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病人》中的存在主义主题

2018-05-15代跃煊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主题

代跃煊

摘 要: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是加拿大籍的诗人兼作家,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兼容了东西方文化。《英国病人》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自1992年发表以来,先后获得总督奖、三瓣花图书奖以及国际上广为认可的布克奖。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题繁多,结构复杂,融史诗、战争、爱情于一体, 因此有关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将从写作手法、场景以及人物设置三个方面对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战争使得荒诞无序、生命的虚无以及生活的痛苦无望。

关键词:《英国病人》 主题 存在主义

一、引言

翁达杰既是作家也为诗人,小说中通常充满诗意般的语言,迄今为止,他共创作了五部小说。出生于东方的斯里兰卡,在英国接受教育,最终定居在加拿大,东西方文化以及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对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世界作家” 。《英国病人》融史诗、战争、爱情于一体,用场景、时空交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二战前夕发生在风光旖旎的埃及开罗和北非沙漠的爱情经历以及一个二战期间意大利边界一座废弃的别墅里四个受到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心灵历程的故事。

本作品思想内涵深刻涵盖了爱情与道德,性别与权力等主题。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后殖民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几乎没有人关注到其存在主义的主题。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该作品的存在主义的主题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分裂叙事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场景设置,主要是北非沙漠以及意大利边界一座遗弃的别墅,以及主要人物经历的设定。

要分析《英国病人》中的存在主义的主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存在主义以及它的特点都有哪些。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Sartre, 1973:231); (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3)“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精华,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主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描写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体验: 现代社会处于瓦解混乱的状态,人类彼此疏远;(2)强调人在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人必须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的选择,他不能将责任转移到他的性格命运或其他外部力量。

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增强存在主义主题

翁达杰生活的时期正值实验的文学技巧和形式在欧洲及美洲国家盛行,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后现代主义叙事方法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虽风格技巧各有千秋但是有些共同的特点,例如破碎、不连续性、不确定性、重复、元虚构、互文性等。”(Herman, 1999:40)后现代主义作家不遵循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式,他们尝试迷惑读者。“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运用令人迷惑的時间轴,毫无征兆地从一个时期跳到另一个时期,从一个人的思想到另一个人的思想。”(Docherty, 1993:231)

《英国病人》这部作品中大量应用破碎(fragmentation)即故事情节的开展没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也不是以特定的某种视角讲述,而是顺序混乱、情节碎片化。阿尔马西的回忆与当前时间正在发生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一时难以理解。同时阿尔马西的回忆散落在各个章节且没有一定的顺序,“更加增强了不确定性,内部焦虑以及不安全感,以此表现目前生活的荒诞无理”。(O'nell, 1994:143).

虽然每章各有其主要内容,但对于某一具体的事件的描述却很分散。例如,关于凯瑟琳与其老公驾驶的飞机坠毁一事在文中不同的地方提到四次才得到完整的情节内容。其中前两次在小说的第六单元提到。第一次的场景是卡拉瓦焦想通过问阿尔马西问题向汉娜证明他是德国的间谍,他的问题是关于阿尔马西在被贝都因人发现之前沙漠里发生了什么。阿尔马西告诉卡拉瓦焦,他当时回到了游泳者洞穴去寻找三年前困在这里的凯瑟琳。阿尔马西回答道 “她受伤了” 1939年,她的丈夫坠毁了他的飞机。这原本是她丈夫计划的一场谋杀,我们三个都会死。(Ondaatje, 1993:171)

小说中的下一页又提到了这次谋杀。这次汉娜和卡拉瓦焦认真倾听关于飞机坠毁的原因。在小说的第九章,坠毁事件又被提到两次。“凯瑟琳的丈夫在坠毁飞机时切断了她手中一直握着的降落伞”(Ondaatje, 1993:248)。最后一次提及这次坠机事件是在卡拉瓦焦问阿尔马西最后一个关于他的过去的问题时。这时,阿尔马西解释了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飞机如何坠毁的以及他怎样找到了凯瑟琳。

该写作方法使得时间以及空间十分混乱。因此,读者难以感受到作品中理性的存在。分裂的时间便是存在主义主题的一个体现——混乱荒诞的世界。

三、场景的设置体现了世界的荒诞及混乱

本小说以第二次世界为背景,以探索英国病人的真正身份为中心讲述了一个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众所周知,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以及主题的表现都离不开场景的设置。在这部小说中,两大主要场景莫过于意大利的郊外别墅与北非的沙漠。这两大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义的主题——世界的无意义以及荒诞、生活的无目的性。

在这部小说中,别墅并不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乐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是废弃、荒芜、满目疮夷。当时战火硝烟在意大利的市郊随处可见,这里也未能幸免。小镇受到炮火的袭击,这里被炸得面目全非,同时别墅中还埋藏着大量的炸弹,一不小心便会丧失生命,它千疮百孔,没电,缺水。因此别墅就成为交战双方罪恶的见证。

