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8-05-15刘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三角形面积精神

刘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此,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正的理解和信任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自主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而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统一的答案,也不光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的机会.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中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要发挥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作用.如在教学24×25这道简算乘法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实际问题引入:68周年国庆,学校举行大型团体表演,每行有同学25人,24行共有多少人?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如何计算更为简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兴趣盎然,有的小组想出先求20行有多少人,再加上4行的人数;有的小组把24行分成4行一组,有6组,然后用25×4×6;还有的小组把24行分成8行一组,有3组,然后用25×8×3.这样就把简算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而是小组学习、合作研讨的形式把问题加以解决,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增加了思维的含量.

二、活用教材,研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教”材,而不是“学”(学习)材,更不是“练”(训练)材.难以满足创新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水平,对教材进行重组.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重视重点、难点的同时挖掘扩点、异点、疑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改变了书中的编排体系,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格局:第一行例题摆小棒初步感知“倍”的概念后,不为书中的例5设计(书中摆两行圆片,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让学生求第二行圆片的数目是第一行的几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与个性,而是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12个学具,摆成两行,使第二行学具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数.这个问题出现后,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个个信心十足,在小组学习的推动下,得出如下几种答案:第一行摆1,第二行摆11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11倍;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10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5倍;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6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1倍.汇报时,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通过实物投影边操作边说明,只得到一种答案的学生茅塞顿开,增加了对“倍”这一概念的内涵,更为后面学习约数和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机会,在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是发现的起点,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进行创新的开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的奇想应加以保护,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获得面积公式“底×高÷2”后,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底乘高”求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不是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学生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时,笔者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学具小组探讨.学生通过剪、拼、比较,得出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前提下,三角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质疑,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交流,观点得到激烈交锋,智慧得到合理碰撞,那一串串问题就会大放光彩,不断地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中加以解决.

四、在尝试、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什么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所学的东西.”他的话点到了数学教学的真谛.通过尝试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在暴露矛盾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独立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扩展思维”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掘出学生的潜在的思维能量.尝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探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而相信学生是发展创新的“兴奋剂”.

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通过感知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看法,获得新认识,也是思维由形象—抽象—创造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状态,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等,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的面积有关?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相信大家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推导出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个尝试、操作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积极创新的状态.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思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现代的教学观,树立教学意识,要重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三角形面积精神
怎样围面积最大
虎虎生威见精神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