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

2018-05-15焦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比较研究

焦悦

摘 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以立意高远的世界眼光和勇于担当的大国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是构建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方案。国内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仍存在着概念争议问题、理论基础论证问题、研究范式需要转换等问题。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概念界定 比较研究

国内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是在党的十八大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始,2015年开始呈现增多的趋势,研究内容主要从它的概念内涵、理论和实践基础、建构路径、历史地位等方面来研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它是合作共赢的意识。这一观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界定都主要是出自于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的摘要,认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①它是一种命运相连的状态。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安全等众多领域形成的空前的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命运相连的狀态。” ②它是对世界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所有胸怀美好愿望、期待和平发展、憧憬合作共赢、共谋共治安全的人们。” ③

这些概念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层面、状态层面、主体层面和模式层面进行了界定,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二)基本内涵

从价值观取向来看,有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公正的国际权力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共同协作的安全观,具有积极的共识基础与强烈的实践指向。” ④从不同共同体组成来看,有人认为习近平的共同体思想包括梦想共同体、精神信仰共同体、政治生态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共同体组成,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现实进程。

综上,学者的分析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包含了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共同价值和共同需求,这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渊源

第一,渊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类”概念,给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价值关怀,不仅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根基,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代社会的生成提示出一条现实道路。

第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学者提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和当今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有着深厚的渊源,表现为两者都具有“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和而不同”的理念。

第三是源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有学者指出,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习近平对历任中央领导人的文明交往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创新的成果。

(二)实践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探索和路径之一,能够使中国以推动者和引领人的角色更好地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诚意和担当。

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共同体建设: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在目前的对外关系建设中,已经促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共同体,如构建了中巴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阶段的成果。

通过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方向和历史地位提供了指导。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一)理论建构路径

意识与行动并行建构:这一观点认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中国担当,要建立共识基础,反对霸权主义,实现以平等为前提的合作共赢;其次需要中国行动,这就要求中国在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地区性的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文化建构:这种观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共同文化的支撑,这种文化支撑一方面来自于人类文明的新复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新人文主义的发展,强调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中国具有世界普适性的新人文主义价值追求来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

(二)实践建构路径

分区域和对象建构:这一观点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在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外交上的可操作性,精心选择构建的对象,按照构建的困难程度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应该是:“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

“中国梦”同“世界梦”互为建构:这一观点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梦”,这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互为机遇的,中国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总的来说,学界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是需要从意识和行动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与此同时,也开始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问题。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

(一)理论地位

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共同价值论:这种观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共同价值”是本质上区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这一共同价值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并承认自己是基于阶级、国家和民族的价值。

扬弃国家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论:这一观点认为“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国际社会的集体主义,是对国家个体主义的一种扬弃,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二)实践地位

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范畴对于实现中國梦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构建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三者的战略相关性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的共荣共生。

构建国际新秩序的中国方案: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秩序的必然趋势,它的核心理念和以“全球治理”为核心目标的世界秩序是高度契合的。

五、研究现状述评及展望

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构建路径、历史地位等方面做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内容丰富、角度广泛、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总的来说,国内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总体上仍然存在下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国内外学界聚焦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对其概念和内涵仍未达成共识,尚存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也缺乏相应的总结和提炼;最后,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研究方面,它的提出不仅是顺应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更多的是我国的现实需要和吁求,因此,应该多从我国的和平崛起层面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必然性。

(二)从研究视域来看,国内学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认识不清,研究视域广泛但并未达成统一,这就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理论基础进行更为全面的论证。而且我国古代建立大同社会这一理想的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背景截然不同,在论证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时需要加以斟酌。

(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当前国内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只注重单一的主流媒体报道,缺乏对国外学者及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评价研究尤其是负面评价和观点的关注,特别是对西方一些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质疑歪曲和误解给予的正面回应不够,缺乏比较研究。

(四)从研究范式来看,国内学者大多是注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的研究,是“应然”层面的研究,注重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面价值和意义,但缺少对国际社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反对声音和负面评价的研究以及面临的现实难题等方面的研究,即缺乏“实然”研究。因此如何让国际社会真正地接受关于构建人类美好未来这一中国方案,以及如何破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遭遇的现实难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这就需要转换研究范式,从“应然”转向“实然”研究。

注释

① 徐艳玲,陈明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

② 王公龙,韩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3).

③ 董立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J].学习论坛,2016(3).

④ 王欣,高庆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微[J].理论探讨,2016(9).

⑤ 徐进,郭楚.“命运共同体”概念辨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6(6).

参考文献

[1] 田旭明.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J].学术论坛,2016.01.

[2] 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N].文汇报,2016-01-22.

[3] 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08.

[4] 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东岳论丛,2016.11.

[5] 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01.

[6] 林伯海,杨伟宾.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与西方“普世价值”论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7] 徐亮.“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J].唯实,2015(9).

[8] 王泽应.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论[J].北京大学学报,2016(5).

[9] 周显信、罗馨.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结构与构建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6(3).

[10] 叶小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J].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11] 张峰.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交往理论与“一带一路”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

[12] 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比较研究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实践活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催化剂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