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8-05-15单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综合布线微课教学

单雷

摘 要:《综合布线》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主动思考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实操材料浪费现象严重。而微课的应用能满足不同学生重复学习的需要,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效率,突破课堂难点。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课前:选点、设计并制作微课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微课,学生自学、完成过关任务;课中:分组实训,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上循环播放微课,教师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控,发现问题、指正操作要领;课后:发布资料包,学生根据情况选择完成拓展任务或基础练习,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课”教学 综合布线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46-02

1 满足需求——《综合布线》“微课”教学的实施背景

1.1 降低教学成本的需要

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综合布线”课程是一门“土豪”课程,所需材料均是一次性耗材且价格昂贵,如光纤、大对数线、线槽等……随便几样东西价格轻则上十,重则上百,且这些耗材只能使用一次,用过之后就要报废,一次性投入较大,被称为“土豪”课程。但《综合布线》课对学生操作训练的要求较高,举个例子比如网络跳线的制作,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网线剥皮、理线、剪线、压制水晶头、测试等5个知识点,其中知识难点为整理线序(T568A线序和T568B线序的区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哪怕只有一个知识点出错,操作结果则必然失败,失败的后果是该条网络跳线则彻底报废,以一位学生操作5次计算,一个班一次实训课将近300元,一个学期又要浪费多少呢?而利用“微课”课前反复观看操作细节,课上探究后再分组实训,在保证实训操作效果的同时,可有效节约教学成本。

1.2 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综合布线》课程所需设备、工具、材料种类多,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点多而杂,而本课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学时往往很紧张。以《网络跳线的制作》为例,如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展示网络跳线的制作过程时不可能让全部学生同时看清楚,如果分小组讲解,至少要分5组各演示一次。用最快的速度演示一次至少需5分钟,這样几个组都演示完一节课也快结束了,一来耗时过多,二来效率低下。而引入“微课”教学,教师将该微课视频发布于教学平台中,学生利用手中的手机、平板等播放工具及时观看、通过课前导学练习及时纠正问题,反复模拟练习突破难点,这样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3 突破教学难点的需要

对于一些复杂、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及一些细小部件的展示,在传统课堂上往往需要近距离、多次演示。而采用“微课”视频,利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将动手操作过程放大展示,即课堂所学知识点“显微镜”模式下展示,让学生清楚看到操作全过程。如在网络跳线制作的实际授课中,因网线本身比较细,而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网线剥皮、整理线序等细微操作操作技能,因此在该知识点在“微课”化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局部大特写的方式进行画面呈现,学生正是通过观看特写镜头而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可以顺利地突破本堂难点。

1.4 适应分层教学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各不相同,对新知识、技能的接受与掌握情况不均。通过微课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决定观看的时间与次数,直至掌握所有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可通过手提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反复观看微课,直至掌握操作知识。通过云平台数据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在线答疑指导。在《综合布线—网络跳线制作》一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基本了解网络跳线T568A与T568B两种线序标准区别,获得了前期理论知识储备,在后期的课堂操作技能训练中,操作规范性、准确度都有明显提升。

2 “微课”教学的设计与课堂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中,采用课前自主微课学习——课中网络实训室分组实训——课后提升的流程,使学生课前学习新知,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实训室的情景中任务驱动、分组探究、个性化分层教学,课后拓展巩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及时指导。下面笔者以《综合布线》课程中的《网络跳线的制作》课为例,详细阐述“微课”教学在《综合布线》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选点——立足教材,分解知识

拍摄视频之前,最重要的是选点,即立足教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取适合拍摄微课视频的知识点。如《网络跳线的制作》这一课笔者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将教学重点定为“网络跳线的线序标准和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是“理线和压线”。基于此笔者将本块内容细化分解为网络跳线剥线、网络跳线T568B线序理线、网络跳线压制与网络跳线的测试等若干个知识点。

2.2 设计——接轨生活,问题导向

2.2.1 情境导入

学习来源于生活,由生活情境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在微课脚本设计中以“计算机上不了网”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导入本课知识点“网络跳线制作”,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2.2 问题设置

在微课中本人设置了7个小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网络跳线吗?

(2)下面哪个是正确的T568B线序?

(3)制作网络跳线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4)剥线时,需剥开线皮至少几厘米?

(5)理线的步骤是?

(6)剪好的线插入水晶头时,水晶头的铜片应朝?

(7)测试仪指示灯反向亮起说明什么?

这7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理论知识向模拟操作过渡,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跳线,认识跳线所需的工具材料、区分两种跳线的线序,学习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制作网络跳线的知识。针对理线、压线这两个难点,设计了5、6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猜你喜欢

综合布线微课教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