作者将环境与人物二者融为一体,并利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境遇。居住在别墅中的四位主角同他们的居住环境一样,身体或精神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别墅的破败恰恰象征的是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遭受过的摧残与折磨,也正是这些苦难使得他们最终选择逃避现实,居住在这个与世隔绝别墅中。圣吉洛拉莫别墅从表面看,仿佛是一座伊甸园:它与世隔绝,它使人们维持生活:别墅里的果园和花园可以提供水果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它具有保护功能:虽然这里没有爆炸的炸弹数量巨大,外面充满了凶险,然而在别墅内四处走动的无论是汉娜还是卡拉瓦焦却都安然无恙,基普的同事在别墅附近拆弹时被炸死的情形更说明了它的保护功能。因此这座别墅成为了四位主角躲避残酷的现实、愈合心灵创伤的住所,但他们最终悲剧的结局都暗示了一种无望。

翁達杰将小说的另一主要场景设置在北非的利比亚沙漠。沙漠与别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沙漠表面上是开放的而别墅是封闭的,但是其实开放中潜伏着动荡,封闭性的内部却充满无限的活力。随着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沙漠原本的平静与和谐被无休止的争斗所打破,它已经成为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武器的博物馆。小说中,英国病人断断续续的回忆满是对沙漠中战争的憎恶,他们联合科考队勘探的沙漠成为了战区。曾经简单、正常的生活秩序一片狼藉。沙漠科考队员从聚集走向解体,英国病人的情人凯瑟琳、好朋友麦多思相继死去,他自己也被烧得全身焦黑,无法辨认身份。

在《英国病人》中,沙漠与别墅其实都属于边缘空间,人类理想乐园似乎只有在荒凉贫瘠的沙漠和千疮百孔的别墅才能构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均来自不同的国家,匈牙利人艾尔马西、英国的凯瑟琳、印度人基普与加拿大人汉娜,他们沙漠和别墅中的爱情都穿越了空间和国家的界限。沙漠和别墅中的聚会,似乎向人们展示不同国别的人在这种空间可以和平共处。然而这种看似和谐快乐生活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表明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混乱,并且现实的侵入使得他们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

四、人物设置体现生活之痛苦无望

在《英国病人》这部作品中,别墅内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曾经经历过生理和心理的创伤,翁达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一群人尝试愈合的书。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别墅”就像是伊甸园,代表着逃避,是一个死胡同。在战争期间,这是疗愈开始”(Roxborough:1999:121)。他们的生活经历是痛苦生活的最好例证。他们都是战争的暴力事件以及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受害者。战争中,汉娜失去了三位亲人,卡拉瓦乔失去了手指,英国病人被烧得面目全非,而吉普远离祖国,为殖民者冒生命之险。他们的故事与存在主义的主题相联系:世界的荒谬,生命的虚无以及受害者的不确定性。

汉娜如同废墟一样,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战争中,她失去了几乎所有她心爱的人,她的父亲,男友和未出生的孩子。作为一名护士,她每时每刻都在见证血腥或死亡的场面。她的信仰和希望在战争中被摧毁,变成了废墟。在一场战争中,她一直和肚子里的孩子交谈,她在医院工作很努力, 却躲避任何人,她甚至看起来有些疯癫。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娜在战争期间经历了什么。因此她决定与外界隔离逃避痛苦的生活,与烧伤的英国病人住在别墅中。她认为他是“绝望的圣徒,”她希望可以从他身上找到救赎。然而,很明显阿尔马西无法救她,因为他的生命有限, 汉娜无法依靠他。

之后, 基普的出现似乎可以带给汉娜希望,因为他给了她安全感。然而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身份背景,他们注定无法在一起。基普听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时,坚定而决绝地离开了汉娜和这个地方。总之, 为找到生活的希望汉娜做了很多选择和斗争很,但结果是,她找不到任何人甚至上帝也无法给予她安慰和救赎。她的信仰和精神已经被破坏,她感到筋疲力尽,迷茫和困惑。英国病人以及基普也是一样的生活状态。即使汉娜在如此荒诞痛苦的境遇中仍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仍表现出生活的痛苦及无望。

五、结语

《英国病人》是一部伟大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非常值得研究。该作品的主题丰富内涵深刻。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病人》这部小说中存在主义的主题: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以分裂为例,增强了小说的存在主义,给读者一种混乱荒诞的感受;场景设置,主要分析了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所北非的沙漠以及意大利边界的别墅;最后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来表现生活的痛苦,以汉娜的生活为例。这三方面都表明了存在主义的主题:世界的荒诞,生活的无望。即使人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弄。然而,随着存在主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本小说中在汉娜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她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Docherty,Thoms,ed.Postmodernism:A Reader[J].London: Harvest Wheatsheaf,1993.

[2] Herman David."Introduction: Narratologies".Narratologie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1999.

[3] Ondaatje,Michael.The English Patient[M].Toronto:Vintage Books,1993.

[4] O'nell,Patrick.Fictions of Discourse:Reacting Narrative Theory[J].Toronto:Universy Toronto Press,1994.

[5] Rorborough,David.The Gospel of Almasy:Christian Mythology in Michael Ondaatje′s The English Patient[J].Essays in Canadian Writing,No.67(1999):236-54.

[6] Sartre,Jean Paul.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M].London: Eyre Methuen Ltd,1973.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主题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