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3D-CTA开展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253例治疗体会

2018-05-16张道宝吴虹刚陈舒张召张孝礼雷波岳林罗成军郑念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蛛网膜头颅下腔

张道宝 吴虹刚 陈舒 张召 张孝礼 雷波 岳林 罗成军 郑念东

(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乐山 614000)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具备快速、无创、诊断率高等特点,为开展超早期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支撑[2]。自2014年1月至今,我院利用3D-CTA技术超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253例,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自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利用3D-CTA技术诊断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143例,女11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1.2岁。

2.临床表现:Hunt-Hess分级:Ⅱ级125例,Ⅲ级115例,Ⅳ级13例。除昏迷患者,均有剧烈头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3.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均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然后立即行头颅3D-CTA检查(荷兰飞利浦,64排CT),在工作站进行数据重建,整个检查过程约需15 min,即可获得清晰的三维立体成像。本组共查出259枚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7例,前交通动脉瘤76例,大脑中动脉瘤30例,脉络膜前动脉瘤3例;6例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其中3例为后交通动脉瘤伴大脑中动脉瘤,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伴前交通动脉瘤,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伴脉络膜前动脉瘤(图1)。

图1 一例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前CT、CTA及术后CTA

A: 头颅CT示左侧鞍上池及侧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B: 头颅CT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 C: 术后头颅CT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被完全夹闭

4.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在发病1~20 h内采用翼点入路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根据动脉瘤大小应用不同型号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夹闭后仔细探查,确保动脉瘤夹闭完全。对前交通动脉瘤伴有脑积水患者,同时行终板造瘘术。对合并颅内血肿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5例患者术中脑肿胀明显,予去大骨瓣减压。经术中证实,253例患者中,251例术中所见与3D-CTA完全一致,诊断正确率为99.2%。1例M1末端大脑中动脉瘤术前3D-CTA诊断为囊袋状动脉瘤,但术中证实为M1末端全部动脉瘤化,无法夹闭,术中予以包裹。1例术前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中未发现后交通动脉瘤,术后仔细阅片后发现后交通处所示动脉瘤为后床突骨赘形成的伪影。

二、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全部随访1个月,根据GOS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患者近期预后,253例患者中,228例恢复良好,11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3例呈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其中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较好,但因突发心梗死亡,2例前交通动脉瘤伴颅内大量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持续昏迷,后因肺部感染死亡。94.5%的患者近期预后良好。

三、讨论

虽然目前DSA仍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存在超早期检查可能导致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梗塞,操作相对复杂,有创,花费时间长,需手术室护士配合等缺点,夜间急诊开展DSA检查较困难,特别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因人力物力的限制,根本无法开展夜间DSA检查[3-4]。3D-CTA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的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其通过外周静脉一次性快速注射造影剂,后经过CT薄层连续扫描,计算机处理后,即可获得清晰的血管和颅骨的三维成像,对于大于3 mm的动脉瘤可明确诊断。其优点有以下几个:①操作简单,无需麻醉插管;②检查耗时短,患者检查时间仅需一两分钟,特别适用于烦躁不安,无法耐受长时间患者;③创伤小、花费低;④可同时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及Willis环全貌;⑤带骨的血管成像有利于动脉瘤的定位。⑥可任意角度旋转,术前可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径路[5]。本组253例患者中,有251例3D-CTA诊断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诊断正确率为99.2%。1例M1末端大脑中动脉瘤术前3D-CTA诊断为囊袋状动脉瘤,但术中证实为M1末端全部动脉瘤化,本例患者术前诊断困难,即使行DSA检查,也无法准确诊断。1例术前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中未发现后交通动脉瘤,术后仔细阅片后发现后交通处所示动脉瘤为后床突骨赘形成的伪影,在原始图像平扫中即可见,是未仔细查看原始图像所致。故对靠近颅骨附近的动脉瘤,应仔细阅读原始图像,尽量减少颅骨伪影所产生的假象,在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需行DSA检查。

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发生破裂前一般没有特异性表现,发生第一次破裂后,约30%的患者死亡,第一次破裂后如不及时处理,20%的患者会发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破裂而丧失手术机会[6]。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减少再出血率,并避开出血后的血管痉挛期[7]。我院利用3D-CTA技术快捷简便的特点,患者入院后头颅CT明确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立即行3D-CT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后,在入院后2 h左右即急诊手术。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动脉瘤再破裂率;动脉瘤夹闭后,予以扩容、扩血管治疗,防止了血管痉挛引起的脑梗塞;对于术后意识情况较好的患者,鼓励其尽早下地活动,防止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并发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的患者,更是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而且降低了动脉瘤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本组253例患者中,94.5%的患者近期预后良好,说明超早期手术是治疗破裂动脉瘤行之有效的方式。

通过3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利用3D-CTA技术开展超早期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夹闭是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了动脉瘤的再破裂率,从而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加快了床位的周转率,降低了住院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师维红, 夏玉成. 3D-CTA对破裂大脑中动脉瘤诊断及手术指导意义 [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2): 98-100.

2韩光良, 宗强, 张吉荣. 3D-CTA检查确诊前循环动脉瘤与显微手术治疗 [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1, 15(4): 346-349.

3李莎.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J]. 医药论坛杂志, 2016, 37(1): 164-165.

4高海燕, 汤哲锋, 李冬雷.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对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 86-87.

5冀刚, 张建功, 李在军. 64排螺旋CT头颅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 [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2, 6(3): 149-150.

6李亚捷, 谷震, 王磊, 等. 3D-CTA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治中的应用 [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1(1): 26-27.

7王飞红, 吴贤群, 陈邱明, 等. 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 14(1): 78-79.

猜你喜欢

蛛网膜头颅下腔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嵇康·绝响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会说话的头颅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