观念的改变来降低或者消除。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思考。女性主义新思维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而这一方法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由女性主义理论,政治学和伦理学,以及基于女性体验来塑造的。尽管女性主义者会强调不同的认识论,但都意识到政治与认识论是不可分割的。”[2]171

其次是对儒家走向现代和世界的意义。每一种女性主义运动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儒家是东方社会的一种独特价值观。落实男女平等需要继承和反思儒家传统。然而,儒家传统如何走向现代和世界?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而联系女性主义哲学和男女平等进行讨论便可以引人一种新思维、新路径。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改造的过程:一方面以女性主义方法论反思儒家传统,探讨儒家女性观及其正反面影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当在儒家传统中引入一种女性主义思维方式之后,便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进行自我修复和创新发展的目的。因而,讨论儒家传统与现代男女平等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观念变革,推动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各种改变。

二、儒家传统是否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

传统思想中是否包括男女平等的思想或者思想萌芽?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对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歧视女性论述的理解,也需要思考相关论述与东亚儒家文化圈“男尊女卑”传统有无关联的问题。

在我看来,即便儒家中有男女平等的因素,那也不属于它的时代,而且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突出女性权利、主体性、自主性,赋予女性平等公民权利等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易经》以阳来喻君,喻男,喻尊,以阴来喻臣,喻女,喻卑。“乾为天,是阳物,乾道成男;坤为地,是阴物,坤道成女,天尊地卑。”(《周易·系辞》)孔孟也强调“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认定女性倘若不顺男、不顺夫就是不顺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例如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东汉史学家班昭所著的《女诫》是封建社会训女书的经典,奉行的便是儒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伦理纲常,并说明阴阳与男女的关联“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抵。生女如鼠,犹恐其虎”。[3]2

尽管在历史上儒家传统中不具有当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男女平等不能從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例如《易经》也主张“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4]403把阴阳直接等同于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而渊源于《易经》的传统中医理论也强调“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5]54认为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与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理论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毫无疑问,对于这些资源需要批判性汲取,例如《易经》强调“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4]126显而易见,这段话主张阴从属、附属于阳的作用,但倘若人们改变观念,认为男女两性身上兼具阴阳属性,这种阴阳理论便也可以男女平等提供支持。

三、传统儒家思想与封建女德的关联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整套束缚女性的封建女德,儒家传统与这些封建女德有着密切的关联。依据女性主义观点,性别既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还是一个政治范畴和文化范畴。女性主义学者琼·斯科特(Joan W Scott)曾概括出性别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四种关联:1.与文化象征相关;2.与对象征意义作出解释的规范相关;3.与社会组织和机构形式相关;4.与主体的认同相关。因而,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哲学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历史上任何通过概念形成的知识体系,包括儒家传统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追求,都是一定社会权力关系的产物。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历史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便形成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其中也包括文化塑造及女性主体自身的认同。尽管儒家传统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并不能因此免去儒家对封建女德生产及实践所负有的历史责任。既然如此,那么儒家也在倡导一种“性别本质论”、性别二元论思维体系,以及价值等级制思维。这些封建女德不仅在历史上限制和束缚了女性发展,至今仍有负面影响,例如女博士被称为“第三种性别”便是如此。女性主义哲学关注三个关键词:现实、观念和体验。现实指社会现实如何,现有的合法知识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以何种价值观为指导建构的?观念指如何理解社会现实?权力如何寓于知识生产之中,如何把女性主义思维引人主流哲学中,使之获得知识合法性。而体验主要指女性和边缘群体的体验,这三者也是紧密联系的。在传统社会里,每一个女性个体命运看似不同,事实上不同的命运却都是社会权力关系的产物。

四、如何看待“男女有别”

儒家传统经典中有许多关于“男女有別”的论述,这种“别”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地位有别,即男尊女卑;分工有别,即“男主外,女主内”;礼仪有别,即男主女从。倘若把“男女有别”引人当代社会生活中,便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如何理解“别”?如何“别”?这种“别”有何意义?显然,从原始儒家的思想来看,“别”不仅是一种社会分工,还体现了“男尊女卑”的道德判断。这种思想把女性局限在私人领域,禁锢她们的身心,使之成为符合父权制需要的工具。这在今天肯定是要被抛弃的。然而,我们今天讨论“男女有别”问题也很有意义,它近似于女性主义哲学中对于“性别差异”问题的探讨,最终目的是试图消除其中的不平等,不仅要别中有合,合中有别,没有任何价值高低贵贱之分,也主张不以性别来论公私领域分工.,即男女都可以主外、主内。

