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法治教育目标出发探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2018-05-15俞钦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育法治理念

俞钦文

摘 要: 高校的法治教育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已转变为对大学生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运用法律能力的培育。当前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仍然面临着法治教育环境缺失、大学生法治意识欠缺以及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完善法治教育环境建设、积极创造法治实践机会、拓宽高校法治教育途径是解决高校法制教育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治教育 法治思维

一、明确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法治教育的概念

法治教育在西方较早被提出,它指的是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法治意识,同时包含依法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制度等多方面教育。①在我国,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主观性,法治教育则是用来教育人们要受到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则下办事。它是一种国家行为,也被称作普法教育,一般是指国家有计划的实施、旨在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专门宣传教育活动。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培育青年法治思想应该重点抓住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高校中法治教育的群体为大学生,其法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树立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法律运用能力,进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运用法律能力,践行法治理念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大纲》中也提出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到最后要去进行法治实践,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其法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普及法律知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基本制度,知识层面的学习在高中教育阶段应该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公民在高等教育前的教育阶段已经基本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在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法律知识去处理与自身权利相关的事务,提高其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能力。

(三)法治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

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则是从法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划分,首先是对法律知识体系的掌握;其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理念、精神的培育,最后是注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在这之中是对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一定要强调以权利与义务意识为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权利与义务的限度来衡量自身行为,树立其以权利义务研判为主线发法治思维,同时树立起规则意识,要让其具备在规则下进行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脱离规则进行社会活动所会产生的后果的预判。

二、理清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法治基本概念掌握不全面

大学时期的法治教育主要依托的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进行法律知识、法治思想的传授。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必修课,它没有像专业课一样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重视。第一,教师队伍素质的欠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授应由具备相当的法律知识与素养的法律及相关专业教师承担。目前许多高校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思政辅导员。缺乏专业法律背景的教师难以深入解读这一教育阶段所要教授的法律知识及要传递的法治原则、理念及精神。第二,高校层面对法治课的重视程度欠缺。许多高校设置该门课程的课时普遍较短,内容单薄,追求速成。第三,大学生群体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没有得到像专业课般的重视,大学生群体普遍对该门课程设置不感兴趣,而又因为存在着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对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理念认同感不足

大学生群体作为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新鲜血液,应具备相应的政治参与与法律判断能力。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都有待提高④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大学生对法律原则、法治精神以及法治理念的认同感不足。这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高校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目前高校在一些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往往没有征求同学的广泛意见。这样的行为缺乏正当的程序意识,也势必会对学生的相关权益造成损害。⑤并且这些行为折射出高校法治环境的缺失,作为学生长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环境,其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正当的程序,这会造成学生对制度的难以认同,高校的制度制定都难以体现”公正法治“精神,这会削弱大学生对整个社会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的认同感。长此以往则是危及的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威信与认同感。

(三)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欠缺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以及法治培养环境,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意识也较为不足,从而影响到其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处理自身权利义务问题。大学生去选择理论知识学习时,不再是先前教育阶段时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更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因此,在选择知识学习中,大学生群体往往优先选择实用性及工具性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对于培育思维性与处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课程缺乏兴趣。法治思维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地积累相关法律知识,在不断实践中感悟法治精神,并且应当不断受到相应法治环境的浸染。大学生普遍呈现出的法治思维与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欠缺,正反映了相应的法治教育没有落实彻底,这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攻克的重要方面。

三、着力建设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方式途径

(一)加强法治课堂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法治意识是法治思维的核心要素,而法治思维的培育要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加强法治课堂教育,丰富法治教育方式,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充分利用起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及相关课程,在保证这一阶段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上,更进一步加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传授。这需要课程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二课堂,将不易懂的法律知识进行情景带入,使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身处法治环境中所要遵守的规则、程序,所要奉行的法治理念。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其法治思维的培育,高校法治教育团队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讨论时下人们法律案件、将课堂转移到法律机关部门、举行法治知识竞赛等形式,将原本抽象的法治意识、理念、原则与精神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并且主动学习,激发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

(二)营造校园法治环境,促进学生法治认同

促进法治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校职能部门办事规则化、程序化,加强校园学习法治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在环境影响下自觉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为了增进学生对高校管理体制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学校应始终遵循“依法治校”,运用法治思维去治理校园,让学生们能够亲身参与到校园治理之中。高校要做到每一项文件的制定都能够“有法可依”,鼓励大学生成为校园事务的监督者,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校园治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以及监督的权利。⑥并且,高校还应该利用课堂、学生活动、法治讲座等方式,拓宽学生接触法律事件、了解法律知识和法治理您、参与依法治理的方式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育系统的、全面的法治思维;在学生活动中增加法治内容,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理念。

(三)积极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法治运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提到“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带头敬畏法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储备力量、未来领导干部的后备军,必然也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践行开模的要求。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对法治规则与程序的忽视,是导致大学生对法治理念的认同感不足的重要原因,长期信奉结果正义而不是程序正义,是阻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托克维尔指出:法学家精神本来产生于学校和法院,但是现在扩展到整个社会,深入到最低阶层,是全体人民都沾染上了司法官的部分习性和爱好。⑦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法治教育也根据新时期的建设要求有了新的任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只有将高校、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教育与个人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法治理念才能得到渗透,法治意识也在其中生成。

注释

① 冉亚辉.论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构成维度[J].教育科学研究,2017(8).

② 教育部司法部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通知[2016-07-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③ 吴爱英.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4-12-08.

④ 吴鲁平,等,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2.

⑤ 邓巧蓉.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

⑥ 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⑦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参考文献

[1] 冉亚辉.论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构成维度[J].教育科学研究,2017(8).

[2] 教育部司法部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2016-07-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3] 吴爱英.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4-12-08.

[4] 邓巧蓉.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

[5] 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 吴鲁平,等,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32.

[7]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理念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