“差异”或“性别差异”思维在当代女性主义哲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于通过思考主体或自我概念来尊重差异。如今,女性“在除了性别之外的多种权力和身份维度中的社会存在已逐渐成为女性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案”。而“作为一种女性主义口号,‘差异关系到女性之间的社会差异——例如人种差异,或者性取向差异、或者阶级差异。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差异已经逐渐地象征由女性并不具有统一社会身份的社会观察所得出的所有复杂性。”女性主义哲学的这种承认差异存在的承诺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持续10余年之久的政治力量。[6]6由于白人中产阶级的偏见,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分裂,但这一情况却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如今女性主义哲学对于“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研究已经分布到各个哲学分支中,而且,无论是英美哲学还是大陆分析哲学都可以为女性主义哲学的差异研究提供重要资源,例如波伏瓦从存在主义现象学考察女性生活史,描述不同境遇中的女性对存在体验的差异,并深刻揭示出男女差异、女性之间差异体验背后的意义。她看到由于每个人的身心都是相互统一的,心灵塑造离不开身体,而在这种心灵“缘身性”的塑造过程中,性别差异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性别差异讨论更凸显出女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思维。总体来看,讨论差异和性别差异,或者说“男女有别”对于女性主义哲学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保持清醒思维,意识由“差异”、“性别差异”导致“性别歧视”和其他压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让每个体意识到作为哲学主体的多重身份,并努力尊重这些身份。

五、儒家传统能否为女性解放提供价值支持?

儒家传统博大精深,有许多积极的思想资源,亟待我们挖掘和转化。如何以儒家传统来促进当代中国女性解放?至少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始于家庭修炼的“夫妇之伦”,但问题是“什么是家庭伦理之始或之本?”《易经》认为是夫妇之伦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事实上,《易经》、荀子和孔孟学说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们都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纵横两个维度上搭建起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网络,无论从哪里出发都未偏离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同心圆。

在学术界关于如何转化创新儒家家庭伦理问题的讨论中,曾提出三个关键性问题:“以家庭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在市场经济和契约社会中,应当如何处理公共利益与家庭利益,乃至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社会里,应当如何行“孝道”和尽“夫妇之伦”?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家庭伦理关系实际上都不仅仅由家庭本身而决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伦理也是社会伦理与价值观的反映。在转化与创新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以家庭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的根本冲突,我们需要反思和批评的是封闭的、狭隘的父权制和等级制家庭伦理,我们需要把当代社会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理念引入家庭伦理关系,尤其是夫妇关系的处理之中。倘若能在家庭生活中建构起现代意义的男女平等关系,便可以为打破公私领域的划分、抛弃男尊女卑、消解父权制、性别本质论、性别二元对立及等级制思维奠定基础。《汉书》说“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汉书·匡衡传》),一个人在试图承担天下之大任之时必须从修身和齐家开始,墨子也认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

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途径,男女不平等是人类不平等的雏形,找到消除男女不平等、不公正的途径就有可能顺此找到解决其他社会不平等、不公正问题的办法。女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依据不同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继承儒家重视家庭与夫妇之伦的传统,以家庭为基础开辟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之道不失为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之路。

总之,对于任何文化传统都不能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与时倶进地拆散和重组,根据时代需要从整体上辩证地把握,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家传统核心概念进行新的阐释,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儒家传统完全可以为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提供价值支持。

【参考文献】

[1] Luce Irigaray. 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Caroline Ramazanoglu with Janet. Feminist Methodolog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 Ltd , 2002.

[3]张福清.女诫:妇女的规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杨鸿儒.易经导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5]黄帝内经.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弗里克,霍恩斯比.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Bod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The Company of Wolves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3
Comprehens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大众女性主义”为何流行?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